登陆注册
84066900000013

第13章 六十而顺命

八、六十而顺命

用六十而顺命,有人会说,孔子的原话不是六十而顺命,而是六十而耳顺,说的是人到了这个岁数把什么话都听得进去了,‘耳顺’当顺耳之言解,其实孔子自传式的这句话跟耳朵并没有什么关系,‘耳’这个字在《论语》中有两个意思,一是语气助词,如‘前言戏之耳,’前面说的是跟你开玩笑的呢!‘女得人焉耳乎’你得到人才了吗?另一个是实指耳朵,‘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这句话中的‘耳’是指耳朵。这里是语气词还是实指,在这里本人偏向于语气词,因从六句话的格式来看,‘而’后面是接动词,‘志、立、不惑、知’都是动词,这里不可能出现名词,语法上说不通,五十说的知天命,六十而顺天命,是接下来的往下说,这样才有道理,说得通,在接下来的讲述中我们会知道这里应是顺天命,顺从于天命,从哪里可以得知,我们还是继续展开孔子的人生轨迹。

在孔子六十岁这年,有两个重要的人物去世了,卫灵公与季桓子,先说卫灵公的去世对孔子从政是直接浇了盆凉水,如果以前是踌躇满志,满腔热忱,有那股主动而为的希望与热血,那由此则希望越来越渺茫,尤如以前认为路有的是,可从这开始路是走一条少一条,卫灵公在时,我们看到孔子不如意是主动走,而由此后我们看到孔子是被动走,以前是着急,从这后是不着急,这是六十而顺命的变化。

为何这样,上面我们提到过,卫国的条件相对于鲁、宋、郑、陈是最好的,卫灵公想用,孔子想做,这个想用的人还有实权能用得了,而其它的即使想用是有心无力,应该说在卫国是能一拍即合的,但由于政治路线不同,孔子把复礼作为目标,把守礼作为原则,孔子从政不是为做官发财,而是为实现仁政理想,这里再一次证明。

在对待卫灵公上,由于孔子原则性太强,是孔子不干,主动权是在孔子手上,有人会问你这样说有何证据,《孔子家语.贤君》中有‘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公曰:“吾闻其闺门之内无别,而子次之贤,何也?”孔子曰:“臣语其朝廷行事,不论其私家之际也,”公曰:“其事何如?”孔子对曰:“灵公之弟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灵公爱而任之;又有士林国者,见贤必进之,而退与分其禄,是以灵公无游放之士,灵公贤而尊之;又有士曰庆足者,卫国有大事则必起而治之,国无事则退而容贤,灵公悦而敬之;又有大夫史,以道去卫,而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之入,而后敢入,臣以此取之,虽次不贤,不亦可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鲁哀公问孔子:“当今的君子,谁最贤明啊?”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看到,或许是卫灵公吧!”哀公说:“我听说他家庭之内男女长幼没有分别,而你把他说成贤人,为什么呢?”孔子说:“我是说他在朝廷所做的事,而不论他家庭内部的事情。”哀公问:“朝廷的事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卫灵公的弟弟公子渠牟,他的智慧足以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他的诚信足以守卫这个国家,灵公喜欢他而任用他。又有个士人叫林国的,发现贤能的人必定推荐,如果那人被罢了官,林国还要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他,因此在灵公的国家没有放任游荡的士人。灵公认为林国很贤明因而很尊敬他。又有个叫庆足的士人,卫国有大事,就必定出来帮助治理,国家无事,就辞去官职而让其他的贤人被容纳。卫灵公喜欢而且尊敬他。还有个大夫叫史鱿,因为道不能实行而离开卫国,卫灵公在郊外住了三天,不弹奏琴瑟,一定要等到史鱿回国,而后他才敢回去。我拿这些事来选取他,即使把他放在贤人的地位,不也可以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卫灵公好贤,对人才重视,不存在君弱臣强的问题,而且卫国如鲁国一样是第一批受封之国,在实力上不是小国。

再一个是季桓子,不是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善。’季桓子快不行了坐在车上说鲁国本来是可以兴盛的,都是自己的过错没用孔子以至如此。‘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临死终于明白在凭拳头的时代自己赶走孔子是巨大的错误,交待继任者季康子要请孔子回来。我们知道孔子在鲁国能推行仁政,主要是依靠季桓子的支持,因季桓子是鲁国国政,是真正说话好使的,季桓子支持的事,孔子就能顺风顺水,季桓子不赞成的,孔子就干不成。季桓子这样的人醒了,但醒后却走了。只是在鲁国是醒悟的人走了,继任的迷糊,并没有按季桓子交待去做。

对于孔子来说国内最了解他的是季桓子,国外最了解他的是卫灵公,不仅相处时间长,而且在为政上都有手段,都是本国说了算的人,是可以给孔子施展平台的决定性人物,而这两个人的去世对孔子来说是命,无从改变,孔子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他开始变得不那么着急了,心境似乎也看开了很多。

卫灵公逝世时,孔子在陈国,可能在陈国时间不长,讲了几次课就走了。到了蔡国,这蔡国与陈国一样都是小国,常被大国捏来捏去,这蔡国处在大国吴、楚之间,日子很不好受,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想孔子到那里,能推行仁政吗?当然不可能,只是这孔子确实名气大,可能是弟子多的缘故,毕竟那时没有报纸也没有电视,传播消息重要通过人来传递,这可看出孔子集团有专门策划,就如现在的名人要到哪里讲学,提前打招呼搞策划,让很多人都知道,蔡国靠近楚国,这消息传到了楚昭王那里,一看孔子这响当当的人物在那闲着,每天只是磨嘴皮子讲课,便派人到蔡国来请孔子到楚国去,这楚国是大国,有意来请,孔子总算是看到了希望,便收拾行囊准备出发,孔子是名人又有这么一大帮人,要到哪里去不是什么秘密,说是陈蔡两国的大夫们听说孔子要到楚国,担心孔子到楚国后会打击他们,为什么他们这么想,是因为孔子所推行的主张这帮人知道是对的,但‘反对’,当然这个反对不是光明正大的,有点做贼心虚的意思,如前面说过的陈司败是用了不实之词来诋毁,这些人心里有鬼,便不愿让孔子到楚国去,《孔子世家》里说的是这个原因。

其实这只讲了表面的,如果陈国的大夫这样想情有可原,但蔡国不只是,而是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楚国是蔡国的敌国,蔡国处于吴、楚两大国之间,蔡国是站在吴国一边来对抗楚国,孔子这帮人要到敌国去,这不是资敌?当然不会让他们走,于是组织兵士和服劳役的把他们围住,‘厄于陈蔡’,说的是这件事.

有人会问困厄孔子这帮人,为何不杀呢?也不至于,要知道孔子在陈国三年,在蔡国也是三年,在时间上虽然有些不精准,说的是概数,但前后加起来至少也有三四年,这么长时间在这两国推行仁政,求职办学接触公室成员,《论语》中‘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意思是子禽问子贡:“夫子到一个邦国,必定知道那里的政事,这是他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提供的呢?”子贡说:“这是夫子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而得来的。即便是他求来的,和别人求来的大概也是不同的吧!”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有人格魅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是有人缘的,而且他讲学有大批弟子,如子夏就是陈国人,后来成为魏文候的老师。以上可以看出是围困阻止去楚国,并没有杀孔子之心,况且即使想杀也杀不了,带的这帮人厉害,只是相持,不让到楚国那边去,生命是无虞的。

孔子一行人围困于陈蔡之间,带的粮食吃完了,人都饿得东倒西歪,孔子每天除了给弟子们讲课再就是弹琴,这子路有点受不了,‘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路不高兴,我们要知道子路是刚直之人,情绪是写在脸上的,问老师君子也会走途无路吗?这里的穷不是身上没钱贫穷的意思,古时穷与达是一对,贫与富是一对,贵与贱是一对,现在我们讲穷途末路是这个意思。孔子回答说:“君子固守穷困,小人守不了穷困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这段师徒的对话其实有些深意,子路开始怀疑君子,老师不是说君子有‘知’,不是有智慧是聪明人吗?作为聪明人的君子为什么会无路可走,质疑,而孔子告诉他的是定力,这里可以看出人的区别,子路代表众人,现在我们做事看到走不通是不是换条路走,不一根筋,而孔子超乎众人,认为方向是正确的就一直走下去,即使面临困难也不改变,孔子的做法看常人眼里看起来有点傻,但我们看那些真正成功的真就是这些‘傻子’,而经常换来换去的所谓聪明人却最终平凡,这里告诉我们干任何事要想成功必要有精一之功,庄子讲‘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孔子就有这种‘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

孔子有定力,但不是死犟,而是教化疏导,孔子因材施教这个材也有就地取材之意,搞即时教学现场解决问题。为做好弟子们的思想工作,孔子不是简单说教,而是先找学生干部谈,再由学生干部去做工作,咱们来看孔子是如何教化的。同一个问题问三个学生干部,孔子的问题是‘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说的是诗经上的话‘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奔命在旷野之上,’这里当然是代指,用的是比喻,孔门谈话都爱引经据典,用白话是说‘我们这帮人不是犀牛老虎能伤人,却在这荒郊野地被人围着,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为何到现在这样呢?’

第一个被叫来单独谈话的是子路,子路怎么回答他是从自身找原因,他说老师可能是我们在仁上做得还不够,在知上还不够聪明,还没有取得人家的信任,子路的自我检讨孔子赞成吗?没赞成,而是说:“由啊!如果作为仁者别人一定相信他,那就不会有伯夷、叔齐了?如果作为智者别人一定能照他的去做,那就不会有王子比干了?”孔子这话啥意思,这伯夷、叔齐不是拦着周武王不让他去伐纣,周武王信他了吗?没有。王子比干向纣王进谏,纣王听他的去做了吗?也没有。也就是说对于仁者智者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能认可。

下一位是子贡,子贡这个人我们知道他是经商高手,商人的特点是能把货买出去,能成交。一听老师的问题,就等于是交易出现僵局,怎么办?子贡的处理方式是降价,他说老师可能是我们的道太大,天下没有能容得下我们的,你看我们是否把它降低点标准。孔子听后说;“赐,好农夫虽然善于播种五谷,却不一定准有好收成;好工匠能有精巧的手艺,所作却不一定能尽合人意;君子能够修治他的道术,就像治丝结网一般,先建立最基本的大纲统绪,再依序疏理结扎,但不一定能容合于当世。现在你不去修治自己的道术,反而想降格来苟合求容,赐啊!你的志向不远大啊!”子贡也是从自身找原因采取降低标准的方式,这就如一个产品质量好价格贵,降价赔本,子贡的办法是在质量上减一点,相应能把价格降下来,以利于销售,而孔子是打造名牌在质量上不能含糊一点不能减,并告诉子路要是这样这个品牌形成不了,那公司会发展不了,走不远。

最后是顔回,顔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顔回的回答跟子路、子贡不同,两位学长是从自身找原因,而顔回是找别人原因,还是以产品来说,顔回充分肯定是好产品,只是别人不识货,正是别人不识货证明我们的产品不是一般的产品,正是别人容不下我们才呈现我们是君子,孔子听后很高兴‘欣然而笑’,还开了玩笑,‘顔家这小子,将来发财了,我给你当管家。’话谈完,工作做通了没有,应该做通了,因这几位学生没提什么问题,如果子路、子贡不明白的还会问,特别是子路从来有事不会藏着掩着,子贡极聪明不明白的也会迂回的去问,这都没有,说明思想做通了,学生干部思想通了,由学生干部来做学生们的工作,那就容易解决了。

围了几天,子贡想了办法,子贡有钱又会谈,晚上买通了看守,那些服劳役的也是临时抓的公差,有钱得好处就放了子贡出去,子贡出去后到楚国搬来了救兵,当时吴国打陈国,而楚国救陈国,阵兵在一个叫城父的地方,楚昭王在此亲自指挥,楚军来后解了围,说是‘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孔子与楚昭王见了面,谈了什么不知道,应该是仁政,楚昭王很高兴,说是‘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将要把七百里地封给孔子,让他干什么,有点像搞特区,这块地让孔子说了算,这是多好的事,可是这个特区试验田还没发文就没下文了,什么情况?说是楚国令尹子西说了话.

令尹相当于宰相,二号人物,说话份量很重,子西只问了昭王几个问题,昭王就改了主意,子西问:“大王,我楚国搞外交的人才有比得上子贡的吗?”昭王回答:“没有”;“辅佐君王的丞相之才有比得上顔回的吗?”昭王回答:“没有”;“带兵打仗率领千军之才有比得上子路的吗?”昭王回答:“没有”;“大王您的大臣有比得上宰予的吗?”昭王回答:“没有”;“大王,您要知道我们楚国受封的时候,是子爵,按规定我们只有五十里,今天孔丘是要恢复周公与召公的礼制,您说我们楚国这方圆数千里的地方,他会怎么办呢,您要知道,文王在丰地,武王在镐地,那不过百里之地而最终能一统天下,孔丘有地有人壮大指日可待,这对我们楚国来说并不是什么福事。”昭王听后怎么处理,‘乃止’于是停止了,说是没过多久楚昭王也去世了,在楚国连找下文的人都没了,人的命啊就是这样怪,孔子只得认命,这事也就到此结束。

只是在楚国这一路上有些事记了下来,说是孔子到了叶地,有位叶公,不是有成语叫‘叶公好龙’,说的是这叶地的头叫叶公,是不是同一个人不知道,这个叶公跟孔子的关系不错,可能算是‘粉丝’之类的,《论语》中记载了几次对话。‘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怎样做没说,格言式的一种标准,要做到可不容易,说的是人心,对人有吸引力;‘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这里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者,不同于你讲的正直者: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此段何意,正直本意是德,表明孔子德治,叶公意在以法衡量,现在我们知道法是需情理法的统一,应该考虑人情,此处有德治与法治差别,当然这个法治不是今天所言之法治,现在的法治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之上,当时的法治是统治阶级简单粗暴的统治工具,现在的法就考虑了亲情,是承认‘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在价值判断上认同了孔子的观点。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这里看到叶公与子路都说不好孔子这个人,子路这么多年跟在孔子身边,也归纳不上来,就如我们现在讲‘孔子何人’一样,太难了,因这个人不如常人那样简单,那样单纯,《论语》中‘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这里可以看出子贡对老师的评价,把他看成是深宅大院的宫殿,不入门还看不清,正是对孔子难以评说,子路答不上来.

还好孔子有自评,这为我们认识孔子提供了途径,重要是三点,一是好学,是成功的前提。二是乐道,有理想追求。三是终生为之,坚持不懈。这三句话如果对照人性之向善、人道之为善、人成之至善,我们对仁的理解会更加清楚,从‘发愤忘食’中可看到人不学是难知向善,如‘人生犹如野生之花草,需要知识的修剪。’还有‘人不学,不知义。’都说明学的重要性,不学,人之向善之性就难知,也难以发挥出来;‘乐以忘忧’知向善还要为善,人生有大道才不会被琐事烦扰,乐道是在追求理想中体会到快乐,享受到那种成就感,乐于大道是人生有方向,并依此方向不断前进,不断奋斗;‘不知老之将至’人的成功对许多人来说并非缺少理想缺少目标,而是缺少恒心,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孔子终生为之才达到了至善,被后人称为‘大成至圣’。

从这里看出仁是一个极高的目标,对一个人是否能称得上,那是盖棺定论的事,但是否能体会感受到仁,‘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做到仁,仁就来了!”‘斯仁至矣’,你心里一想到向善,那就是仁了,很容易,正如伟人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孔子的仁从内容看类指做好事,从目标上则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个目标对每个人来说是很高的,实现是不易的,由向善、为善、至善才构成了仁这个目标体系。此时在叶地的孔子能称得上‘仁’吗?还不行,因还有‘为善’还没有达到‘至善’,他还有人生的路程。

说是孔子由叶地返回到蔡,在路上遇见长沮、桀溺,《论语》中‘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與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也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说的是子路与孔子找不到渡口了,看到两个人在耕田,谁知这两个人是辟世隐士,子路去问,这两个人在得知是孔子在问渡口,便告诉子路,孔子知道渡口在哪,这里用的是隐喻,子路问的是过河的渡口,而隐士回答的是此渡口非彼渡口,意思是天下国家的方向你都能找得到,那渡口在哪也能知,并劝子路不要跟着孔子跑了,跑也白跑,这个社会无药可救了还不如跟他们一起避世生活。

子路把话传给了孔子,孔子告诉子路我们是人,我们不与人在一起,跟谁在一起呢,难道跟鸟兽在一起吗?要是天下太平,我也不会这样东奔西走。

还有‘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用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说是有一天子路掉了队,跟孔子失去了联系,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锄草用的工具,子路走上前问:“老人家,您看到我的老师孔子夫子没有?”这位老者脾气不点倔,很轻蔑地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老人说完,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锄草去了。

子路听了老者的话,一来尊敬他是老人,二来可能被老人家骂晕了,一边琢磨老者的话说得似乎有理,一边恭恭敬敬地给老人家弯腰作揖。当老者知道子路跟孔子的大队人马失去联系,天色已晚,便留子路在他家住宿,而且‘杀鸡为黍而食之’,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与他想见。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后,就把自己的经历报告了老师。孔子说,此人是一位隐士,并且让子路再回去看看这位老人,其实他是让子路带话给老人家。老人说夫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子自然要说几句话回应一下。子路回去后没有见到老人,就撂下几句话给他儿子‘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这里可以看出这位隐士的败笔在于让儿子们出来礼见子路,一个家有长幼之礼,一个国家当然也要有君臣之礼,孔子是批判了这位丈人。

碰到一个叫接與的,《论语》中‘楚狂接與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这个接與传说是那时的隐士,他对着孔子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是多么不走运呀!过去的已无法挽回了,未来的可还赶得上呀!算了吧,算了吧!现在那些执政的也都身处危境啊”孔子下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使孔子没有能够和他谈。这里可以看出接與这位隐士把孔子看得很清,有点旁观者清,肯定孔子推行的仁政,把孔子喻为凤凰,只是这样好的想法不逢时,不要再纠缠过去了,换个思路好好把握未来吧,此处的提醒孔子的态度怎样,孔子认可,从孔子下车想跟他请教便可看出,此时孔子已是六十三岁的老人,别人都看得出,他难道自己不知道吗?当然知道。

对隐士的态度中可以看到孔子的立场观点,有几点启示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孔子肯定人的社会性,批判脱离社会。即在出世与入世上,孔子的立场是入世,而且是积极入世。人是否能脱离社会,看来不能,即使那丈人的儿子礼见子路,表明做不到?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讲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联系是事物的本质,正是有社会性,必然存在人与人的联系,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而是要融入社会,这是儒家为何受人欢迎的地方。二是人有社会角色。孔子认为社会由‘礼’建构,如何保持好社会的等级秩序,使社会实现和谐有序发展,在于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位丈人虽然扮演了家里父亲的角色,但对于国家来说是君臣,你扮演了臣子的角色吗?没有。没有国哪能有家呢?孔子的观点很明确是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好你个人才能好。

三是人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人是社会的人,人要融入社会也要改造社会,如果一个社会沉沦谁也不去救,那这个社会不就完了吗,有句话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一个社会的沉沦也是这样,每个人只是好于责于他人,怪于社会,从来不觉得自己应有责任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儒家的担当,即使一个人在社会上是一粒微尘,那天下兴亡也跟我有关,我也有责任,孔子那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担当精神,这种使命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一个沉沦的社会自己能否救得过来不管,只是尽其所能去救,谁也难以改变我的初衷这是孔子开创的儒家精神。

四是彰显道德价值。人做什么不做什么,其实在于价值导向,隐者觉得这世道救也救不过来,不如避世,过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这是个人价值。而孔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社会价值,你是否有益于他人,是否有利于社会,孔子为何要行仁,一生致力于办学与从政,就是推广这种道德价值,认同这种道德价值,孔子的这种道德价值后来推广了吗?认同了吗?回答是肯定的。这也印证了‘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它才不会干涸’一样,孔子的个人价值是通过社会价值来实现的,只要有社会存在他的价值就会存在。五是人生需要不断的调整,人生的方向不能变,但方式方法要因时因地进行调整,只有不断的变才能通达,孔子顺天命知变通,这条路走不通再找一条,但目标不能变,而是始终朝着目标前进。

孔子又返回了卫国,继任者是太子剻聩的儿子辄,史称卫出公,卫国的情况很有意思,太子在,没有继上位,让他儿子继了,这礼制上是碰到头一遭,更有意思的是剻聩要回来,卫出公不让回来,为什么不让回,事情明摆着,依礼法继承关系应是剻聩,由剻聩再传给剻辄这才是正道,只是这权力就如钱一样,有钱能使鬼推磨也能使磨推鬼,在权力面前哪有什么父子可讲,而是联合齐国进行讨伐,这里是不是卫出公的责任,前面我们交待过应该真正的主人是南子,卫出公只是站在了南子一边.

再则剻聩回来不只是接个君位的问题,而是派系,跟太子的人要上来,那跟南子的人必要下去,当然也包括卫出公,事情并不只是剻聩与卫出公父子俩的问题,只是他俩在台面上,台后还有很多利益交织,联合齐国讨伐,只是解决了一些国内势力,如蒲地的公叔氏,而剻聩投奔的后台老板赵殃硬气,在晋国说了算,要到晋国地盘作战并不容易,很难讨伐成功,显现出剻聩灭不掉也回不来,卫国继续上演着父子争国。

卫出公继位后想用孔子又不知孔子愿不愿意,在外人看来卫灵公在时一直闲着不用,不知孔子是否有成见,于是让子贡去问一问,我们知道子贡这个人是言语科优等生,会说话,《论语》中‘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用了隐喻之言,对孔子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子贡这么一说,孔子心知肚明,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孔子不仅愿意而是特别愿意,用了两个‘沽之哉!’可以看出孔子想为政,去了吗?没有,那为啥?我们看到以前公山不纽、佛肸找他去,他都想去,但都没真去,为什么?他有条件,你要听我的,这次也是这样.

子路见老师要出山,就来问老师的施政纲领,‘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意思是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也太迂腐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你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全理,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仁政是德治,仁是对礼的改造与提升,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这个道德体系如何构建,重要的方面是靠上位者的带领教化,用现在我们常说的‘党风带政风,政风带民风’,如果这个上位者名不正言不顺如何带呢?也说不出口,本是老子的位置就是不让他回来,你怎样跟别人说,就如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住豪宅、养小三、穿名牌,可教育部属廉洁奉公,你说这样的人能带出好的风气吗?不可能的事。这里也是这个意思,那怎样解决卫国这种现状,在子路看来不可解,一听老师说正名,他就说老师是不合时宜是迂腐,但子路哪里知道,不解决这个问题,孔子的德治就无法实现,社会道德体系就无法形成。

孔子对具体怎样解决没讲,只是后来孟子讲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用孝的办法,出的主意是卫出公用孝心,带领卫国群臣到戚地把剻聩迎回来,并请父亲坐在卫君的位置上,而剻聩则被儿子的孝心打动,又把卫君的位置让给儿子,等于是剻聩当了太上皇,这样父子重归于好,剻辄又名正言顺,这是孟子办法,由父子争国变成父子让国,能行得通吗?看来不行,表面上是父子争国,其实此时已礼崩乐坏,争利高于那‘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到了春秋末期连那仅存的道德面纱也没有了,况且卫国还有幕后的南子,孟子只是臆想,而孔子想在卫国搞试点,重建道德体系,又谈何容易。孔子的施政纲领,卫出公可能是看了纲就不过关,方向不对路,那具体的就不用看了,于是孔子的这种不合时宜只能是又一次失去了机会。

这里要说明的是‘卫君待子为政’,这个为政是国政的意思,即把卫国的政事交由你来办,相当于组阁当总理,不是一般的官员。孔子不能为政,只能继续当国宾与幕僚,也有精力来讲学授徒。虽然孔子没被重用,但孔门弟子在卫国从政的挺多,如子路、柴高等都走到了一定位置,子路当了蒲这个地方的宰,相当于县长。

孔子在卫国不能被用,那鲁国呢,季桓子不是有交待吗?季康子本想遵从遗命,可是身边有个叫公之鱼的大夫对季康子说:“从前我们先君(季桓子)用他没用到底,最后惹来别国的笑话,现在您再用他,如果又是半途而废,别国岂不又要笑话您。”季康子说:“那要召谁才好呢?”公之鱼说:“应该召冉求。”从这里看出人的立场很重要季桓子知孔子能使鲁国兴盛,但有个问题是鲁国的兴盛对于自己来说孰福孰祸?孔子的德治是复礼,季氏是臣就是守臣之礼,那还能凌驾于鲁公之上吗?当然不可能,继位的季康子能控制得了孔子吗,当然不能,他父亲都控制不了。

季康子派了专人来召冉求,孔子一切都明白了,自己从政的希望渺茫了,冉求被召,孔子对冉求说:“回去吧!回去吧!在我们家乡的那些孔门弟子,志气都大,只是行事疏略些;他们的质地文采都很好,我真不知道要怎样来调教他们才好。”子贡听到老师如此说,知道老师想回去了,你看孔门师生说话很含蓄,老师不回去怎么能教呢?那时也没有电话,也没电脑能上网课,孔子这样说子贡就懂了,临行单独跟冉求叮嘱说:“你就职后,一定要设法来请老师回去。”

同类推荐
  • 三国之汝南陈伯至

    三国之汝南陈伯至

    他,非是穿越男但他,是穿越男之后他是小地主,他是名将之兄长看他如何在门阀偏见,士族垄断的东汉末年渐长渐强没有王霸之气没有显赫之名只有严酷的冷兵器社会他不是一开始便是社会的中心又如何从“看客”变成主角的呢且看他如何书写这部悄然改变的史书。
  • 叱咤英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叱咤英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1955年3月,蒙巴顿出任第一海务大臣。1956年,蒙巴顿登上了皇家海军的顶峰——被晋升为海军元帅,1959年5月22日,麦克米伦首相正式任命蒙巴顿为国防参谋长,并建议这个职务的任期将由3年延长到5年。从地位上说,国防参谋长仅低于国防大臣,但由于后者属于文官并受党派竞选的影响,所以,国防参谋长实际上是整个英国陆海空三军武装力量的专职首长。
  • 回到明末当军师

    回到明末当军师

    一次意外,历史老师萧谨的灵魂穿越回到明末附身到一名秀才身上,他依靠丰富的历史知识,超强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逐渐成为了郑成功的心腹幕僚,随后在他的谋划下,郑氏经过一百五十年的发展,终于建立了一个海陆双霸的大帝国。
  • 政论:历代政论专著

    政论:历代政论专著

    中华文化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风华独具,自成一体,规模宏大,底蕴悠远,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传世价值。
  • 齐带山海

    齐带山海

    自申侯引犬戎攻杀幽王,破镐京,扶平王东迁,周德始衰。及至春秋之世,礼崩乐坏,郑庄公箭射王肩,天子威名扫地,诸侯莫不相互攻杀兼并。太史公曰: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齐桓公春秋首霸,存邢救卫,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他的霸主地位却没能给齐国带来更多实质的利益,齐国的霸业只经一世便烟消云散,本人也凄惨饿死于宫中。而一个后世人则不慎穿越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热门推荐
  • 核仙记

    核仙记

    在修真界打不过你又如何,武功再高也怕菜刀,给我一枚核弹轰死你。如果这个世界是一个牢笼,请允许我用核弹轰开。本书讲述一个废柴少爷在行房时被害,遇害之际,融入了一个和尚与一个核武器专家之子的灵魂,死而复生。一边修行,一边寻找核武器的秘密。
  • 妖尸墓

    妖尸墓

    一个卸岭力士在九死一生的盗墓生涯后的回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极武超魂

    极武超魂

    命中注定有三台,一境分化天地人;三台共筑九重天,魂游太虚逍遥身!三魂七魄身俱来,三魂分天魂地魂人魂,分驻天台地台人台。七魄拱卫三台,铸就无上大天境!玄元大陆,一个魂力至上的世界,武炼巅峰,方能极武超魂!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蚀骨缠爱999次:宝贝乖乖入怀

    蚀骨缠爱999次:宝贝乖乖入怀

    他不爱她,啊啊啊啊啊,她爱她,她不爱她。
  • 生首是闻

    生首是闻

    知名雕塑家川岛伊作在作品回顾展前夕猝逝。随后,烬燃余生、以爱女江知佳为模特儿的石膏像头不翼而飞。莫非是恐怖的杀人预告?江知佳的突然匿迹,勾现出悬念丛生、涉及凶案的悚栗隐秘……谁是杀害江知佳的凶手?雕塑家的胞弟川岛敦志?追逐名利、精于算计的美术评论家宇佐见?骚扰过江知佳的摄影师堂本峻?抑或川岛伊作的前妻各务律子?……作者以“本格推理”独有的探案方式撕出真相!
  • 青春的驯服

    青春的驯服

    她叫米尔,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从大一开始单恋计算机系天才周霖霄,却被嘲笑为蠢材;她叫罗海浪,一位口吃患者,但唱起歌来却不结巴,在大学成为乐队主唱;她叫熊嫚,中文系冷艳系花,说话刻薄,忽冷忽热,身世迷离。她叫林双双,爱好摄影,善解人意,和门不当户不对被媒体称为太子哥的龙凯因摄影结缘并相爱。【这是一本讲四个女孩从大学时代到社会中的成长故事,青春的驯服,或许损失惨重,但也收益良多……】
  • 腹黑神医:妖孽放开我

    腹黑神医:妖孽放开我

    她出身医药世家,一朝穿越,却要被拉去祭祀河怪;他冷傲腹黑,算无遗漏,偏偏遇上她,让他一再失算;既然杀不得,恨不得,忘不得,那就把人绑在身边好好疼爱吧....从此某妖孽开始了苦逼的追妻之路
  • 耀眼的巨星

    耀眼的巨星

    韩阳感觉现在自己身子轻飘飘的,但是头又似乎是很重,和身上轻飘飘的感觉是极不相称,自己好像处在一条极长的地下隧道一样,前面有着一篓光明。但是向前走了很久却始终走不到尽头。突然好像在自己的后面传来了一声声焦急的呼喊,虽然听不明白叫的是什么,但是总是感觉十分的亲切,韩阳此时十分的为难,在前方光明的出口马上就要走到了,但是后面的呼喊似乎有着一种魔力,让自己不由自主想回头!......看到医生的表情,中年妇人一把扯开扶着自己的中年男人,趴在‘韩阳’的身边,握着‘韩阳’病态的手心,呜咽地呼唤道:“诚俊,醒醒,诚俊,我是妈咪,诚俊…..”郑诚俊,一个开创了领先世界20年的流行音乐史,一步一步走向巅峰的超级流行巨星!有点暧昧,有点YY....请勿与现实挂钩!群号10850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