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96100000010

第10章 古方术之根(1)

人类经过了近百万年的发展演变才进入了文明时代,创立了人类文化。而人类文明与人类文化最初的开端则是原始人对大自然周期性变化的认识,也正是有了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才使人类在“物竞天择”中生存并发展起来。原始人在长期与大自然的相处中,逐渐对天地复合运转、大地的冷暖变化与气候变更、动植物的盛衰荣枯与生灭规则等形成了蒙笼的规律性认识,用石子、绳结、线条、图画等形式将其表述出来,即所为“一画开天”。这就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起源,也是古方术的起源。在约八千年以前,即伏羲文化的前期,古河图已表明:我国古人已准确地描述出了天地复合运动的周期与四季节律;同时也表述了古人对天地能运动的阴阳升降周期与交变节律的认识。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古人对天地复合运动周期与周期节律和能运变周期与交变节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细致,古方术的根基也就越深厚扎实。统言之,古方术之根就是古人所认知的天地复合运动的周期与周期节律和宇宙能()与生命能(炁)的运变周期与交变节律。

一、天地复合运动周期与周期节律

古人在长期与大自然的相处中,通过长期观察认识到,天地始终处于复合运转的过程之中,而且这种运转有着较高吻合度的周期性与节律性。古人是从站在大地上的视角角度来观察天体运转的,所观察的天空中的星体运转包括太阳道、太阴(月亮)道、五行星道与北斗七星道等。古人在东西南北四方的天际中各选取了七颗位置相对不变的恒星作为参照系数(即所谓二十八宿),以便考察日、月、星等在运转过程中的天际位置。古人把天地复合运转的周期表述为周天,并以此引出了时间概念,定出了时间单位。

(一)古人认知的假定前提

古人是以站在大地上的视觉感受为认识前提的,由于视觉感受与中国地理环境感受的影响,使我国古人得出了两个假定的认识前提。

1.天圆地方

由于古人是站在大地上观察,所看到的整个天空是中间高、周边低,视觉感受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就误认为天圆地方是宇宙的本象。秦汉以后把通行天下的货币之形定为外圆内方,就是模拟天圆地方的征象,也是古人把这种认识作为天地本象的佐证。

2.天旋地转

由于我国的地理特征为北高南低,所以古人常面南背北而立。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太阳每天早上从左方升起,晚上向右方落下,第二天早上又从左方升起,整个天体都是从左向右旋转,所以得出了“天道左旋”的观念。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中原一带所有的河水最终都是从西往东流,面南背北而立观察即为从右往左流。古人不了解这是由我国的地理特征所形成的,而从感觉意识上推论得出:“大地配合天体左旋而始终处于由右向左的运转过程之中”,并由此得出了“地道右转”的认识。“天道左旋、地道右转”(简称天旋地转),是古人对天地复合运动的表述。

(二)古人对天道的认知

“道”是中国古文化中内容最庞大、含义最深遂的一个概念,此处的“天道”是狭义的概念,其仅指古人所考察的天体中诸星球的运行轨迹。古人以此来代表天体的运行轨迹,并引申为天体的运行法则。古人所认知的天道包括:太阳道、太阴道、五行星道、北斗七星道等,所用的参照物为二十八宿。

1.太阳道

太阳道又叫“黄道”,是古人站在大地上通过视觉角度所观察到的太阳运行的视觉轨道。现代人都熟知,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但古人站在大地上的视觉感知是太阳围绕大地转。由于太阳光色泛黄,所以称其为“黄道”。现代天文学中把站在大地上所观察到的太阳的视觉运行轨迹周期称作“黄道带”。

2.太阴道

太阴是月亮的学名,太阴道是古人站在大地上通过视觉角度所观察到的太阴(月亮)运行的视觉轨道。由于月光泛白所以古人称之为“白道”,现代天文学中把站在大地上所观察到的月亮的视觉运行轨迹周期称为“白道带”。

3.五行星道

五行星道是古人站在大地上从视觉角度上所观察到的木、火、土、金、水五行星的视觉运行轨道。由现代天文学而知,五行星均围绕太阳公转,但古人站在大地上的视觉感知是五行星均围绕大地运转。

4.北斗七星道

北斗七星道是古人站在大地上从视觉角度上所观察到的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运转的视角运行轨道。

5.二十八宿

古人为了观察与测量日、月、星的视角运行轨迹,在东、南、西、北四方各选取了七颗相对位置不变的恒星作为参照星系,统称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分列东、南、西、北四方,每方七宿原指七颗恒星,后发展为七个星宫,每星宫包含两三颗星不等。东方七宿星色青、形状如龙,古人将其命名为苍龙,也叫青龙;南方七宿星色赤、形如飞鸟,古人命名为朱雀,也叫火凤凰;西方七宿星色白、形如猛虎,古人命名为白虎;北方七宿星色玄(即阴影色),形如一条小蛇卧在乌龟背上,古人命名为玄武,后又称神武。由于二十八宿均为恒星,东、南、西、北各方七宿位置相对不变,所以古人又用各方七宿的名称来代表固定不变的方向,因此有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称。

(三)时间概念与时间单位的由来

古人对时间概念的设立是以天地复合运转的周期为准则的。古人对天地复合运转周期的认识有小周天、大周天、浑天、太阴道周天、五行星道周天等。古人还以小周天为基本时间单位,并将其平均分为十二个时间段,每时间段称为一个时辰,每时辰又分为八刻。

1.天(日)

古人看到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往西方落下,由此得出的感性认识是太阳及整个天体每昼夜绕着大地旋转一个周期。古人把这个周期称作“小周天”,简称为“天”。由于太阳的俗名叫“日”,所以一天又称作一日。《礼记·月令》孔颖达疏:“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一周天。”现代天文学把太阳道的“小周天”轨迹称作“日黄道带”。

2.年

古人很早就观察到,虽然太阳每天围绕大地旋转一圈,但每天所处的天际位置不同,春、夏、秋、冬沿东南西北循环一周,且每年都具有明显的周期性重复。即太阳及整个天体一年围绕大地转一大圈,这一大圈的运行周期称作“大周天”,并把太阳道的“大周天”命名为“年”。现代天文学中把太阳道的“大周天”轨迹称作“年黄道带”。

3.浑天

古人通过长期观察认识到,太阳每运转一个大周天后,它的空间位置与上年仍有明显的差距,即太阳运转一个大周天后并不回到原来的位置(即每年立春太阳并不在同一位置),而是经过60年后才回到原来的位置(现在天文学研究表明,60年后太阳的视角位置仍稍有偏差)。因此,古人把太阳运行60年所形成的最大周天称作“浑天”。黄帝时期始用干支纪时,由于天干以甲为首,地支以子为首,故后人称之谓“浑天甲子”。

4.月

古人观察到,太阴围绕大地旋转一圈的时间约需29天半,由于太阴的俗名叫月亮,因此把太阴道的周天定名为“月”。因不是整数,古人就制定了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和公历的大月、小月不同:公历大月31天,小月30天,且大、小月不平均,大月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而太阴历中的月份永远是一大一小地无限循环,其大、小月划分永远是平均的)。

古人测得的太阴道周天为29天半(现在的天文学测量为29.6天),在太阳道的一个“大周天”内,容纳了太阴道十二个周天(余10天多),所以古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因为每年都有约10天的误差,因此(传说是)黄帝命风后置闰,就是规定闰月(约十一年闰四个月),闰月的目的就是调整太阳道和太阴道间的误差使其吻合。

5.轮

五行星道就是古人站在大地上所观察到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星的视角运行轨道。古人以木星(又叫岁星)为代表,从大地视角角度观察,感觉木星也在围绕着大地旋转(事实上,木星是围绕太阳公转)。而且古人测得木星围绕大地旋转一周约需12年(现代天文学观测得知,木星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是11.96年),所以把木星的周天命名为“轮”,一轮定为12年。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五星各主一轮,5轮对应一个浑天。

6、时辰与刻

古人以小周天即“天”为基本时间单位,又以大周天平均分成十二个标准月为参照,把小周天也平分为十二个时段,每时段称为一个时辰。古人以圭盘上圭针日影移周天的十二分之一(即现代几何中的三十度)为一个时辰的标准时段制作沙漏(或水漏)。即以上大下小的漏斗装满细沙,使细沙的流量恰在圭针日影移转三十度时漏完,以此做为时间的计量器。古人还把每时辰沙漏按流量平均分为八个刻度,称其为“八商”也叫八刻。每四刻为半个时辰,称作一个小时辰简称小时,每八刻为一个时辰即两个小时。

古人的基本时间单位为小周天即“天”,每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夜间子时为始,依次分别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时辰分为八刻,刻为最小时间单位。古人称大周天为年,把一年按十二节平均分为十二个标准月,以建寅为正依次为:寅月(立春至惊蛰)、卯月(惊蛰至清明)、辰月(清明至立夏)、巳月(立夏至小满)、午月(小满至小暑)、未月(小暑至立秋)、申月(立秋至白露)、酉月(白露至寒露)、戌月(寒露至立冬)、亥月(立冬至大雪)、子月(大雪至小寒)、丑月(小寒至立春)。古人称木星的一个周天为轮,每轮为十二年,五轮恰合太阳道最大的一个周天,称作一个浑天甲子。

(四)古人对天地复合运转周期节律的表述

古人对天地复合运转的周期与周期节律的表述,突出地反映在古历普之中。上古时期的历普有三种,一种叫日历即太阳历简称阳历,第二种叫月历即太阴历简称阴历,第三种叫星历即北斗授时历。据传说,黄帝会盟八十一部落时,统一了历法,史称“天道合成”,定出了以十二个标准月为准则的历法,五帝后历代沿用(商周两代以子月为正,汉以后恢复夏制建寅为正),史称夏历,即现代的“农历”。

1.二分二至

北斗授时历为四分历,最早见于河图。早在八千年以前,中国古人就已通过观察发现,北斗星始终围绕着北极星旋转。而且,春天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方,夏天指向南方,秋天指向西方,冬天指向北方。古人根据北斗星斗柄所指之四方正点确立了二分二至,即斗柄指向正东时点命名为春分、指向正南时点命名为夏至、指向正西时点命名为秋分、指向正北时点命名为冬至。上古时期的河图即为北斗授时历的历普。河图中,东为三、八,南为二、七,西为四、九,北为一、六,中为五、十。《鹖冠子·环流》中述为“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管子·幼官》中解释为“东八、南七、西九、北六、中五”,所以北斗授时历中有“仲春为八、仲夏为七、仲秋为九、仲冬为六,余中为五”其含义是指东方春含八气(每气十二天)共九十六天,南方夏含七气共八十四天,西方秋含九气共一百零八天,北方冬含六气共七十二天,中余五天以为合。

2.二十四节气

古人根据太阳道与北斗七星道的合成,首先在太阳道的大周天里以北斗星斗柄指向的东南西北四方的正点定出了四个极点,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以此为据把一年分为四季,并以这“二分二至”作为每季的中点,即春分为春季的中点,夏至为夏季的中点,依此类推。伏羲发明八卦,说明古人已明确了四季的界限,已由四分历发展为八节历,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黄帝时期,在太阳道与太阴道的合成中,由于太阳道的大周天含太阴道十二个周天(多十天),所以又把太阳道的大周天平均分成十二个区间,每区间为一个标准月,每季包含三个区间即三个标准月。这样就把年黄道带的“大周天”(即一年)平均分为十二等份(即:所谓的黄道十二宫),并把这十二等份(区间)的界限定名为“十二节”。寅月的节是立春,卯月的节是惊蛰,辰月的节是清明,已月的节是立夏,午月的节是小满,未月的节是小暑,申月的节是立秋,酉月的节是白露,戌月的节是寒露,亥月的节是立冬,子月的节是大雪,丑月的节是小寒。由于每一节与每一节之间相隔了三十天多一点,天地阴阳之气即气候冷暖的变化差距较大,所以古人又以每个区间的中点定出了十二个中分点,命名为“十二气”。 寅月的“气”是雨水,卯月的“气”是春分,辰月的“气”是谷雨,已月的“气”是芒种,午月的“气”是夏至,未月的“气”是大暑,申月的“气”是处暑,酉月的“气”是秋分,戌月的“气”是霜降,亥月的“气”是小雪,子月的“气”是冬至,丑月的“气”是大寒。太阳道“大周天”内的十二个区间(标准月)划分是按十二节划分的,不是按太阴道周天(月)划分的,所以年与年的界限是立春(商周两代以冬至为年界),月与月的界限是每月的节。比如属相,以立春为界限,立春以后出生的属新一年的属相,立春前出生的属前一年的属相。又比如,卯月的节是惊蛰,辰月的节是清明,已月的节是立夏,惊蛰以后清明以前出生的算卯月生,清明以后立夏以前出生的算辰月生,而与是否在阴历的二月内或三月内无关。

3.七十二候

因为每个节气之间15天多一点,其阴阳二气的消长与气候变化仍然较大。传说黄帝命风后“置候”,风后把每个节气之间又平均分为三个等分,分别叫上候、中候、下候,每一候5天,由于五天内的阴阳消长与气温变化包括风、冷、热、潮湿度以及动、植物等都相对变化较小,因此以五天为一个阶段来描述阴阳消长及气温变化就已经相当细致。这样就把二十四节气划分为七十二候,所以后人用“气候”一词来表述天气冷暖的变化。七十二候的名称和动植物的生长变化都有直接联系,对我国中原的气候周期变化与周期节律有非常细致的描述(其详细内容将在第七章中讲述)。

同类推荐
  • 文学名著(上)

    文学名著(上)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知道点世界文化

    知道点世界文化

    什么是“摩西十诫”?古代印度为什么会出现种姓制度?潘多拉的魔盒里到底装有什么?吸血鬼真的存在吗?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在本书都有介绍。
  • 难忘的沽河人

    难忘的沽河人

    朋友,你若足踏胶东,就能叫你吃之不尽的享受,就能叫你产生走之不舍的心情。胶东真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呀!上有天宫,下有胶东的美称呀!真是不愧为之。
  • 客家圣典:一个大迁徙民系的文化史

    客家圣典:一个大迁徙民系的文化史

    本书是“元亨文存”系列之一,为客家族群研究,选取《客家圣典》全书,以及《客家文化史》等的精粹部分,讲述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填补了世界民族大迁徙中所缺的另一半,将文化迁徙激活的客家式的命题,提升到哲学的、人类学的理论高度;把客家民性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的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向上吧!中华少年

    向上吧!中华少年

    《向上吧!中华少年》稿以时间线索为经、空间线索为纬,纵横交织。纵向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其根基,以清末第一批少年出国留学为起点,分四个阶段(清末—辛亥革命;辛亥革命—1949年;1949年—1978年;1978年—当今),全面检索大时代、大交融、大潮流、大变化背景下中华少年成长的总体特性与普遍规律。本书稿将思想性、功能性和可读性融为一体,宏观描绘与个案解剖结合,既有生动叙述,又有思想深处的共鸣。
热门推荐
  • 幸与共

    幸与共

    血雨腥风的岁月,搅弄风云的权谋,幸得有你荣辱与共,生死相随。
  • 新界旅行者

    新界旅行者

    这是一个幸福的故事。主角有神兽,有神器,更有逆天的位阶。当然这些都是后期的东西……前期都写完了作者还写什么?希望各位能支持新人新作,在下会努力创作的。
  • 之巫2重置

    之巫2重置

    当一切开始重置,世界开始颠倒。一次意外,成了那随便剑剑灵她是谁?她,谁都是,谁,也不是。
  • 爱是奔赴

    爱是奔赴

    高二的林初尧遇见了照亮他一生的光——苏柠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恶魔专属:甜心,萌萌哒

    恶魔专属:甜心,萌萌哒

    他辜负了花样年华的她,到最后弥补,却始终没有打动她。她被她所伤,始终奖阳光的一面展现在心里,高冷的一面展现在外表。他为了她放下了高冷,每天为她烧菜吃。她是出了名的女汉子,却为他温柔。她是出了明的腹黑,却为她而温暖!!!!
  • 花开的声音

    花开的声音

    岁月说:签名和留影都会被遗忘,谁学不会流泪的,谁是傻瓜。岁月说:当你开始怀念我的时候,故事还会不会继续?岁月说:眼泪的行囊终会丢掉,幸福的转折就在面前。岁月说:只要鸽子还会飞翔,那相爱着的人们就会永远幸福。
  • 如何能离开失乐园

    如何能离开失乐园

    赵林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未来充满了无限的迷茫,不知未来的何去何从…在归家的路上,他来到了一个服务区,此时已是傍晚,夜幕正在慢慢降临,忽然,赵林看到了服务区一个闪着光芒的角落,这光芒给他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彷徨的他走进了那个闪着光芒的角落…瞬间,他被带到了另一个次元里,那是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次元,名为“失乐园”,在这里的每个人都很失落,都是现实中的失败者,迷茫的他能从失乐园里走出来吗?
  • 我在魔道卧底当祖宗

    我在魔道卧底当祖宗

    九世善人李正道见义勇为,死后被地府特殊关照获魔祖系统。在异界,他在道门和魔道之间来回穿梭。表面上他是玄道门圣子,正派的希望。但是,背地里却是无数魔道门派的祖宗。修行传教、统一魔道,在卧底当祖宗的路上越走越远...修行小白,没有高深的修为,如何将这些底蕴深厚的魔道门派收入麾下?幽冥门掌门:祖宗,师弟他又谋反啦。李正道:不慌,只要你好好做我的信徒,祖宗马上就帮你解决。血魔道统首领:祖宗祖宗,矿洞中的灵晶又不够了,那些没法修炼的弟子控制不住要喝血。李正道:不要慌,只要你们多多做好事,祖宗这就帮你找新的矿洞。正仙宫掌门:前辈,最近宗门弟子频繁出现走火入魔事件。李正道:给你一本《道德经》,足以镇万邪。...直到有一天,李正道终于遇到大罗级别的魔神。阴阳罗刹神:听说你是我转世而成的,是我的阳间体?李正道:...“不是的,你听我狡辩”...无数年后,李正道望着无边无际的大地上立着他的雕像,有些无奈。哎,其实他最开始只是想做个好人啊。...简介无力,一起进来喷吧
  • Kiss皇室甜心

    Kiss皇室甜心

    夜深人静,她家里来了一个美男!他不仅强吻了她,还在她的闺房睡了一个晚……她雅珃,迪拜酋长国的皇室小公主,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而隐藏身份只身来中国念高中。英皇女王陛下的蓝色“希望”钻石被盗,可案发现场竟然有她的学生证!黑道少主皇甫睿恩对她说,我一定要揪出你的底细;魔术师后裔端木黎对她说,我亲眼看到你盗走了蓝色“希望”钻石;英皇王储金希对她说,把蓝色钻石收好还给那个交给你的人。而她却满脸茫然……敢问她什么时候由“迪拜公主”变成了“盗钻神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