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857900000011

第11章 中国古代货币文化(4)

王莽篡夺西汉政权后,实行黄金国有政策,强迫民众把家藏黄金以半价卖给政府。公元7年,王莽发行了一种名为“一刀平五千”的金错刀币,钱币通体用青铜铸造,“一刀”二字用黄金镶嵌。一把这样的金错刀竟要抵百姓手中的半斤黄金(当时,一斤黄金折合铜钱一万个)。

魏晋至隋,流通的金币形式多种多样,有金铤、金饼、金钣、金笏、金条,还有各种金制品也可参与流通。除此之外,西域的金钱随着商品交易,也流入了内地。

唐代,除沿用铜币外,黄金的使用亦较普遍.黄金铸币有金铤、金饼,这些金币上刻有当时的年号,数量较多。在唐初,朝廷还铸造了一种与“开元通宝”铜币形制、币文、大小一样的金币。这种金币直径2.4厘米、厚0.16厘米、重8.5克,铸数也有不少。

宋代,朝廷已经大量铸造与铜币形制相同的金币。宋代的金币铸数虽多,但很少参与流通,多被贮藏起来。

明代从洪武年间开始,至崇祯年间止,各朝都铸造过金币,形制与当时流通的铜币相同。由于明代主要推行铜币和纸币,所以金币品种虽多,但极少行用。

清代初期,通行货币以银锭、银锞为主,金币很少流通。晚期,朝廷模仿在我国流通的外国银币铸行本国银元。光绪二十八年,新疆巡抚王树楠为了增加流通货币,在铸造银元的同时,发行了饷金金币,面值有二钱、一钱两种,重量与面值相同,流通不广。光绪三十三年,天津户部造币总厂发行一种大型金币,重库平一两(合37克多),面文为“大清金币”四字,背为蟠龙图案。次年,又发行了一种大清金币。面文、背图、重量均同于前一种大清金币,仅年号不同,两种大清金币均铸数不多,发行时间不长,很快被百姓贮藏起来而在市场上消失。

民国年间发行的金币品种较多,约有20多种。其中,袁世凯发行的金币就有6种。1916年,袁世凯称帝后,命天津造币总厂发行洪宪纪念金币,有大小二种:大者面为袁戎装像,背为飞龙图案和“中华帝国’洪宪纪念”

字样,小者面为袁半身侧像,背亦为飞龙图案和“中华帝国洪宪纪元”字样。后来造币总厂又陆续发行了四种袁像金币。自民国初年始,唐继尧、徐世昌、张作霖、段祺瑞、曹锟等军阀都曾发行过纪念其“功绩”的金币。民国元年,南京造币厂也试铸了孙中山开国纪念金币。由于种种原因,民国各种金币铸数都很稀少,没有在市场上流通。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规定,统一使用人民币,废除以前所流通的各种金银币.由人民银行收兑。直到1979年,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在适当的时候发行纪念金币,以纪念本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历史人物等等。

银币

我国最早的银币是春秋楚国的银布币。西汉政府元狩四年(前119)用银锡合金铸造了三种银币(白金币):一为圆形,上有飞龙,每枚值钱三千;一为方形,上铸奔马,每枚值钱二千;一为椭圆形,上踞乌龟,每枚值钱五百。因其与钱的比值不当,只年余便被废除。当时中国已同古罗马、印度等国通商;白金银币铸图案当是受外国币制影响所致。王莽也铸过“银货二品”,寿命同样不长。以后各代便不再制造银币,只随便铸成银铤、银锭、银饼等形状,以其本身的重量参与流通。

唐代的银子仍非常缺乏,连权倾天下的女皇武则天都曾错把用药水处理的锡当银子赐人。

五代时,白银作钱币已用于进献、输入货物、纳款、行贿等。

宋代,银子在市场上已广为流通。白银充币有碎散的,也有十两、五两等铸成锭的。最大的一种银锭五十两,长条形居多,方形的也流通过。趋附奸臣秦桧的清河郡王张俊,曾把搜刮来的银子铸成很多千两重的大银球,名之日“没奈何”,就是说对这些大银球谁也没有办法。

元朝未建立之前,蒙古人很早就以银充货币。元朝开国后,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始铸一批每枚重五十两的银元宝。元宝的名称虽在铜钱上用过,但白银铸的元宝,却是元朝宝货的意思,以后“元宝”成为固定的代名词。古时的银元宝为什么两头翘起?这是因为,古人携带钱财不放衣袋里,而是缠于腰间,翘起的式样正是便于缠身携带。

明、清两代,银子的铸造形式大体上可分四种:元宝重五十两、形如马蹄,亦称马蹄银;中锭重十两,形如秤锤或马蹄:小锞,馒头形,重约五两;福珠,为一至三两的小银锭,此外还有不成形的散碎银子,随用随称,有专门的银店负责检验成色(含银量)和零整兑换,可用夹剪把大块剪成小块,还可代客把碎银铸成大块。银子流行两千余年,直到民国22年(1933)国民党政府明令“废两改元”为止。

古时元宝的运输麻烦而奇特。方法是先将圆木锯开挖洞,放进元宝后再合起来用铁箍好。一根杠子放十个共500两,然后装车运走。这杠子就叫“银鞘”。

很多朝代都是银两与铜钱并用,但银与钱的兑换率因时而异,宋代为一两银子换一千文铜钱,清朝乾、嘉年间可换一千三四百文,后来又增至二千文。

称银子的小秤叫戥子,上面有两、钱、分、厘,但是厘下面还有几个等级单位却鲜为人知。据清道光《汝州全志》记载:清雍正四年(1726)批准,每一两粮银(农业税)该派丁银二钱三分三厘一毫三丝四忽三微四纤五沙六尘五埃,由斤到埃共13个等级。这是一个平均数,当时的衡器自然不可能称出那么精确的重量。

16世纪末,西班牙银元开始流人我国,首先盛行于沿海一带;不久,日本、吕宋的银元也联袂而至,以彼含银九成的银元换我十成的银锭。有志之士不甘心财富外流,便也开始铸造银元。17世纪束,民族英雄郑成功首开先例,福建铸造的“漳州军饷”也相继而出,但都为数甚少,影响不大。

道光十八年(1838)台湾铸造的“银饼”出世,流向全国。清末,各省纷纷铸造带龙图案的银元,每枚重七钱二分,含银量为95%,其它成份为:锡4%、铜1%。

林则徐曾主张中国自己铸造银元,但终因被认为“违祖制”而搁浅了。

到了光绪年间,受维新思潮启蒙,清廷才开始自己造银元。先是吉林用机器制出银元,不久,两广总督张之洞于1888年设立银元局,仿“鹰洋”造出了“龙洋”银元。“龙洋”正面是四个醒目汉字“光绪通宝”,并附有满文,背面镶有蟠龙纹,“龙洋”亦由此得名。“龙洋”含银九成,与白银等价使用。后来各省争相仿造,终因成色、重量参差不齐,清廷下令由中央统一铸造,才使银元的标准统一起来,到了1895年又设立武昌银元铸造厂,1910年4月又颁布《币制则例》,规定以“元”为单位,定银元为国币,每枚银元重十钱二分,成色为90%,含纯银为六钱四分八厘。从此革除了银两制度,停止了粗制滥造,将制币权统归中央政府。当年又试制统一的“大清银币”,有一元、五角、二角五分、一角四种,其中只有五角币曾流通过。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首铸开国纪念币,上铸国父孙中山半身侧面像,但铸数有限。1914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国币条例》,造出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作流通货币,俗称“袁大头”。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上海市民罢市、罢课、罢工,钱业工会决议取消“鹰洋”流通,统一用中国制造的银元作国币,这就使“袁大头”成为宝货而十分抢手。国人虽厌恶袁世凯其人,但“袁大头”银币型制划一,重量、成色又都有严格规定,加上“排洋”风潮,便很快流通全国。1935年,国民党政府进行法币改革,一度废止银元,但流通领域禁而未绝。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按一定比价收兑银元,宣布银元不再流通,从此结束了以银元作货币的历史。

元宝元宝,始创于元朝初年。

元以前,甩作货币或收藏的金银一般都熔铸成条状或板状,称之为“铤”。元世祖忽必烈当了皇帝以后,为了便于货币流通,促进商品交流,听从户部侍郎杨涅的建议,把库银统一铸成了马蹄形,规重五十两,名之日元宝。

元宝有金、银两种,金元宝通常只作收藏之用,银元宝则常常流通于市。元宝有大中小之分,大锭五十两,元朝规定当丝钞千两使用,就是通常小说里说的“太银”;明清时候还有十两、二十两为一锭出现,称之谓“中锭”,小锭则三五两不等。后来,由于各地都设立银炉,银元宝根据成色不同,名称上也有区别,如“二七宝银”、“二六宝银”、“二四宝银”,等等,古时候,对于元宝的铸造是有严格要求的,上边必须注明银匠姓名,铸造日期、地点等,才能用于流通。此处宝银到外地使用,还要经公估局重新评估成色。

1933年4月6日国民党政府宣布“废两改元”,实行币制改革以后,元宝正式停止作为货币使用。

明朝府库里有一对元宝,可称古今中外元宝之最。谈迁在《北游录》里说到了它们:“北京节慎库金银元宝各一,盖镇库之物。以梯登其上,其边尚高于人也。上刻永乐元年。”爬上去要靠梯子,仅边缘就有一人来高,真是两个超级大元宝!当然,只是一种摆设。

有人考证,元朝以前也曾有元宝出现,但那只是作为几种铜钱的名称而已。

铜元

铜元俗称铜板,是清末和民初各省所铸的各种铜币的总称,铜元与历代的方孔铜钱不同,中间无孔,系仿照香港铜辅币铸造而成的。

光绪二十三年(1897),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其璋奏请“仿造大小铜元,以补制钱之不足”。1900年,铜元首次在广东试铸成功。铜元每枚重二钱,成色铜九五、白铅四、锡一。正面铸“光绪元宝”四汉字和“广宝”二满字,周围有“每百个换一圆”的字样。背面中央刻有一幡龙纹饰,周围有英文“广东一仙”等字样。这是最初的铜元。

1904年,铜元的外观稍有变化,原来的“每百个换一圆”字样改为“每枚当制钱十文”;背面的英文字“一仙”也改为“十文”。新铸铜元精秀、华美。于是,各省纷纷仿效。但各省所铸的光绪元宝铜币,其画面上均署省名,字样和花纹也有所变化。这时,“铜元开铸已有十省,设局多至二十处”。

1905年,清政府为整齐划一铜元,解决流弊,着手铸造“大清铜币”。

分四种:当二十重四钱,当十重二钱,当五重一钱,当二重四分。成色定为紫铜九五,配白铅五。因为滥铸之风一发而不可收,铜元日趋贬值。

民国成立后,1914年,铜元改称“铜币”。各省所铸铜元式样大多有交叉国旗图案的和有“开国纪念币”或“中华民国铜币”字样。四川省铸币印有“大汉”或“四川军政府”字样。1917年,根据《国币条例》铸造的新式铜元,中心铸有圆孔。作为银元的辅币,一分铜辅币重一钱八分,成分是铜九五、锡四、铅一,每百枚合国币一元。另有五厘铜辅币一种,每二百枚合国币一元。新式铜元的出现,无疑有助于整顿旧币制。但由于发行量有限,使用不太广泛。直到30年代,由于纸制角分票和镍质辅币的出现,铜元渐渐失去了其流通价值,从而退出了市场流通,成为收藏品。

康熙皇帝印寿辰时,下诏户部宝泉局,精铸了一批“金光灿灿”的铜钱(“康熙通宝”),大小及钱文与普通的康熙小平钱略有不同,美其名曰“祝寿钱”、“万寿钱。”那么,为何后来人们称它为“罗汉钱”呢?

关于“罗汉钱”的来历,民间传说很多。

一说康熙皇帝60寿辰时,为赏赐宫内有功之臣,特铸了一炉小铜钱,在熔炉内扔进了一尊金罗汉。为了表示区别,这一炉钱钱文与一般康熙小平钱略有不同。色泽金黄,故称“罗汉钱”。

又一说,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康熙皇帝为了安定西藏的混乱局势,派大将军年羹尧率军入藏平叛,在进军途中因缺乏兵饷,而向当地寺庙中的喇嘛商量,借铜就地铸钱。于是,喇嘛献出铜罗汉和金罗汉数尊,将其一炉熔炼而铸成钱。因钱内熔有金罗汉,色泽呈金黄色,老百姓称“罗汉钱”。

还有一说,18世纪初,居住伊犁河流域的准噶尔部族叛乱,并攻入西藏骚扰。公元1720年康熙皇帝派骑兵由青海、四川入藏平叛。骑兵进入西藏腹地后,军饷接济发生了困难,便只得和该地寺庙中的喇嘛商量,讲明借铜就地铸币原由。喇嘛们深明大义,自动献出铜佛像和18尊金罗汉一起熔化铸币。清代币制,圆形方孔制钱应为铜铸。然而现所铸钱中含金,考虑本身的价值已超过面值,其金又需归还,所以就把“康熙通宝”的“熙”字,故意少写一竖,以便以后识别回收。谁知钱币发行后流传民间,因钱币含金,金光灿灿,人们珍藏传之后代,称其为“罗汉钱”。

另有一说:在清道光年间,杭州净寺内的罗汉堂,有罗汉像500尊。每逢斋期供奉拥挤,有的善男信女竟把香金投入泥塑罗汉身背的方孔内。有一天,一个虔诚信徒想在罗汉上取得一些信物带回家去压邪保安,偶尔在罗汉身背方孔内摸到一些康熙通宝小铜钱,误以为神赐,视作珍宝。此讯传出后,引起一些信徒涌向罗汉堂,试图在罗汉背身方孔内再摸取些宝钱。此小铜钱便被称为“罗汉钱”。

还有一种与上述类似的说法,杭州净寺大修,从罗汉像背身孔洞内发现一批铜钱,都是康熙印寿辰时铸的“祝寿钱”。当家和尚灵机一动,对善男信女们说“祝寿钱”带在身边可以避邪。霎时这种钱身价百倍,和尚因此骗到一大笔财富。商人们看到有利可图,便大量仿制,于是出现了没有“金光灿灿”的罗汉钱。据说朗悟方丈发现佛腔藏钱(亦叫“佛腔钱”、“庙宇钱”

或“供养钱”,此风盛行于元朝)是在嘉庆年间,德国清钱专家威尔逊也认为这批钱(投机商人所仿造的铜色不光亮的“罗汉钱”)是“大量铸于嘉庆年间”的。

“罗汉钱”的版别较多,其外廊有水波纹、回回纹、梅花纹、星点纹、鱼形纹、网线纹等等,皆是民间私下各自雕刻或出售的钱,有的是商店雕刻的嬉戏作品,并无特别的研究价值。

200多年来,由于“罗汉钱含金”的传说很广泛,故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珍藏。更有甚者,竟专门收集它熔化提取金子,但最终一无所获。有人对“罗汉钱”进行化验,作出了“罗汉钱”中根本不含金的结论。

元宝与银元

银质钱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银质钱中,人们一般认为,元宝和银元最为有名。

元宝,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中国古钱币的一种名称。唐宋两代铸造较多。因唐“开元通宝”误读作“开通元宝”而得名,最早使用元宝这一名称的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史思明在洛阳铸的“得一元宝”和“顺天元宝”,后有代宗时的“大历元宝”。五代晋石敬瑭铸的钱叫“天福元宝”,宋代有“淳化元宝”。以后每次改元,多更铸新币,用年号标名铸于币面。清末所着铜元上曾用“光绪元宝”四字,这是以元宝为名的钱币:其二指的是我国旧时铸的金银锭。元朝忽必烈时以库银为元宝,后来将元宝铸成马蹄形,故又称马蹄银,又称“宝银”,作货币流通。大锭重约五十两,多由各地银炉铸造,标有银匠姓名及日期、地点。重量成色各有差异。清中叶后元宝须经公估局鉴定批明重量和成色才能流通。金元宝一般供保藏,极少流通。

银元,圆形银币,俗也称洋钱。中国何时始铸银元,有几种说法。

1.有人认为,我国最早的银元是300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漳州铸造的“郑成功大元”。

同类推荐
  •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展示了2007年7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书中选录了参会论文中的五十二篇。这些论文大致分为文化与社会、文化思潮及知识分子类;学术、史学类;教育、艺术类;社会文化及文化事业类;中外文化类等六部分,作为《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的主体内容。
  • 恕我直言

    恕我直言

    《恕我直言》汇集了李镇西老师近两年来关于教育、社会热点的思考评论,比如《我们正在毁灭我们本来追求的美好》《我为郎平叫好,也为傅园慧喝彩》《学生给老师撑伞,何错之有?》《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等,其中不少文章还引起过不小的反响乃至争议。思考必然会伴随着争议,甚至可以说,没有观点的碰撞就没有思想的诞生。他希望观点的碰撞能成为君子之交的常态。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都是性灵食色

    都是性灵食色

    《明清人文生活考》之中出场的骚人墨客性格各异。他们多半才高八斗,命运也大都可悲可笑。龚自珍虚荣地吹嘘自己的艳遇,郑板桥装腔作势地谋利,黄仲则恃才而放纵自己的乖戾,柳亚子自视甚高因而伸手索官,袁宏道热衷奔走于达官贵人的门下,吴梅村终于从前朝遗民到腆颜事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文人的生活、命运似乎和政治权势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科举应试,卑躬屈膝地索取名流的推荐信,得到一官半职,便趾高气扬地顾盼自雄;官场失败挂冠而去,则寄情山水、愤世嫉俗、妓女倡优、僧道药酒,或者标榜人格形象,或者觑破了世态炎凉而领悟了人生真谛。在朝如此,在野如此,庙堂或者江湖,舍此便别地他途。
  • 程程访问

    程程访问

    好的访谈节目要靠主持人的功底。事前要做好功课,要同自己的同事仔细商讨,要尽可能了解对手的一切,要打算应对各种可能。即使有了最充分的准备,也常常会发现嘉宾的实际状态远不是那么回事。但程程有丰富的采访经验,更重要的是她的真诚,因为任何访谈都是人与人的沟通。而且,一个好的访谈节目,本来就不会因循他人的旧轨,应该作更具深度的发掘。
热门推荐
  • NinePercent序木可盼

    NinePercent序木可盼

    这里是养仙基地短篇小说合集一直出产高质量短篇基地仙女:包子离弦er顾阿染阿玖味(桃久奈子)迩十二(姜峪)苏离
  • 没有人是你

    没有人是你

    她是留级的体育生,他是清北班的尖子。她是阳光,光芒万丈;而他却活在阴影里,渴望着光,同时又惧怕着光。于是她变成了他的光,带他进入她的殿堂。这是一场光与暗的较量,无所谓输赢。她是黎阳,他是庞凯。那时,庞凯问黎阳“为什么要帮我?”黎阳嬉皮笑脸的回答“谁让我喜欢你呢。”结婚前,黎阳问庞凯“为什么是我?”庞凯望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说“芸芸众生,再没有人像你,更没有人是你。”
  • 神王太无聊了所以我选择转世

    神王太无聊了所以我选择转世

    创建万石大陆的神王因为感觉神王生活太过无聊选择转世成普通人,谁知转世失败,带着他的全部记忆和神力一起转世了具体则是一部扮猪吃老虎的故事
  • 巅峰之说

    巅峰之说

    这是一片陌生的大陆,有着陌生的生物。在一个零星点缀的夜晚,他来到了这个全新的世界。
  • 舞月蓝颜之宿敌王妃

    舞月蓝颜之宿敌王妃

    她,艾琳,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美女居然穿越了时空,来到这个所谓的“古代”。本来以为无法再看到心爱的他,可是居然让她在那异世界遇到了他——易风行,与他心爱的男人同样的容貌。可是,上天似乎就是要耍她,她和他居然会是宿世的仇人。
  • 美国第一智库:白宫头号智囊兰德公司的秘密历史

    美国第一智库:白宫头号智囊兰德公司的秘密历史

    本书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站在事实的角度为读者详细讲述兰德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成为“美国第一智库”的原因。除了讲述兰德公司的发展史之外,还分析了兰德公司的发展趋势,使读者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有更多的体会。
  • 一天精神病

    一天精神病

    从出生开始郑偿就不正常,第一天正常,第二天就是精神病,第三天又正常,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是怎么生活的呢?
  • 化作影子追随光

    化作影子追随光

    她隐姓埋名,而他却在生日晚宴上认出她来生活转转不已一件件琐事扑面而来——“事情平定后结婚吧”可未曾想她最亲爱的姐姐见色忘义……她是孟家三女儿,从小受尽宠爱,可这些宠爱是真是假?他是陆家大少爷,却愿意为她放弃生命……
  • The Fifth String

    The Fifth String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其实我是一个救世主

    其实我是一个救世主

    “现在就要你来拯救世界,你看怎么样”秦观看着眼前如此说道的笑嘻嘻的金发女郎,只好叹气说道,“拜托,这么随便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