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09600000018

第18章 多样的编修形式(5)

南宋时,学士大夫通过对编年与纪传二体的具体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编年体“详治乱兴衰”特点的认识,并进而采用该体裁积极编修史书。如晁公武认为:“若编年、纪传则各有所长,殆未易以优劣论。虽然,编年所载,于一国治乱之事为详;纪传所载,于一人善恶之迹为详。用此言之,编年似优,又其来最古。而人皆以纪传便于披阅,独行于世,号为正史,不亦异乎!”[121]吕祖谦认为:“论一时之事,纪传不如编年;论一人之得失,编年不如纪传。要之二者皆不可废。”[122]章如愚则更为详细地指出:“编年之书,自《春秋》及《左氏》、《通鉴》之外,如荀悦《汉记》之类,至有耳不闻,目不睹者,何也?意者,纪传之体,随其人之终始,事之纲目,即于一纪一传见之,故观者易知也。编年之法,具一代之本末,而其人之始终,事之表里,则间见杂出于其间,故观者难于遽见。又纪传多载奇怪不经之语,而编年则不可以泛纪也。爱奇厌常,舍难就易,文人才子之习云耳,必有史才欲知去取予夺之大法,则编年之书目熟而心究之矣。”[123]可见晁、吕、章诸氏虽都承认二体各有所长,但晁、章二氏明显偏爱编年,章氏甚至认为,编年之书更需有史才者目熟心究,才可理解其中所含之深意。此外,用编年体撰成《西汉年纪》的王益之,在其书《自序》中言:“纪传存一人之始末,论人物者有考焉;编年著一代之升降,观治乱者有稽焉。以一人之始末,视一代之升降,重轻何如也”?可知王益之明显偏爱编年。以上诸人中,象晁、吕、王三氏直接运用编年著史,章氏因编修类书,常会翻检编年体史书,故其结论均为经验之谈。

在《资治通鉴》这一“详治乱兴衰”成功范例的感召下,以及时人对编年体自身特点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南宋时编修编年史的风气甚浓。一方面,南宋时春秋学及通鉴学兴盛(详见第六章),在南宋人编修的所有史著中,此类编年体史著占有较高的比例。另一方面,南宋史家编修当代史兴盛一时。在这些史著中,史家往往出于总结王朝兴衰的现实目的,故而偏重选择编年体。如前述南宋私家在编修的北宋亡国史中,除《东都事略》等为数极少的几部纪传体史书之外,其余基本为编年体史书。再加上其他一些编年体史书,可以说,南宋史家选择编年体编修史著,已成为当时史学发展的突出现象。

南宋编年体之所以兴盛,一则主要同中唐以来崇尚《春秋》及编年体之风分不开。由中唐啖助、赵匡和陆淳所倡导的《春秋》学,直接影响到北宋初石介等对其舍传求经和尊王攘夷思想的接受,《春秋》学及源于《春秋》的编年体因此得以兴盛。二则是从编年体本身的发展来看,与被王安石称为“断烂朝报”的《春秋》相比,北宋司马光编修的《资治通鉴》无论是在记事范围、编修程序和编修宗旨上,还是在附属性的《目录》、《考异》和《举要历》的设计和编撰上,都显示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必备的自身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前编年体的一些缺陷。亦正是由于《资治通鉴》的影响和南宋时人对编年体的切身体会,最终使得南宋编年体史书得以大量涌现。三则是与南宋特定的社会环境有关。北宋灭亡的现实历史教训以及国家始终所面临的民族危机,促使史家必须从当代,甚至于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去探求治乱兴衰之因,而编年体正合乎这一社会要求。最后,南宋官修的纪传体《四朝国史》和《中兴四朝国史》成书速度甚慢,而以编年体形式编修的《日历》和《实录》则大多能较快成书,这为私家撰述同类体裁的史著提供了更为直接便捷的史料依据。因此,我们对如李焘以《实录》作为基本史源编修成《长编》,以及李心传以《高宗日历》作为基本史源修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状况,就不难理解了。

二、新体裁的产生及运用

如前所述,南宋人崇尚编年,通鉴学又在南宋相当兴盛。其结果之一便是由此产生了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同时,随着南宋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以编年形式编次人物事迹的年谱,以及记述学派学术传承流变的学案体亦得以创立和发展。

1.纪事本末体

该体出现于南宋前期,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是南宋袁枢撰成的《通鉴纪事本末》,凡42卷。该书完全以《资治通鉴》作为取材对象,选择汇列为上自“三家分晋”,下至“周世宗征淮南”等共239件大事(另附相关事项66项),每事为一篇,详记始末。这种以事为纲,区分门类,以类排纂,每事一篇,自为起迄的编纂方法,呈现出有别于编年、纪传二体的自身特征,它记述的对象和中心是一件件完整的历史事件。这种编纂方法明显地克服了“纪传之法,或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编年之法,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124]的缺陷,更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客观要求,因而颇受世人重视。从此亦在原有的编年、纪传二体之外,形成了纪事本末体。

几乎在同时,孝宗淳熙十二年,又出现了章冲编撰的《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5卷。该书以《春秋左氏传》为取材对象,以鲁十二公加以划分。每公之下,又按年依次类聚史事,每事一篇,自为起讫。具体选择汇列有上自鲁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下至哀公二十七年“越子盟于平阳”和“晋荀瑶伐郑”等共357件大事。书末有附录,主要附载灾异、力役、时政、列国兴废及器物等事。由此可见,该书所采用的亦为纪事本末体。不过,与袁枢之书相比,其设置的事目更细,并且书名称为“事类始末”。章冲用纪事本末体改编《左传》之后,清四库馆臣指出:“编录左氏书者,或以国分,或以人分,或以事分,凡数十家而未已。虽体例小殊,其源皆自冲发也。”[125]同时,清人将章冲之书与清高士奇所撰的《左传纪事本末》比较后,指出:“冲书以十二公为记,此(指高士奇书)则以国为记,义例略殊。又冲书门目太伤繁碎,且于左氏原文颇多裁损,至有裂句摘字联合而成者。士奇则大事必书,而略于其细。部居州次,端绪可寻。与冲书相较,虽谓之后来居上可也。”[126]由此可以看出,章冲之书虽对后世产生了不小影响,但在门目划分、史事类聚方面仍存在欠缺。这反映出纪事本末体在最初被运用时的真实状况。

以上袁、章二氏用纪事本末体编撰的是前代史。此后,南宋时人依据该体裁编撰成了当代史,如现今存世的有杨仲良的《长编纪事本末》和彭百川的《太平治迹统类》。[127]二书虽均采用了纪事本末体,但由于受现实环境的制约和当时多种创新体裁的影响,使其在分门编类的具体做法方面,已与袁、章二书不尽相同。而同属眉州人的杨、彭二氏,虽均是对《长编》的改造,但杨、彭二书在编纂宗旨和设目方面都存在明显不同。

杨仲良的《长编纪事本末》(150卷)是将北宋九朝史事分门别类,析为事目410条,目中复有子目70条,类目中仍以编年纪事。据姚勉为该书所作的《序》可知;该书原名为《本朝通鉴长编节要纲目》。杨仲良在取材于《长编》时,曾对其“辞剪其浮,事举其要,类总其萃,年系其时”,从而使所编之书做到“挈提以纲而纪载以目,经综而纬列,壁合而珠连”。其目的“使读之者可以便览观,可以备遗忘,可以识伦类,可以纪岁月,可以旁通而曲畅,可以本具而末举,其有益于学者大矣”。同时,该书在体裁的运用方面,姚勉认为:“司马《通鉴》一书有节本,有《举要历》,有袁氏《本末》,有朱夫子《纲目》。今此书之节要,辞剪其浮,即司马《通鉴》之自节本也;此书之标题,事举其要,即司马《通鉴》之《举要历》也;类总其萃,年系其时,袁氏之《本末》也;挈提以纲,纪载以目,即朱夫子之《纲目》也。一书而诸体备焉,用心亦勤矣。”[128]姚勉的看法表达了他对杨书的高度评价。认为它具有了《举要历》、《资治通鉴纲目》的作用,“一书而诸体备焉”。然杨书并非是上述体裁的混合体,它的基本特征仍然是“类总其萃,年系其时”,即以事件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不过,由于它广泛吸取了司马光《资治通鉴》节本和《举要历》的做法,特别是纲目体的某些长处,增多了事目,目中有时还设子目。因此,事目的设置相当细密是该书的最大特色。如在《长编纪事本末·神宗皇帝》(卷57至卷90)部分,其设置的事目竟达到了34条。其中在卷88和89“青苗法”中,又含子目8条。同时,杨仲良还直接承袭了李焘《长编》“是元祐,非熙丰”的编修宗旨,并通过事目的设定,把这一主旨概括而明确地显示了出来。如该书卷61事目为“吕惠卿奸邪”和“李定奸恶”;卷63和64事目分别为“王安石毁去正臣”与“王安石专用小人”;卷95至98事目分别为“用旧臣”上、下和“逐小人”上、下,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他“是元祐,非熙丰”的理念,较之李焘《长编》原书更为鲜明。

归结而言,在当时诸多创新体裁与体例纷纷出现的状况下,杨仲良吸收、融合众体之长,事目设立相当细密,以便更为鲜明地体现编修宗旨。对此,后人认为:“其书承袁机仲纪事本末之名,而大有不同,分类尤为繁琐。”[129]不过,正因为如此,在李焘《长编》现今七朝传本全缺徽宗和钦宗两朝纪事的情况下,《长编纪事本末》在史料方面更加显得珍贵。

对于彭百川的《太平治迹统类》而言;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典故类》和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类书类》解题言,该书仿照的是《通鉴纪事本末》的条例。赵希弁还进而说:其书“统而类之。事撮其纲,辞举其要”,并且该书纪事与《中兴治迹统类》一起“上自艺祖,而下至于孝宗,凡二百门云”。按现今传世的《太平治迹统类》,因篇卷断烂、文字讹夺而已非原貌,后人将其厘定为30卷。从现存修补、改订相对较少的事目,且偏重于记载典制及礼乐兵刑的兴废沿革状况来看,该书具有目简事明的特点。仔细推究其事目,如卷12神宗和卷18哲宗朝纪事事目,分别首列“神宗圣政”和“宣仁垂帘圣政”,卷27事目为“祖宗圣学”,等。可知彭百川之书主在宣扬皇宋王朝“治迹”,突出诸朝“圣政”。由此可见,彭百川之书有鲜明的编撰主旨,它更能体现彭氏本人的看法。在体裁方面,该书依据的是纪事本末体,唯一的差异是以“统类”命名。

《通鉴纪事本末》成书半个多世纪之后,理宗端平中,在蜀地做官的李文子,俾资中人郭允蹈撰成《蜀鉴》10卷。该书纪事上起秦取南郑,下至宋平孟昶,记载上下凡1300年关乎蜀之事。该书以事类聚,每事标有总题,如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之例。但在每事之内,各记事条则有纲有目有论,甚至还有考。具体而言,该书列有“秦人取南郑”至“西南夷本末(下)”共52个总题,书内还在“秦人取南郑”、“秦人取蜀”以及“秦人取汉中”等事件中直接表明“论”者凡28处,并且在叙事中对古地名今之所在详加考证说明。该书与《通鉴纪事本末》相比,虽在体裁上都是以每个事件为中心,但在取材与细目的设置上,《蜀鉴》有了新的变化。《蜀鉴》取材并非仅限于一书,而是广搜群书。各篇总题之下,不仅有纪事,而且有纲有目有论,并且有考。可见该书以纪事本末体为主,同时还吸收了纲目体的编修方法。之所以如此,当与撰者的编修宗旨和当时蜀地的环境有关。南宋时期,川蜀成为抗金、蒙(古)元的战略要地,绍定六年理宗亲政,宋、蒙联合灭金,川蜀又面对着南进蒙古军的强大压力。《蜀鉴》的出现,适应了这种形势的客观需要。

综上所述,南宋袁枢创立纪事本末体之后,时人用以编修前代史及当代史的著述不少。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则该类史籍以事件为中心,每事一篇,列有标目,并依编年叙事,自为起讫,从而保持了事件的完整性。二则其编修宗旨较之编年体史书更为简明,史学功用更为突出。然而,南宋史家在对该体的具体运用、书名的确立,乃至事目的划分等方面,仍存在许多差异。具体而言;其一,在取材方面,袁枢、章冲、杨仲良以及彭百川之书,皆各取材于一书,或《资治通鉴》,或《春秋左氏传》,或《长编》,而《蜀鉴》取材则不限于一书。这表明南宋史家在运用纪事本末体时,能根据具体编修内容及其宗旨,确定相应的史源。其二,在南宋史体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时代,史家在编修史书时,往往兼取他家之长。如《长编纪事本末》和《蜀鉴》就同时采用了纪事本末及纲目等体。在细目的设置上,更是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色。最后,在书名的确立上,则有“事类始末”、“统类”等不同于纪事本末的名称。这一切无不说明,纪事本末体在南宋时仍处于不断被充实、完善,并且逐渐被时人接受的阶段。应该说,至迟到明代,基本以“纪事本末”统一命名,并随着以纪事本末体编修体例编撰的史书的日渐增多,纪事本末体才被逐渐确立了下来。到明清时期,该体完全得以独立发展,以至于清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中最终设立纪事本末类,以归并该类史著。

2.纲目体

由朱熹在编修《资治通鉴纲目》时所创立的纲目体,是指按编年叙事时有纲、目之分。纲仿《春秋》,大字顶格编排;目效《左传》,小字降格分注编排。据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序例》所言:“盖表岁以首年(原注:逐年之上行外书某甲子,遇甲字、子字,则朱书以别之。虽无事,依《举要》亦备岁年),而因年以著统(原注:凡正统之年,岁下大书;非正统者,两行分注),大书以提要(原注:凡大书有正例,有变例。正例如始终兴废、灾祥沿革及号令征伐、杀生除拜之大者;变例如不在此例,而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皆特书之也),而分注以备言(原注:凡分注有追原其始者,有遂言其终者,有详陈其事者,有备载其言者,有因始终而见者,有因拜罢而见者,有因事类而见者,有因家世而见者。有温公所立之言,所取之论;有胡氏所收之说,所著之评。而两公所遗,与夫近世大儒先生折衷之语,今亦颇采以附于其间云)”。以便“使夫岁年之久近,国统之离合,事辞之详略,议论之同异,通贯晓析,如指诸掌”。由此可见,朱熹在编修该书时,先定立有详尽的凡例,其目的之一是为了使史书更简明易懂。对此,他自言:“此书无他法,但其纲欲谨严而无脱落,目欲详备而不烦冗耳。”[130]目的之二完全是为了体现他的正统论观点。对此,旨在发明该书书法指意的尹起莘在《通鉴纲目发明自序》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是书之作,其大经大法,如尊君父而讨乱贼,崇正统而抑僭伪,褒名节而黜邪佞,贵中国而贱夷狄,莫不有系于三纲五常之大,真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先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者也。……《纲目》之作,其有补于世教,殆亦有得于《春秋》之旨,皆所以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泯”。贺善在《资治通鉴纲目书法序》中亦言:《通鉴纲目》之书,其“大要不过辨名分、正纲常,以示劝戒尔”。如上所言,虽然《资治通鉴纲目》旨在完全体现朱熹的观点,其史料价值并不高,但由此所创立的纲目体因为具有纲目分明、条理清楚、简明扼要,以及便于检阅等优点,故受到时人及后人的极力推崇。

同类推荐
  • 最唐朝

    最唐朝

    大唐开耀元年,高宗李治即将身死,武则天时代的大幕已掀开一角,方星河穿越而来,背着自己都不知道的长孙无忌嫡孙身份,从一处农家小院里开始了自己行稳致远的奋斗生涯。
  • 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全集)

    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全集)

    本书涵盖了世界五千年的风雨兴衰。世界文明的长河源远流长,可以记载着创造历史的辉煌,同时也演绎着如歌如梦的天地玄妙。本书的特点贵在“未解”二字上,很多历史谜团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经过我们的研究,有的谜案日渐明朗化,有的谜案有了新的发现,有的谜案的错误得到了纠正,给历史一个公平的解释。在编撰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尽量采用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资料,力求让读者能更深刻地了解谜案背后的真相,当然也有一些谜团就像一去不复返的岁月,永远都无法揭开它们的面纱,也许正因为它神秘的吸引,使我们无法停止追寻的脚步。
  • 从母系氏族开始

    从母系氏族开始

    第一个任务,进入原始社会,创建并引导文明的发展。第二个世界,红楼梦世界,收下钗玉凤春,改变金陵十二钗的命运。
  • 三国大管家

    三国大管家

    周越乘坐时光机来到了三国,为了生存,不得不抱紧辅助工具“大管家”的大腿。在这里,他圈地、种田、募兵、揽贤,一步步将地盘从荒郊野地发展成为一座超级大城池。位处四战之地,无山川险要可守,却固若金汤,诸侯谈周色变!一句话概括则是:与豪强地主抢过地,与巨贾富商坑过钱,与士族子弟扯过皮,与军阀诸侯翻过脸!有挂,任性!(注:书中挂开的有点猛,心脏不好的慎看!还有,千万别太较真!)
  • 五代花月夜

    五代花月夜

    镜中花,水中月;花月不解相思夜,五代花月有闲恨,此去化解相思劫,看花开花谢,叹月圆月缺。花月一群:13199122
热门推荐
  • 星月入云间

    星月入云间

    投向窗户外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所幸还能遇见你,和你一起走在街上,余生都是你。
  • 随身带个修仙系统

    随身带个修仙系统

    自从叶晨得到了这个坑爹的修仙系统以后,叶晨就感觉自己每天的生活都仿佛地狱一般暗无天日。因为在系统的安排下,自己不是被坑,就是在被揍的路上。当一个原本宁静的修仙世界迎来一个随身携带修仙系统的穿越者时,将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只知道多年后,一众修仙者纷纷感叹道:“他违背了修仙界万古不变的定理,且他一点也不修真!”
  • 重铸天庭

    重铸天庭

    天庭时代启示录,开篇:“科技的发展,是为了促进人类的进化。”“古武的复苏,是为了恢复神话荣光。”“当我端坐于天帝宝座上时,我会说:信我者,得永生!”————天帝·赵默PS:新人新作,想写出一个不一样的天庭,希望喜欢本书的大大们多多投票支持。
  • 拐个王妃回家宠

    拐个王妃回家宠

    【本文专注搞笑,撒糖,喜欢甜宠的小可爱可以入坑。】黎蓂:“小依儿,我实锤,那个王爷喜欢你。”楚洛依:“王爷,我想听故事。”王爷:“我不做亏本生意,拿东西来换。”楚洛依:“王爷,那件衣服好好看,我想要。”王爷:“你不适合那个颜色。”楚洛依:“王爷,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王爷:“老实呆着。”王府众下人泪奔,王爷啊,你这个样子什么时候可以把王妃拐到手啊!楚洛依:“王爷,我走了,不用留我。”王爷:“你要去哪?我的心还不够你住吗?”楚洛依:“你桃花太多了。”王爷指着楚洛依对桃花们说:“不是这样的,我是不会喜欢的。”王府众下人:“王爷,您的情商是在哪里充的?”
  • 诸天群雄召唤系统

    诸天群雄召唤系统

    【召唤,皇帝,争霸】 召唤诸天群雄,文臣武将,侠客文士,领千古华夏人杰,异界征战,建大秦帝国,一扫六合,铸无上帝庭,横扫诸天!(欢迎加入老王书友交流群,群聊号码:476981650) 欢迎加入老王VIP交流群,群聊号码:717514206。(弟子以上可进)
  • 剑仙之地狱都市

    剑仙之地狱都市

    失踪十年,修仙小伙重出江湖,武修时代,修仙就是任性!父母失踪,奇异的项链带他进入地狱的都市;剑仙在此,妖魔鬼怪快离开!
  • 总裁的猫咪妻

    总裁的猫咪妻

    枪林弹雨,生死之争,奇门遁甲,阴阳双眸。只因为母报仇,一时间掀起风雨云涌。唐七七,S市唐家的私生女,寻回唐家,只为做棋子一枚,联婚工具。却不想,这场婚姻只是她谈笑间算计好的结果。废物一枚,人皆可欺。婆婆不喜,姑子不爱。怎么可能?淡然笑,婆婆被公公训斥;弹指挥,姑子被亲人暗骂;嫣然转,玩弄众人于鼓掌之间……这才是真正的她。一念善,诱得能者相助;一念恶,获取奇门认主,从此阴阳之眸,为她所用。只不想,唐家倾然覆灭,二十年前的爱恨情仇浮于水面,真相却是这样……
  • 剑朝道

    剑朝道

    长剑执于手,天下任我走行天道之意,惩不公之事
  • 长生为引

    长生为引

    修仙,长生为引。冲破天地枷锁,只为心中壮志。暮然回首茫茫仙路是否还有人陪伴?
  • 豪门婚宠:坏总裁,请克制!

    豪门婚宠:坏总裁,请克制!

    “盛传萧家少爷不近女色,高冷禁欲?!”“这特么谁说的?给我出来,保证不打死他!”某女人扶着快要断的腰,张牙舞爪。“不是说好的,一三五七休息,不那个么?”“老婆,我是说过晚上不做,可现在是白天…”说完,某女人又被扑倒。“呜呜呜…你癞皮!!”某女人泪流满面,晚上和白天,这特么有区别吗!!(PS:欢乐宠文,1V1,身心干净,欢迎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