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281900000015

第15章 曲苑杂谈——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1)

(引子)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山川不同便风俗各异,风俗各异便戏剧有别。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一部戏曲史即是一部中国历史。纵观戏曲剧目,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到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民生活都有所反映。戏谚说“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国戏”,即是针对此而言的。戏曲观众即是在欣赏戏曲剧目时完成对历史与现实的观照的。有一幅戏曲楹联说:“载治乱,知兴衰,千秋事业如亲目;寓褒贬,别善恶,万古纲常全在心。”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教育的普及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广大群众大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他们有一条接受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捷径,那就是看戏。所以有人以“观戏如读书”来高度评价戏曲的这一教育功能。陈独秀曾这样评价过戏曲:“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戏曲的教育功能尤胜于其他艺术,一是因为其演出普及,受众面广,二是因为戏曲演出犹如现身说法,活灵活现,其感人至深且快捷。所以也才有了“说不如讲,讲不如演”的说法。戏曲的教育功能是寓于娱乐功能与审美功能之中的,即所谓“寓教于乐”。

趣味学习

一、查一查,比一比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统计,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很多剧种,都有其独特的演变过程。如大家都知道的京剧,就是由安徽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及昆曲、秦腔糅合发展而来的;东北的吉剧,是由民间说唱艺术二人转衍化而来的。

中国的戏曲和西方戏剧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演体系。比如我们经常在戏里看见的大花脸,那就是戏曲中的一个行当。戏曲剧中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表演上也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写意特点。比如用几个龙套演员就代表千军万马,舞台上开门、关门等也往往用虚拟的动作来表现。

中国的戏曲,真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大家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分组,查找资料,了解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看看全国有些什么地方剧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访问当地有关研究人员、剧团专业人士和戏曲爱好者,了解戏曲文化知识和你家乡的地方戏。在此基础上,举办一次戏曲知识竞赛。

二、听一听,唱一唱

(1)平时,大多数同学喜爱流行的影视文化,很少接触戏曲。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最好亲口尝一尝。现在,大家行动起来,创造条件,观看戏曲表演,亲身感受一下戏曲艺术的魅力。

可以去剧场或露天舞台,欣赏剧团的演出;也可以观看有关的戏曲影碟和电视中的《梨园风景线》《曲苑杂坛》和《戏曲欣赏》等栏目。然后同学之间交流观感,写一篇日记或周记。

(2)我们一般说“听戏”而不是说“看戏”,可见欣赏戏曲主要靠听觉。学习之余,你可以找来有关戏曲的磁带或光盘,有选择地听一些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戏曲唱段或念白,从唱腔中体味戏曲特有的韵味。你喜欢的好段子,可以推荐给同学听听,精彩的唱词不妨记下来,同时抄给其他同学,“奇文共欣赏”。

(3)清晨,你可能在河边听到戏迷在“吊嗓子”,也可能看到一些戏友聚在公园的一角,津津有味地表演节目。你也想学唱几句吗?如有条件,不妨来个“拜师学艺”,向戏曲专业人员或戏曲爱好者学几招;退而求其次,也可跟着电视机、收音机、磁带、唱碟等唱唱;朋友聚会,集体活动,也可以唱上几句。

(4)看着别人在台上演唱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你也许想亲自上台,一试身手。现在,请你与同学商量,或去民间采集,或从书本中寻找,选好一出大家喜爱的戏或一个片段,分好角色,做些道具,粉墨登场,来一番戏曲表演当然好,但最好演你的家乡戏。

三、议一议,写一写

(1)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过去地方剧团非常普遍,现在纷纷关门或转向;过去的戏迷到处都是,现在越来越少了。联系你的家乡剧种,就此展开讨论:

中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怀念在茶馆看川戏的日子

佚名

我读中学的时候,学校旁边有家川剧团,好像叫群生川剧团,是个介于草台班子和科班之间的演出团体,一到下午上课时间,叮叮当当的司鼓声就从学校隔壁的茶馆里响起来。川剧生活在茶馆中,那是我对川剧最初的认识。

那个时候,成都城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剧团,踩着单车整日穿梭在这个城市的大小茶馆里的舞台上。喜欢看戏的朋友,每个周末可以去锦江剧场的悦来茶馆、二团排演场的聊园茶馆、省川剧院看省市川剧团的正规演出,平日里也可以到水津街、木综厂、大慈寺的大小茶馆里听票友玩票。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是成都茶馆与川剧共同繁荣的一个时期。

那个时候电视还不普及。

每一条大街小巷上都有两三家茶馆,说大也不大,二三十张桌子,价钱也公道。三毛钱一碗的三花,喝到嘴里唇齿留香,随你喝得发白也可以留茶。

可以在那里昏昏欲睡,也可以舒服地掏掏耳朵。如果包里有两三个闲钱,再叫上热乎乎的白面锅魁夹上一碗泼满红油的旋子凉粉、麻辣的夫妻肺片。一包五香的瓜子或是三五颗新鲜嫩脆的煮花生也可以打个尖。一到晚上就听见铿锵有致的川剧锣鼓声响起,除了幽默风趣的折子戏,还有好听的清音、弹戏、金钱板、扬琴等等,连大街上路过的行人都会驻足而立。当然最吸引我们的是整本整本的长篇评书《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说岳》等,每到这样的晚上,我们常常站在茶馆外面的人堆里,拼命垫起脚、伸着脑袋听得饶有兴致。

在这样一个又一个夏日的晚上,历史、人生、传奇、神话就从街头说书人滔滔不绝的嘴里和顿挫有力的惊堂木中走进了我们的脑海。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就在一瞬间开启了我们的心智。那时的闲适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

现在想找这么一个纯粹的茶馆不容易了。一直觉得成都的茶馆更像是川剧的一个载体,茶馆是传统成都人心里的客厅,而川剧就是这个客厅里待客的最重头的一部戏。许多现实生活的插科打诨,市井中的诙谐俚语,传说中的才子佳人都在川剧的舞台上续写着、上演着、警世着。无论是闻名遐迩的“三庆会”,还是上川东,下川东的无数草台班子,哪个不是从平凡的茶馆里走出来,然后走上历史舞台的?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其实是一个深刻而又简单的道理。

川剧作为平民文化中的一种“俗”文化,发源于田间地头,植根在茶馆里、流行于寻常巷陌、传唱在老百姓的口舌之间,为我们那个文化生活很贫瘠的时代带来了一抹绚烂的色彩和无数美好的想象。可惜的是,在近几年的城市发展中,许多的演出剧场已被拆迁,川剧赖以生存的传统茶馆正逐步被新崛起的茶坊所代替。感觉传统文化正经历着舶来文化的强劲冲击,百年川剧正一步步在退出这座城市、正一天天淡出我们的生活。

当有一天川剧真正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我们除了美国大片还有什么?当我们看川剧只剩下变脸、吐火、滚灯这些杂耍技巧时,我们不知道那是不是川剧的悲哀?

(2)经过以上活动,相信你对中国戏曲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就从以下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介绍你所知道的某一剧种(最好是你的家乡戏)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要做到条理清楚,言简意赅。

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

在你看戏、听戏、学戏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趣的经历,把它们写出来。

(第一节)中国戏曲史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分,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这期间诞生了一大批优秀戏剧文学作品:

“元曲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梧桐雨》(白朴)、《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西厢记》(王实甫)、《梧桐雨》(白朴)、《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出现了各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唱腔,其中以“四大声腔”为代表。“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5.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变为了茶肆歌台。

6.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安徽“三庆”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棗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后,“四喜”“春和”等徽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7.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公元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合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第二节)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

戏曲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不断丰富探索与发展,形成了自身显著的特点。

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扮演在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我国戏曲的又一特点是“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尽管舞台上没有崇山峻岭、河流湖泊,没有狂风骤雨、似火骄阳,但是演员可以凭借虚拟的表演,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京剧《三岔口》,仅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靠演员的精湛技艺,就表现出了摸黑打斗的真实情景。这些虚拟动作,都有一套基本固定的格式,叫做程式化动作,是从生活中提炼,经过艺术夸张的规范性动作。

我国戏曲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另外,戏曲中的唱腔、龙套(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脸谱、服饰以及演出场地所涉及的露台、庙台、舞台等也都有它们特殊的韵味。

(第三节)几个主要戏曲剧种简介

同类推荐
  •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风云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风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美洲现代作家作品泛读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美洲现代作家作品泛读

    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民间文学(上)

    民间文学(上)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星条旗下美国梦:财富欲望

    星条旗下美国梦:财富欲望

    本书试图从美国社会的现实、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及价值理念等方面,比较客观地反映今日美国的一些风貌。
  • 启真1

    启真1

    《启真(1人文主义)》包括:专题、书评、序与跋、书摘、品书、书荐六部分,收录了:《人文主义者论教育》《人口与社会——读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文字与心史——解读乡绅刘大鹏及其<退想斋日记>》、《理解休谟经济思想的三个维度》、《西南联大的学风》、《法藏的譬喻:因袭故典还是自出机杼?》、《“黄跋”的魅力》、《欲望之书》等论文。
热门推荐
  • 绝璃天下:万元归一

    绝璃天下:万元归一

    这是五个脑洞超大奇女子的文。(宅小璃、宅小梦、宅小墨、宅小玥、宅小柒(兮沫))虽然题材不新,剧情有些烂俗,不过请不要无视我们的努力。异世界的大陆上,曾经开朗冷酷的女特工又将如何真正主宰自己的人生,探寻所有的秘密呢。“这个世界上不缺少可怜的人,缺少的只有内心强大、傲视一切的人,而我,将会成为这样的人。”
  • 孙中山平叛

    孙中山平叛

    本书是《中国现代史演义》系列之一:《中国现代史演义》以演义体的形式,叙述了从辛亥革命孙中山缔造共和到今天海峡两岸企盼统一的现状。它把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历史巨人在百年中国历史上的惊涛骇浪表现的淋漓尽致。该书还展现了当今海峡两岸重要人物的重大活动。这是一本给读者以深思的书。
  • 周易参同契注·佚名

    周易参同契注·佚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之妈妈叫张爱伶

    重生之妈妈叫张爱伶

    那一年,伊丽莎白二世正式加冕为英国女王,那一年,约旦国王侯赛因继位,那一年,埃及七月革命爆发,那一年,美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那一年,张艾铃带着她两岁的儿子离开大陆。简介请看最后一句就好了,谢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破天之心:玉琉心

    破天之心:玉琉心

    她是人?她是妖?她是邪物?没人知道她从哪来,为何而来。这是一场邪魔的布局,还是......“妖邪一出,唯破天镇之”
  • 命运的交织:命运为何如此

    命运的交织:命运为何如此

    同样的外貌,同样的性格,同样都是各个时代的才女,只是性格的表现方式不同,换来的却是“冰山&quot;男主别样的情感,正值发展到了黄金时期,居然又换了回来……命运啊,你为何如此弄人!
  • 声讨

    声讨

    那是他自己心里最渴求的虚无。海普要为之声讨的,从来都不是奥塔拉和F.N.中的任意一个……
  • 吾本卿

    吾本卿

    慕黎出身贵族,人冷心更冷一颗凉薄之心拒人于千里之外贵族千金本应做个闺阁小姐,偏做了个冷血无情的大将军而冷淡无情,深不可测的慕将军,却遇上了那双让她几近误了终身的眼眸两个都是神秘莫测,深不可测之人,狐狸遇上老狐狸,好像……老狐狸更胜一筹……
  • 万界之混沌图书馆

    万界之混沌图书馆

    叶辰一位落魄的贵族少爷,在落魄时任然坚强不屈,犹如黑夜中一颗闪耀的星辰。在获得混沌图书馆后,游历万界,倚天,天龙,秦时明月,射雕,画江湖,火影,斗破,斗罗……看他一飞冲天,看他这颗星辰照亮整个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