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69300000004

第4章 文化·历史(4)

还在大明崇祯年间,“皖江”(怀宁)的一位穆斯林学者梁以浚对译述伊斯兰教教义给予充分肯定:“清真之教,亦为正教之宗。何不著书立说,以为一家之言。使天下后世,晓然知其理之所在。”同时,教内外人士对伊斯兰教表示“悦服”,而不谙阿拉伯文,“不得全览正教之书以为恨”。显然伊斯兰教已不容许继续闭关自传、孤芳独赏,必须打破常规对外宣传,使伊斯兰教教义大白于天下。

先知穆罕默德教导:“学问即使远在中国,也应前往寻求”;“知识是穆斯林走失的骆驼,不论在哪里发现,都要把它牵回家”。先知时代的中国,正当大唐盛世,举国上下崇信佛教,趋之若狂。唐代先后有8位皇帝下令开启陕西扶风法门寺迎“佛骨舍利”至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供奉,劳民伤财,盛况空前。先知鼓励穆斯林到中国求学,可见先知并不排斥非伊斯兰文化,中国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一定先进性,亦为先知所赏识。

由于求知思潮的萌动,明代后期伊斯兰汉文译著活动首先在江南地区兴起,影响深远,与关中经堂教育遥相呼应,共同提高穆斯林素质,挽救了式微的伊斯兰教,日本学者桑田氏誉之为“中国伊斯兰教的文艺复兴!”

江南自古就是繁华之地,物华天宝、地灵人杰,自唐、宋海禁大开,大食、波斯等地“蕃商胡贾”大量东来,丝绸之路航道上,云帆高擎,百舸争流,直驶东方,明州(宁波)、杭州、福州、泉州、广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帆樯如林、货物山积,海上贸易盛极一时,大大增加了国家府库的岁入,朝廷特设“市舶司”专职机构管理,广招远客,促进中外物资交流。

因此,江南独得海外风气之先,人才蔚起,“大江南北,一时多少豪杰”。尤其江川形胜壮丽、龙盘虎踞的金陵,更是集中“六代豪华”的风流人物,回族穆斯林中相应产生了“博通四教”的新型学者,他们既通晓伊斯兰教教典,又旁及儒、释、道诸家学理,融会贯通,在不违反《古兰经》、《圣训》基本原则下,借用儒、释、道诸家某些论点,结合伊斯兰原理,创建中国伊斯兰思想体系,自成一家之言,独步中国学术论坛,以儒诠经,发前人之所未发、言前人之所未敢言,形成中国伊斯兰教独具特色。千古石头城里,“博通四教”的穆斯林学者就有袁汝琦、王岱舆、刘三杰、刘智、伍遵契等人。王岱舆(约1573~1658年),首开“以儒诠经”的先河,将伊斯兰汉文译著推向高潮。南京、苏州等地“博通四教”的回族穆斯林知识分子,群起著书立说,阐述和宣传伊斯兰教教义,蔚然形成一时风气,从而突破千百年来中国伊斯兰教极端保守状态,既丰富了伊斯兰教理论宝库,更扩大伊斯兰教的透明度,有助于消除民族偏见与民族隔阂。

中国封建士大夫从而对伊斯兰教有了一定了解:“清真一教,不偏不倚,与中国圣人之教理同道合,而非异端曲说所以同语者也。”表明伊斯兰教与儒家学说基本一致,所谓“东西同,古今一”,甚至封建最高统治者对伊斯兰教的态度也有所转变。据金天柱《清真释疑》所引康熙皇帝上谕:“朕评回汉古今之大典,自古之宏道也。七十二教,诱真归邪,修仙成佛,不法之异端种种生焉……汉官诸臣,时享俸禄,按日朝参,而回回逐日五时拜主赞圣,并无食朕俸禄,亦知根本,而汉不及回也。通晓各省,如汉官民因小忿,藉端虚报回教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天下回回,各守清真,不可违命,勿负朕爱民之意也。”

特异风格

明朝嘉靖年间,陕西周至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表明远在唐初,罗马天主教(大秦景教)已传入我国。曾几何时,便在中国销声匿迹。宋代波斯的祆教(琐罗亚斯得教)传入开封,建立寺院,当时人称拜火教,信徒称“蓝帽回回”,也过早地退入历史后院。

大秦景教与祆教作为异域传来的宗教,通过传教广纳信徒,自然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中国封建社会所不容。天竺传来的“佛教”,历代奉为“国教”,然而在历史长河中仍不可避免发生“灭佛”事件,所谓“三武一宗法难”,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等统治时期,朝廷颁布法令“灭佛”,没收寺院产业,强迫僧尼还俗,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几成灭顶之灾。

伊斯兰教之所以能在中国取得一席之地、扎下根来,自然不敢标新立异,以触犯时忌,尽可能地适应现实社会制度的要求。因此,从不对外公开传教,亦不广纳信徒以壮大声势,避免引起教外人士反感。穆斯林主要来源于父子相承、世代相沿袭,仅有极少教外人皈依、充实到穆斯林行列中来。“入其乡,随其俗”,伊斯兰教也从不表示反儒,不给自己设置障碍,“回回教门异于中国者,不供佛,不祭神,不拜尸,所尊者唯一‘天’字。最敬孔圣人,故其有言云:僧言佛子在西空,道说蓬莱住海东,唯有孔门真实事,眼前无日不东风,见中国人修斋设醮,则笑之”。

回族穆斯林自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否定历代奉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丘,而且认为孔丘的思想认识到宇宙有安拉造物主的存在,“朝闻道,夕死可矣”,只是当时没有人为他点破而已,理由是“自佛氏起自天竺,珷玞冒玉,鱼目混珠。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乡愿,恐其乱德也’,若非灼见真知,鲜不从众唯亦唯,众趋亦趋……曰孔子述而不作,不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一腔实学见于《周易》,虽文武周公无以过之,况七十门徒又焉及孔子所知,故曰孔子所言天,非抚育万物之天乃造化天地万物之天也,不然天与地偶,何不言地而言天。此理昭然,不辨而知”。

据此,回族穆斯林学者“因势利导”,将孔丘与先知穆罕默德并列在一起,宣称孔丘为东土圣人,穆罕默德为西方大圣,圣哲天纵,同是“受命于天”,使命分工各异,先知穆罕默德传布“天道”,引导世人皈依造物主安拉,不二不惑,复命归真;孔丘则传布“人道”,教导人们克己复礼,推行仁政……所以说“无论东土西海,凡得心理之同者,即为圣人之教”。

伊斯兰汉文译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结合中国实际,征引孔丘论点,进行说教,同时沿袭和移植儒、释、道诸家词汇,为我所用。诸如清真、造化、参悟、真宰、无常、元始、无极、太极、阴阳、五行、性命、真经、化育、祈祷、功德、天堂、地狱、善行、斋戒、沐浴、礼拜、善恶、报应、罪行、慈悲……比比皆是,然而赋予新的内涵,改变了原概念。例如“明德”一词,儒家奉为“止于至善”的完美德性;穆斯林学者则引用称“伊玛尼”(正信或真赐),“所谓明德者,不落声闻,不属造化,不系掺杂,无色相,无始终,回光不夜,慧烛长明,得则永得,失则永失。实由(真主)止一光明,逐灯返照,千烽万炬,从此发辉”。

显而易见,伊斯兰汉文译著与儒家学说名词虽相同,而实质已迥异,穆斯林学者的说法是,“生南(东)土而读西方之书,未易通晓,解天经而非中国之语,安所传宣?势不得不参考用之”,因而有人称之为“附儒而行”。

“附儒而行”既不违背伊斯兰基本信仰,又符合中国封建伦理准则,形成中国伊斯兰教独有的风格和特色,儒家学者也表示赞赏:“中国将于是书(指《天方典礼择要解》)复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则是书之作也,虽以阐发天方,实以光大吾儒。”因此,伊斯兰教得以在孔孟思想奉为正统的国度里存在和不断延续下来。

伊斯兰汉文译著“附儒而行”,绝非“儒化”亦步亦趋,落入诸家窠臼,而是有所深化,有所发明,实际是“借题发挥”,即引用儒家有关立论,宣扬伊斯兰教观点,屡见不鲜。一代经学大师马德新就强调:“孟子曰‘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其说与吾清真昭事真主,同其义而合其理焉。”儒家斋戒的戒持手段、内容形式与伊斯兰教大相径庭。穆斯林学者之所以征引,在于说明斋戒古已有之,为圣人所肯定,非我所专行,与儒家“同其义而合其理”。还译“古尔邦节”为“禋祀”,所献骆驼、牛、羊,则称大牲、少牲、配牲,名分上等同于儒家禋祀的“太牢”、“少牢”之类。甚至直译安拉为“天”,马德新译《救劫真经》为《祝天大赞》。天,至高无上,没有形体,即“化天之天”,人们不恪守安拉之命,令行禁止,孔丘已有定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进而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盘古氏”附会为“人祖阿丹”,继而表明“东西同,古今一”。

汉文译著提出“知认”、“见识”、“续认”三种途径认识“主有之理(安拉的存在),主一之证(安拉绝对独一无偶),唯主无比之据(安拉超绝时空,尊大全能无可比拟)。”所谓“知认”,就是“睹物思情”,通过参悟宇宙的造化,完美和谐,“天高地厚,水凉火热,风动土宁,日月往来,星辰旋转,四时更替,昼夜舒卷,草木香颜,水中鳞介,陆地飞行,品类各异,刚柔不等,多则无益,缺则不备,无不至当,今古不变。少不如是,自不安妥,似此至妙安排,除斯真主,孰能再造”?也就是穆斯林大众的一般认识方法,从真主所创造宇宙万物过程而认主,“自万得一”,亦称“外认”。

“见识”则是“由己身而体认真主”,宇宙为大世界,人体则为小世界,“包罗天地之机,贯彻有无之妙”。所谓“视己身之灵明,而知有性”,夭寿穷通,利害得失,概不由己,“除斯真主,孰能自有?”进而认识“冥冥不可得而见之中,有真主焉”。真主造化宇宙万物,超绝万物之外,这个“自二得一”过程,亦称为“内认”。

“续认”则是人类最高认识境界,由“无己而体认真主”,要求“克尽偏见己私,全复明德之源”,在于偏见蒙蔽真理,己私隔绝至善,偏见己私严重阻碍先天明德真性(伊玛尼)不得“全复”。要返璞归真,必须净化心灵,抛弃一切私心偏见,超越自我,恢复真性,一尘不染,而后“知以主知,见以主见,言以主言”,此是“自有而一”,亦称“纯一”。所谓“浊体怎能归真一”,必须经过“千锤百炼功”,以达到“克己复礼至性存,践三乘,过五行,成全四藏是真人”的最高“真人”境界,浑然无我,心不纳物,唯有一主,性与天合,超凡入圣,对于一般认识肤浅者则是“无门可入,无舟可渡”,可望而不可即。

至于安拉造化宇宙万物,汉文译著提出“真一、数一、体一”三品说。“真一”即造物主安拉,“一”是绝对单一,至尊无上,无始无终,无方无所,无声无息,无形无象,超绝时空,创造时空,创造万事万物,完美无缺,全知全能。“数一”则是“真一”的显化和外化过程,是宇宙万物起源之种,代理宇宙万物。“体一”则象征宇宙万物之果,返用归体,由“一而三”,最后回归本来“三而一”。在三者当中,“真一”是真而真,“数一”是真而幻,“体一”是幻而真。“真而幻,则真通于幻;幻而真,则幻通于真。幻者,真之显也,以幻有之真而通于本有之真,则真通于真矣”。

就宇宙生成系列而言,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太极图说》,历来被奉为至理:“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因而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结合产生“五行”(水、火、木、金、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元素,充盈天地,无所不在,不论从微观到宏观,都概括为“阴、阳”两性,阴阳成为人们认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观点。

回族穆期林学者根据伊斯兰教教义,对《太极图说》既部分肯定,而又有所创见:“无极太极,两仪五行,元于无声,始于无形”。说明太极无极都是有始的,不是无限的,也非宇宙万物的本原。揭示在无极太极之前,原有一无色无相、静寂无声的安拉存在,乃是开创宇宙的造物主,“真主要展扬自己,运无极而开众妙,使亿兆灵明寄纯清之命。要展扬巨能,成太极而万物毕具,一形一命,一性一理,形殊技异,食别音殊,以不同之形躯,处不同之世界,滋孕保养,生生不息”。

至于无极与太极,则如同树与果的关系,“真主运无极而开众妙之门,成太极,而为万有之宗;造人极,而为万民之根。无极为种,太极为树,人极为果。树生果里,果藏种中,人极虽微,所包者大。真主运此三大纲领(无极、太极、人极),以造化乾坤万物。天仙神鬼,水陆飞行,草木金石,总备人极之用”。《五更月》所说“无极是种太极树,树藏果内果即根。慎分明,须认真,莫把种作种根人”就是这个意思。

宋明理学“五行”之说,以水、火、木、金、土等五种元素相生相克,构成了物质世界。伊斯兰汉文译著则强调“四行”——水、土、气、火。在于“真主不凭一物而造化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始于无极,成于太极,化为水火,火中储气,水里含尘,轻清为天,重浊为地……四行凑合,两仪始立,万物始生,人身始备”。其理由是:“金不能生水,犹水不能生金……试问帑藏库局,亦能生水乎?”至于水与火的关系,则如母与子,“子从母生,乃水土之寄任,而物偏胜,物乃始生”。

儒家提倡“百善孝为先”,标榜“以孝治天下”,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金科玉律,流传千百年,影响深远。伊斯兰汉文译著对“无后”之说,则持不同观点,首先揭示:“富有天下,嫔妃千百,欲生一子,必不能也;贫无住宅,儿女成行,欲谋绝孕,必不能也。微细参详,绝后之大,归责于人,非确论也”,认为子女乃安拉所寄命,或有或无,或生男生女,不取决于人的意志,视“无后”为最大“不孝”,显然不能使人信服,因而提出“正教(伊斯兰)之道,不孝有五,绝后为大,其一乃不认主,其二乃不体圣,其三乃不亲贤,其四乃不生理(男婚女嫁),其五乃不习学,认主而后心正,体圣而后意诚,亲贤而后身修,生理而后家齐,习学而后国治。所谓绝后者,非绝子嗣之谓也,乃子失学,何也?一人有学,穷则善身,达则济世,流芳千古,四海尊崇,虽死犹生,何绝之有?有子失学,不认主,不孝亲,不体圣,不知法,轻犯宪章,累及宗族,遗臭万年,虽生犹死,何后之有”。

伊斯兰学者批判儒家的“孝”只单纯追求子嗣,家族后继有人,不计较贤愚,因而认为重要的是培养子女成才,有益于社会,不惜打破“孝”的传统观念,别有见地。

同时,坚决反对儒家奉为千秋典范的“愚孝”——是非不分,唯父母之命是从。一部《二十四行孝图》中卧冰、割股、埋儿、弃妇……不近情理,伊斯兰教主张“奉亲于无过之地,使不堕于违逆之中,脱离还报之苦,得享无量之福。拜末五次祈求,施济贫难,立意归祖考,此至孝也”。

儒家视父母之丧为头等大事,厚葬成风,流毒千百年,危害匪浅。达官贵人“丁忧”,离职居丧守制,摒绝人事,甚至结庐墓侧,风雨晨昏,伴亲孤寂,以博取“孝子”美名;一般平民之家,不惜倾家荡产,营办父母之丧。

伊斯兰教与此相反,丧葬基本原则是“葬唯从简”,不分贫富贵贱,“殓不重衣,殡不以木,葬不过三日,封若马鬣,浅哀以木棉,祀不设主,祭不列器……”更不容许置世俗生计于不顾,不居丧守制,不对亡者施礼致敬,因而被儒家斥为“夷俗”,似乎不屑一顾,历史上不少回回因此追随“厚葬”其亲,所谓“从朱文公之礼,而变其俗”。

厚葬与薄葬反映儒家与伊斯兰教不同人生态度,儒家视死亡为“不祥”、“大凶”,然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亡不可避免,所以封建帝王在有生之年,大兴土木,营建地下宫殿,死后也要保持生前尊荣,威加海内。汉武帝营建“茂陵”,耗时52年,陵寝内部“多藏金银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千什物,竟瘗之。又以后宫女置于园寝”。

伊斯兰教与之成鲜明对比,“以死亡为正命”,视死如归,认为生,寄也,托体于尘世;死,归也,回复于永恒之境。有人诠释“回回二字,义理深长,寄寓于浮生,心怀长住,不忘本原,身虽在世,心实回焉。忠贞不贰,表里皆回”。

同类推荐
  • 智慧诚信

    智慧诚信

    本书所写的,都是我们民族光辉历程中的关于智慧、诚信的一部分优秀人物的故事。这些人和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形象体现,千百年来感染、教育、鼓舞了无数的人。可以让小读者在阅读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快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人。
  • 雁门关

    雁门关

    雁门关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具有悠久的历史。该书以图为主,用近200幅精美的照片,分六篇,即雁门长城、雁门关城、雁门古道、雁门名将、雁门商贸、雁门文化,反映了雁门关的美丽风光和历史文化。
  • 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名校大比拼

    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名校大比拼

    读本书,让你体会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知识气息的同时,来了解它的建立,发展历程以及响彻世界的魅力所在。
  • 美国的明清小说研究

    美国的明清小说研究

    本书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梳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明清小说研究情况。评述美国明清小说研究历史脉络、明清小说译本、白话小说研究、文言小说研究、主题研究、小说评点与小说理论研究、美国明清小说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等。
  • 守望

    守望

    范康在《守望》中记述对国有企业改革、工会组织建设、职工权益保障、工会自身建设等方面的体会和思考,是他的个人见解,有的观点不一定新鲜,也不一定实用,甚至不一定正确,但他二十多年来坚持学习思考、笔耕不辍的精神值得称道。
热门推荐
  • 黑色记忆

    黑色记忆

    六年前一场妖艳诡异的黑色大火烧死了鬼湖畔女生寝室404室的两名女生,从此,关于404诅咒和鬼湖闹鬼的传闻不胫而走……六年后的今天,鬼湖探险者的薛白杨和紫灵巧合之下,闯入了地下一个神秘的地穴里。原来在这所古老学府的地下埋藏着一个惊天不为人知的秘密,万人骨坑、噬人妖虫、双头异鼠、消失的空间,一起起不可思议的事件接踵而来。而薛白杨同拥有上古感灵师血脉的卓幽然依靠着睿智的推理,一步步揭开埋藏在百丈深渊下的死亡面纱。死亡步步逼近,真相遥未可知……
  • 家有仙师

    家有仙师

    她,七世善人终修成正果。他,六界苍生齐称浮华神。她拜他为师却屡犯天规。他收她为徒却暗生情愫。碧落黄泉,千生千世却换来一段仙缘。她微笑,你可曾记得千年池畔的小妖。
  • 相亲男

    相亲男

    爱情,不是刻意的追求。一个追求爱情又纠结于相亲意义的女人,最终回归了亲情和生活。【文案无能,随便看看,写着写着就从言情小说写成了杂文。。。。。。】
  • 繁华日记

    繁华日记

    日记体的每天纪录,回忆与写实总结,并带部分功课,给自己看的书
  • 用妹妹诱猎死神

    用妹妹诱猎死神

    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让你的哥哥迷恋上你吧!18岁的未央,在哥哥死后一年被父亲这样告知。“可是哥哥他在一年前就已经死了!”未央红着脸扭扭捏捏,“而且我们在户口本上的关系写着的是兄妹……”既是畸形兄妹情,又是阴阳生死恋。这项计划真是任重而道远。
  • 末有忆石

    末有忆石

    她是两百岁的死神,却唤醒一个几万岁的虚空大佬?两人携手拯救世界?
  • 仙君不容戏

    仙君不容戏

    开始觉得他年纪大,像祖爷爷,后来觉得他亲切的很,像大伯,在后来觉得他很顽皮,像兄弟,到如今她也不晓得他像什么了
  • 修仙之重生复仇

    修仙之重生复仇

    修炼天赋极佳的杨逸,在冲击结丹之时却因为一场意外肉身被毁,修为也降至低谷。之后他的元神偶然的重生到了一名被众人鄙视的修真界废柴的身上,此时的杨逸一方面要想办法尽快恢复自己的修为,另一方面,他还要考虑如何为这个修真界的废柴“正名”
  • 黑土阴钞

    黑土阴钞

    偶然收到一张阴钞,上面的人脸图案,是他的爷爷。无数个诡异的故事发生在了他身上。可即将追到真相的时候,虚空裂缝突然打开。前世的记忆疯狂灌输在脑海里。七大焕罗,七十二位使魔,仿照的山海经,百药女巫,神庙魔法,阴鸦与蜥蜴....这世界,变了。书友群:702375816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