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09600000019

第19章 多样的编修形式(6)

纲目体诞生之后,南宋时人依据该体编修的当代史著作就有陈均的《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佚名的《中兴两朝编年纲目》和《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等。这些当代史著作虽依纲目体而修,但却因编修的是当代史事,因而其书法义例并未全用朱氏之法。

对于陈均及其撰修的《皇朝编年纲目备要》,虽则南宋朝廷在授予其迪功郎的制词中称赞说:“尔胶庠布衣,学博而辩。上自建隆,讫于宣靖,凡百六十有七年,网罗旧闻,粹成一编,可谓有志矣。本焘之史,仿熹之法。大书以提要,分注以备言,可谓不繁矣。汝虽自言不敢尽同朱熹之法,然条目粲然。使皇纲帝范,一揽而尽得之,岂曰小补之哉?”[131]但时人陈振孙就其内容批评说:“去取无法,详略失中,未为善书。”[132]宋末元初的王义山更是对其书法提出批评。他说:“司马公《资治通鉴》不帝蜀而帝魏,晦翁非之,故作《纲目》。人知晦翁《纲目》大本领在帝蜀一节,而不知晦翁之说全出于晋习凿齿。陈均作《宋朝长编备要》,续《纲目》也,其书法多有可议者。如书金兵弑其主亮于瓜洲一条,于理尤悖。亮弑母而来国之贼也。孟子曰:‘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其君也。’纣之罪不大于亮,而孟子书之曰诛,如此亮安得称弑”?有鉴于此,王义山“用孟子法书云:‘金兵诛逆亮于瓜洲。’于是乎《提纲》作。其间大节目与陈均异者三百余条,大书以纪要,分注以备言,又随事而绎之,以己见之名衍义。”[133]由王义山为其著述《宋史提纲》所作的《序》可以看出,他是出于对陈均之书的书法尚怀不满而著述的。在他正式撰写该书之前,他曾请教过刘克庄。刘克庄曾鼓励他说:“陈平甫壁角文字,何敢望此?子之此书有关于世道大矣,勉旃!”可见刘克庄十分推重王义山之书。那么作为早期纲目体史书的《皇朝编年纲目备要》是否果如陈、王二氏之言呢?我们不妨在此加以细究。

大致成书于理宗宝庆、绍定之交的《皇朝编年纲目备要》,[134]虽是较早仿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撰修成的纲目体当代史,并且被推崇程朱理学的理宗宣诏上进朝廷,但在具体书法上,该书并未完全遵奉朱熹之法。在该书《序》中,陈均就明确指出:“昔尝读朱文公《通鉴纲目》,叹其义例之精密。……然文公所述前代之史,故其书法或寓褒贬于其间。均今所书,则惟据事实录而已,不敢尽同文公之法也”。为此,他自己定立了十五条凡例:灾祥、沿革、号令、征伐、杀生、除拜、行幸、赐宴、缮修、郊祠、赏赐、进书、振恤、蛮夷朝贡和蛮夷君长死立,并且在《参用凡例》中指出:“以一字为褒贬者,《春秋》之法也;据事实录而善恶自见者,后世作史之体也。故自司马氏以来,各立凡例,不敢纯用《春秋》之法。朱文公《资治通鉴纲目》间或参用《春秋》之法而不尽用。今纪载本朝之事,则虽纲目之例,亦不敢尽用”。由此可见,陈均有自己的编修原则和具体凡例。真德秀对此评论道:陈均在编撰此书时,“斟酌损益,皆有条理,非安危所系则略而弗书。其志固将有补于世,非徒区区事记览而已也。”[135]清人朱彝尊亦认为:“予观平甫是书,简而有要,可谓尽善矣。”[136]

为说明以上问题,今不妨以《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徽宗皇帝》(卷26至29)为例。该部分纪事自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宣和七年(1125年),共25年。其间所列纲多达500余条。大致可归类如下:其一,有关天文灾祥共56条。其二,人物除拜(含卒)共130条。其中最突出蔡京、童贯等人的多次除拜。并且在升、黜官员的比例上,罢黜明显多于升迁,这突出反映了该时期用人方面的特点。其三,有关内政共250余条。其中有关大更革者多达六、七十条。最后,有关边事及与国外交往方面,共70多条。其中宋与辽、金的交往与边事最为突出。可见陈均所列的纲相当详备,并且突出反映了徽宗时期“大更革、大废置、大征伐”的政局特色。

与纲相对应的目,同样体现着详实的特点。其表现主要有:其一,为详明纲,目往往原始要终,以类相从。如该书卷26崇宁二年夏四月“更盐法”之目,先追述“旧法”云云,再叙述蔡京新法。后又兼及同年九月、四年秋、大观四年、政和二年、五年和七年盐法更改情况。陈均之所以如此编排,主要在于可以使人们更能全面了解徽宗时盐法更改变动状况。又如同书卷29宣和四年春正月“加梁师成开府”之目,陈均论述道:“内侍官谓之家臣,自古无赐坐者。其在禁中则不可知,外庭未尝见也。时童贯为太师,领枢密院,视宰相。师成为开府,亦视宰相。每春秋大燕,巍然坐于执政之上,与人主讲劝酬之礼,且家臣为师傅,于义尤悖。贯以领枢密,日与宰相同班进呈毕,即自屏后入内,复易窄衫与群阉为伍。出则为大臣,当体貌之礼;入则为近侍,执使令之役,古所未有也”。这是为详明古今内侍职权地位的变化所做的论述。再如同书卷29宣和七年春正月“金人灭辽”之目,陈均在记述了天祚帝被擒而辽亡之后,又追述道:“辽契丹盖东胡之种,在横山之南,本鲜卑旧地。元魏时自号契丹,……自保机至天祚,凡九代”。这主要是为了使人更能明晰辽契丹的基本概况。其二,陈均在目中时而加注“按语”,以详明史事。如在该书卷29宣和七年五月“诏宗室复著姓”目中,陈均在叙述朝廷诏语的同时,指出:“按江休复《嘉祐杂志》云:于故事中见真庙为寿王时,申奏文字皆用姓”。此为详明史法。又如同书卷28政和七年十一月“诏蔡京五日一朝”之目,陈均用蔡攸《别录》以详明其因,并且指出:“此乃蔡攸《别录》之语,恐未必然,姑存之”。这是备异。再如同书卷26崇宁二年五月“废内侍寄资法”之目,陈均一则按“旧制”规定指出:“今直转正官不用寄理,只于官上冠以入内内侍省若内侍省字,恩数、俸给皆得之。此乃蔡京媚近习,变乱法度之大者。下改都知等官,亦此意也”。二则又列举仁宗和英宗朝做法,以说明此非祖宗之制。最后,目中有时还存录详实的史文,以便于人们更能掌握事实真相。如该书卷28政和三年二月有关崇恩太后死亡之事,陈均不仅列纲为“崇恩太后刘氏暴崩”,而且在目中详述了哲宗刘皇后欲垂帘,且不谨,以及同徽宗产生矛盾之后,徽宗对其处治的过程。与此相对照,《宋史》卷243《昭怀刘皇后传》对此事记述甚简,又《东都事略》卷14《世家二》仅以“后无疾而崩”加以概括。又如同书卷28宣和元年九月“燕蔡京保和新殿”之目中,陈均在存录蔡京所作“记(节略)”部分,就有哲宗解绍述之疑,而始行‘子绍父业之政’事,此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绍圣绍述的内幕。

总之,通观陈均全书,周详的纲和细备的目为人们提供的是北宋整个王朝的治乱兴衰,其史料和史学价值均不容忽视。

继陈均依纲目体编成当代史著之后,南宋纲目体当代史还有《续编两朝纲目备要》。该书凡16卷,记载光宗绍熙元年至宁宗嘉定十七年凡35年的历史。据梁太济先生考证得知:“纲”的史源中,光宗朝的纲并不是依据《实录》或《国史》撰述的,它的最大特点是纲从目出。目则录自一些现成著述,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在其中实占有很大的比重。宁宗朝的纲则大多数源自于《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皇帝纪》(10卷)。“目”的史源大致有《国史》(指《中兴四朝国史》)的《宁宗皇帝纪》、《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庆元党禁》、《道命录》、《紫阳年谱》和《对越甲稿》等。同时,他还指出:“《两朝》纲是纲,目是目,内容简明而不贫乏。于光、宁两朝史事,稍关重要者,往往于初见处穷其原委,而尤注意于有关职官、科举、兵农、食货的制度及其演变。它对纲目体史书虽无特别建树,却也运用得相当得体。”[137]应该说,梁先生经过对该书各个方面的详细分析考辨,才得出以上结论。该结论无疑是相当准确并令人信服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纲目体自朱熹创立之后,旋即被南宋史家运用到当代史的编修之中。一般而言,这些史家的著述虽遵从了朱熹所定的“大书以提要,而分注以备言”等编修义例,但由于各自所处的现实环境不同,从而在遵奉朱氏书法方面,表现为由多摒弃朱氏书法,坚持据事实录,发展到最终完全遵奉朱氏书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应该说,注重史实而又相对客观的纲目体著作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南宋当代史学,更使纲目体在编撰内容上得以充实和发展。它们并未像《资治通鉴纲目》及其续编、三编以及《宋史提纲》那样逐渐成为理学的附庸,而是保持了史学的相对独立地位,这便是它们的价值所在,亦是纲目体产生以后,南宋时人纷纷对其加以灵活运用的具体体现。

附带需指出的是,纲目体在当时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诸多史书中,它还被编修方志者所采用。其中最典型的是齐硕、陈耆卿于宁宗嘉定年间纂修的《赤城志》40卷。该书先设总纲(亦称大类),各纲之下又酌分细目,凡15纲53类目。从而使该书达到了以纲统目、目以纲聚、纲举目张的编排实用效果。

3.学案体

该体的创立,一般看法认为始自朱熹编撰的《伊洛渊源录》。朱熹此书凡14卷,记述北宋中叶至南宋初期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及其门人后学共49人的言行政事。从书名来看,该书旨在探求伊洛之学的“渊源”,故全书以首倡道学的程颢和程颐为中心,其余人依时间先后为序,各以学术地位区分类聚,或人自一卷,或数人一卷。其中在卷14集中记“程氏门人无记述文字者,竟达二十二人,并且漫无序次,多者一二百言,少者寥寥数语”。基于此,该书是否成书,则成为一大疑问。据陈祖武先生详细考证得知;其“实为一部‘未成之书’”。[138]不过,从其编撰意图来看,面对南宋高宗朝及孝宗初的王安石新学与伊洛之学之争,尤其是伊洛之学能否被确立上承孔孟之道的道统正宗地位,这是摆在一心旨在卫护程学的朱熹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朱熹才着力编修该书。元人李世安在该书《后序》中极力表明:“昔孔子缵述群圣之道,至孟子而愈明。孟子之后,至二程夫子始克绍其绪,程子之学得于周子而益阐之。……及考亭朱子出,又能集厥大成而折衷之。盖《伊洛渊源(录)》一书,凡周、程、张、邵及其门人之言行政事,无不备载,而圣贤相传之道,炳然见于其中,始五纬之而丽天,百川之有源委,其有功于世教大矣”。苏天爵在该书《序》中亦指出:“宋氏之兴,儒先挺出,周子得不传之学于图书,阐发幽秘。二程子扩大而推明之,穷理致知以究其极。张子、邵子则又上下其论议。然后天理之微,人伦之著,事物之众,鬼神之幽,烦然复明于世。一时及门之士讲明正学,风采言论各有所传,朱子悉登载于是书,以为训焉。其有望于天下后学,可谓至矣”。在《伊洛渊源录》中,朱熹不仅辨清了周程学统问题,而且梳理清了二程及其师友与门人的关系等问题。总之,朱熹通过对二程学说承传源流的梳理,第一次确立了以周敦颐为宗祖,以二程为中坚,张载、邵雍为羽翼的道学统绪。对此,清人评论说:“盖宋人谈道学宗派自此书始,而宋人分道学门户亦自此书始。”[139]因此该书不愧是一部成功的早期理学史。

同时,该书在史学史方面的价值,最突出的就是创立了学案体的新体裁。对此,陈祖武、卢钟锋二先生同时指出:该体裁同时吸收了传记体和禅宗灯录体的编纂特点,并将其融为一体,开辟了史籍编纂的新路子。[140]情况确实如此,该体继承了传记体以人为纲、因人立传以及《史记》、《汉书》所开创的以史述学的传统。同时,吸收了灯录体按禅宗的传法世系排列传主座次及重在记言的特点。我们知道,禅宗所独创的灯录体佛教类史书,在宋代影响甚大。如僧道原编的《景德传灯录》(30卷),曾“献于朝,诏杨亿、李维、王曙同加裁定。亿等润色其文,是正差缪,遂盛行于世,为禅学之源”。又如李遵勖编的《天圣广灯录》(30卷)和僧惟白编的《靖国续灯录》(30卷),就由宋仁宗和徽宗分别为之作《序》。[141]有朝廷和皇帝的大力扶持和推波助澜,从而使该类史体得以广泛传播,那么该类史体的编纂形式为时人所熟知则不足为奇了。朱熹学识渊博,“自经史著述而外,凡夫诸子、佛老、天文、地理之学,无不涉猎而讲究之。”[142]他早年曾师从禅宗宗杲法师的门徒道歉,在受学过程中,他必然要常常翻检灯录体典籍,熟悉并会掌握该类典籍的编撰形式。至于此后他便将这种编修形式运用到史籍撰修中,则是顺理成章的事。对此,陈垣先生明确指出:“自灯录盛行,影响及于儒家,朱子之《伊洛渊源录》、黄梨洲之《明儒学案》、万季野之《儒林宗派》等,皆仿此体而作也。”[143]

随后,李心传于理宗嘉熙三年运用学案体撰成《道命录》10卷。该书旨在叙述自程颐以来140年间的道学兴废。李心传在该书《序》中指出;道学有三次大厄运:“元祐道学之兴废,系乎司马文正之存亡;绍兴道学之兴废,系乎赵忠简之用舍;庆元道学之兴废,系乎赵忠定之去留。彼一时也,圣贤之道学,其为厄已甚矣”!并且他还认为:“道学之兴废,乃天下安危、国家隆替之所关系”。为此,他重点记述程颐、朱熹进退始末,备录其褒赠、贬谪、荐举以及弹劾之文。在编排方式上,则采取正文记载疏奏和诏制原文,注文阐述与之相关的背景、经过,以及与此事相关的情况,从而使人们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一时期、每一事件中道学的发展状况。应该说,该书是一部理学发展史,亦是一部运用学案体编就的学术史。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学案体的产生,主要是与南宋时期理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南宋理学家及其遵从者通过编修该体裁的史籍,以便理清学派传承源流,突出宣扬理学思想。与此相对应,学案体亦因理学的广泛传播而为更多人所熟知,甚至被运用。

4.年谱

年谱作为一种依照年月顺序编次人物事迹的新的编修形式,产生于北宋,但被广泛运用并最终定型无疑当在南宋。据今人统计;宋人编的本朝人年谱达80余种,加上宋人编的前代人年谱,合计有130多种。其中存留至今者有80余种。[144]从诸家著录、征引以及存佚状况来看,现存最早的年谱是北宋神宗元丰七年由吕大防编的《韩吏部文公集年谱》和《杜工部年谱》。吕大防为何要编韩、杜二人年谱?对此,他自己指出:“予苦韩文、杜诗之多误,既雠正之,又各为《年谱》,以次第其出处之岁月,而略见其为文之时,则其歌时伤世、幽忧切叹之意,粲然可观。又得以考其辞力,少而锐,壮而肆,老而严,非妙于文章,不足以至此。”[145]由此可见,吕大防编修韩、杜二人《年谱》的最主要目的在于知其人,知其文,更知其世。不过,吕大防编成的《杜工部年谱》甚为简略,仅五百字左右。其他如赵令畤编的《元微之年谱》(存于赵氏《侯鲭录》卷五内)、郑世成编的《宣抚资政郑公年谱》,均不过五百余字,这无疑反映着年谱在出现初期的真实面貌。

同类推荐
  • 这里曾经是汉朝2

    这里曾经是汉朝2

    本书是该系列的第二部,书中从刘邦诛杀彭越写起,到汉朝两大外戚窦婴与田蚡相斗至死为止。刘邦崩后,吕雉趁势而起,扶持吕氏外戚,危及刘氏天下。在此关键时刻,谋士陆贾向权臣陈平献计,联合武将周勃,准备伺机而动。果然,吕雉一死,汉朝群臣及刘氏诸侯,合力诛吕。在这场纷乱的权争之中,守柔的代王刘恒成了最大赢家。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所谓的盛世“文景之治”,在流血的战斗中冉冉升起。
  • 开府万国

    开府万国

    梦回大唐,奏响阵阵悲歌,泱泱五千年的古途,想要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面对几千年的历史的机遇,引导国人思想上的转变,一个现代的男子重生在唐初,面对历史上最大的变革,不知道,路在何方!
  • 莽荒神话战记

    莽荒神话战记

    为什么各个文明的历史中都有大洪水的传说;为什么华夏神话中会有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和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时空观;为什么玛雅文明的历法中纪年周期与地球上观察到的天体运行规律不符,……,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一位来自星际时代的调查员将亲身经历各种传说……
  • 正牌君子

    正牌君子

    本是让人既愉快又难舍的西藏毕业旅行,一股诡异的龙卷风却把二十一世纪那个青春、张扬、帅气、搞怪的李瑞文刮到了十六世纪的明朝。此明却又非彼明。文哥哥很无辜,文哥哥很无奈,文哥哥扮书童,文哥哥装才子,人人都说他假小人、登徒子,奈何奈何,明朝第一正牌君子是也!
  • 秾李夭桃

    秾李夭桃

    她重生古代,怀抱甜枣惹人疼。女扮男装骗二爷,吵吵闹闹逗书生。小幺本是公主命?坐等帅哥深情比枣浓!他,世间男子,拥红倚翠,有何不可?执子之手,坐看天下云生风起,闲听庭院雨落蕉叶。
热门推荐
  • 精灵之战斗系统

    精灵之战斗系统

    【2020年,最轻松的系统精灵文】穿越成小火龙,发现身上带了个战斗系统,通过不断战斗,获得战斗评分,可以不断变强。然而对于已经懒癌晚期的林川来说,战斗变强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火龙。
  • 那几年回忆

    那几年回忆

    能使人成熟的,从来不是岁月,而是经历,时间暴露了谎言,改变了距离,从期盼到失望的结果,都是种因得因,种果得果,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都曾付出过真心,计划过我们的未来。
  • 绝色炼器师:魔皇追爱999年

    绝色炼器师:魔皇追爱999年

    晏青霜:让我回晏家?还有人冒名顶替?太不要脸了,等我会会她,顺便收拾收拾欺负爹娘的那一家子极品!可是,怎么刚一回去就被订婚了,未来夫君还是著名的废柴皇子。某魔皇:怎么?还不喜欢?你喜欢的到底是温润如玉佳公子、还是我现在这样的—残暴无情废柴皇子?你喜欢什么样的你说,反正追了这么多年了,我不介意再换种风格追你!她是地球上最后的元婴修士,高傲狡猾,穿越异世成为废柴丑颜孤女。父母无故身死,修炼资质被夺,管家霸占家财,白莲花丫鬟翻身做主,还有个愚蠢又自恋的渣男企图侮辱她!且看她重新获得逆天修炼天资,夺回家产,戏耍白莲花,踢翻渣男!炼丹无敌、炼器无敌,还有无数上品极品武技。她,誓要站在这个大陆的顶峰!
  • 绝色炼器师:纨绔大小姐

    绝色炼器师:纨绔大小姐

    她是26世纪的金牌杀手,一天穿越到了一个玄幻的大陆,她成为了将军府的独生女,京城第一色女——跋扈大小姐。废物?小爷让你看看什么叫神级天才!丑陋?小爷会亲“手”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做易容丹!好色?你就是嫉妒小爷周围有美男环绕!白莲花,绿茶婊统统都滚蛋!看她天才神力恶作剧耍人!冰山、中央空调统统不要!小爷我只钟情于萌宠!可是为什么这个冰山总是对她痴缠不清?呵呵……那小爷就勉强收了你吧!
  • 唯爱同在,唯颜同爱

    唯爱同在,唯颜同爱

    顾唯和严颜的故事,不只如此,不止如此。以自由、权利之名捍卫我们爱情的权力!以诺言、担当之力保卫我们旅途的最后!
  • 吾生唯洛

    吾生唯洛

    轻松幽默的文笔,记录花季少女的暗恋全过程,成真后恋人间的甜蜜与波折,校园的爆笑趣事,青春的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还原真实的校园以及不同女孩的恋爱观。
  •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尤以四书五经为首。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
  • 相见总是很美好

    相见总是很美好

    这本小说描述我对于心目中的爱情的美好想象,以及我个人的真实情感故事,以及青春期的爱恨情仇。如果你们喜欢青春期的少年心事,那么就关注我吧
  • 傲娇帝君求宠攻略

    傲娇帝君求宠攻略

    师父说,人生好比垂钓,总是愿者上钩。一个傻呼呼的星儿,钓住了天界的两只帝君,一只温润如玉的白帝,一只傲娇的师叔。亦钓到了魔界的两只皇子,一只冷冰冰,一只多情种。若问世间垂钓哪家强,当属天界星儿第一强。那一年,长留山上,白衣少年立了一座杏花冢,那一年,杏花微雨中,流云彩裙间,不知是谁迷了谁的眼?
  • 许久未见安知是你

    许久未见安知是你

    一个是失婚少妇,一个是前途光明的公司高管,一次被迫的相亲让两人有了交集,本以为后面不会有结果,但一次又一次的偶然,让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原来最远的距离不是海角天涯,也不是跋山涉水的征途,而是在同一座城市那么多年,你依然是你,我却已认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