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41500000024

第24章 山西省各市县书院(11)

姑汾书院襄陵县属书院。院址在原襄陵县城内,明弘治四年(1491)襄陵知县张文佑(佐)将庙学扩建为书院,年久失修,讲堂号舍俱废。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县陈朝书访其遗址,又购得徐氏别业处,重新修建为书院。因汾水环其左,姑山峙其右,故名。书院“其讲堂廊如,其学舍奥如,有亭翼然,有池渊然,曲水流清,乔木耸翠,盖无画栋雕梁之盛,而因地之形,尽人之力,以成兹盖胜”。嘉庆十七年(1812)知县周贻组增修,不久其堂宇倾颓,垣牅圮毁。道光十年(1830)知县王逢寿重修并增建考棚。书院计有大门3楹,奎星楼1座,东西北房6楹;仪门3楹,起凤、腾蛟坊各1座,东西便门2间;东西考棚17间,讲堂3楹,东西厢房6楹,东边厨房3间;内宅月光门1间,正北上房5楹,东西厢房6楹,东院书房4间,西院书房8间。同治四年(1865)知县谭廷荣劝捐银1400两发商,岁生息银168两以作经费,为敦请山长暨肄业生童膏火之需。道光十年(1830)曾置地70亩,其地亩自大祲后半就荒芜,得租除完粮外,仅敷卷纸之需。光绪三十二年(1906)姑汾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

有《重修姑汾书院碑记》,周贻组撰文。

《重修姑汾书院碑记》,王逢时撰文。

龙门书院(原太平县属书院)

讲道河汾堂原址在太平县西门外,即文中子祠。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平阳府通判黄钟创建文中子祠。嘉靖十四年(1535)太平知县耿儒重修,筑墙垣,立楹宇,前后二室共8楹。嘉靖二十七年(1548)知县邹学书锐意兴起文教,于此建“讲道河汾堂”。万历十六年(1598)知县周诹重修,后历年滋久,两廊门楼牌坊荡然无存,正殿讲堂俱颓圮。清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何炜然重新修葺,使之讲学继续。

龙门书院康熙五十六年(1717)知县张学都扩建文中子祠,拓其基址,新其堂宇3楹,旁创号舍,又置地30亩4分4厘,召集诸生论文课学,挂起“龙门书院”之匾额。自记为:“太平书院名曰龙门者何?昔文中子避居龙门洞,韬光匿采不以仕进为荣,始则设教河津,继且讲学太平,志仲尼之志,学仲尼之学,缵坠绪而阐微言,日与诸弟子明经论道……后之设书院者额曰‘龙门’,亦可顾名思义矣。”书院自创建后,有慕其德而名“张公书院”者,有揽其地之胜而更为“姑峰书院”者,但都未“以龙门可顾名而得其义”。乾隆七年(1742)知县董廷缙扩建厅宇号舍,嘉庆八年(1803)知县顾玉书劝捐大加修葺,东偏筑崖拓基,东南创建“拄笏亭”一座,讲堂西北新增号舍。咸丰六年(1856)会课生员李焕轸等募化重修。咸丰十年(1860)大雨,同治元年(1862)地震,使院内周围墙垣塌坏,同治十一年(1872)知县朱光绶重修完好。书院延请名士为山长,如光绪初院长娄道南曾任翰林院庶吉士。书院膏火屡兴屡废,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姚士泓劝捐置地59亩3分8厘3毫,余银578两;道光五年(1825)知县李炳彦劝捐膏火银1500两;道光十六年(1836)知县陈维屏将改建试院剩余的银子2000两归入书院膏火数内,以为培植士子永远之费;同治三年(1864)知县章寿嵩因书吏侵渔,膏火短缺,又劝捐膏火纹银1500两,至同治十一年(1872)共有捐集银4263两发当商,岁生息银400余两。地97为有奇,收租俱作经费,不敷由官捐补。推举本邑公正绅士八人监理院事,凡延聘山长、收发膏火尽归监院八人轮流经手,署内不与其事,即书吏亦不得染手。光绪三十三年(1907)龙门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

有《修文中子祠记》,耿儒撰写。

《新建龙门书院记》,张学都撰写。

《重建修龙门书院碑记》,顾玉书撰写。

《重修书院碑记》,陈维藩撰写。

《重捐书院膏火碑记》,王升士撰写。

谦益书院康熙五十一年(1712)太平知县顾钦修建书院,院址在原太平县北张高村东伯益庙旁,基甚广,可为号舍。未及修成便离任而去,书院终未成。

洪洞县

玉峰书院(原名眘交书院,改玉峰书院)

眘(慎)交书院在原洪洞县城东门内。清雍正三年(1725)知县孔传忠捐俸购置韩氏废园,创建书院。雍正五年(1727)知县余世堂改立为义学。

玉峰书院乾隆四十年(1775)知府徐浩重修,改为玉峰书院(韩士奇,字玉峰,县内亦有玉峰山、玉峰观)有大门3间,榜亭3间,东为二门,内南楼3间,题曰“愿学堂”,北为假山,进为内院,有北讲堂3楹,东西房各1大间,再下为县试号棚,中为甬道,南为逢源亭,亭前为鱼沼;西北隅有门,院中为莲池,东为游廊,南为五子祠;西南隅为月宫门,有藜烟阁(即文人邢大道读书处)讲堂后为内宅,有北房3间,套房2间,东小房2间,北小房2间。经费:乾隆三十年(1765)邑绅刘光晟捐银3000两发商生息,为生童膏火资,而延请主讲脩脯仍无所出。嘉庆五年(1800)知县阎绍世复劝捐,绅富刘克昌筹银3200两,除修理书院用项外,余银800两有奇,又捐廉130余两,合前项共3900余两,购水田百亩以租代息,岁计所入较前已充盈。奈佃种拖欠,久渐废弛。至道光间知县陈景曾重加整顿,捐廉延师,以所入租课,按月给发生童膏火。后诸生于藜烟阁后立祠,内祀知县孔传忠、高杞、缪其吉、萧培厚、阎绍世、刘廷璐、彭嘉炯,知府徐浩、周士贤,以志甘棠遗爱。书院曾聘陈德先、祁宿藻为主讲。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玉峰书院旧址筹办第一高等小学校。

有《重修玉峰书院更筹经费记》,王楷苏撰文。

《邑侯陈公增设书院膏火记》,许长庚撰文。

《改建义学记》,张桐鸣撰文。

《玉峰书院杂咏四律》,祁宿藻撰文。

《玉峰书院十咏和祁幼章同年韵》,刘肇淮撰文。

《玉峰书院同阮赋亭山长夜话》。

《玉峰书院即景呈陈峭夫山长》。

讲学书院在原洪洞县儒学东南隅。清康熙二十年(1681)洪洞知县朱磷建。共建有十几间房舍,为讲学处所,并置水田10亩,以资延师馆教。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县李宣重修。废时不详。

丽泽书院原址在原洪洞县城东北隅。旧为泗州寺,明嘉靖十三年(1534)奉文毁淫祠,洪洞生员董汝霖禀请改置,由分守道参议吴廷翰改建为书院,年久渐废,仍为泗州寺。

相观书院原址在原洪洞县城东北隅钟楼后。旧为千佛寺,明嘉靖间与泗州寺同时被毁,生员宋溱等禀请改置,亦由分守道参议吴廷翰改建为书院,年久亦废,仍为千佛寺。

登瀛书院在原洪洞县北门外东北玉峰观内,明天启年间知县赵京仕创建,后废为祠。

希贤书院清康熙年间洪洞人士范鄗鼎创建,设讲堂,聚徒授业,“合举业、理学而一之”,“河汾人士多从之”。并置学田义田,以资助就学者。

养正书院院址在洪洞县东苏堡村,清康熙、雍正间邑绅刘志、刘镇创建,后废。民国二年(1913)该镇士绅筹办第二高等小学校,即在养正书院旧址。

万安镇书院(刘家书院)在洪洞县万安镇城内,为家族书院。刘家的宅院分三处,称头宅、二宅、三宅,互相毗邻,路路相通。头宅建于清乾隆年间,二宅建于嘉庆年间,三宅建于道光年间。由于时代变迁,刘家三处宅院面目全非,惟有二宅的刘家书院保留得完整无损。刘家书院于嘉庆十八年(1813)由刘汉疆创建,书院由书房院、厨房院两进院落组成。书房院为四合院,院门垂花门额上书有“书画船”三个字,进门上额书“知足”,相对两面门上额书“留余”二字,北房为主房,是教书先生备课、批改、面批及住宿的地方。东西厢房均为三间,是先生授课,学生讨论、阅览的地方。

简城书院(原名罗云书院,改名龙云书院、简城书院)原赵城县属书院。

罗云书院在原赵城县北门内路西,始建年代无考,久废。

龙云(云龙)书院明嘉靖间(1522—1566)知县贺国定重建,更名龙云(云龙)书院,又圮。

简城书院旧名罗云书院、龙云书院。清乾隆十五年(1750)知县李超伦徙建南门外东偏,改名为“简城书院”。以春秋时其地为赵简子食邑而名。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县卢二秩督邑人王璁等增修,濬池引水入书院。书院初无膏火,生童很少。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县李升阶捐集银1200两发商生息,其后消耗无存。乾隆四十一年(1776)邑人复捐集银2000两,又为经管人挪用。乾隆四十七年(1782)知县胡业宏查出本银1785两,复捐俸增益之,由官为经理。嘉庆十四年(1809)知县金象豫因公亏损挪用,仅存银700两。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县卢二秩复捐增入银1300两,凑成2000两之数,仍发商按月一分行息,备每年束脩膏火之资;有膏火田共水旱地7亩5厘7毫,收租亦为膏火之资。

浮山县

清河书院清康熙年间邑人张尧(1669—1741)字峻公,号巍峨,乡人追尊端惠先生。曾任潞城教谕、栖霞县令、酃县知县等职,因母殁于地震而抱恨,隐居20余年不仕。在圣母庙西、关帝庙东建清河书院,延请名宿为主讲,招集生童训课其中,以期造就人才。废时不详。

陆公书院院址于县治西、城隍庙东,创建年代不详(疑为康熙六十一年,即公元1722年)为知县陆张烈立有生祠,后建为书院,名“陆公书院”,清末废。

神山书院院址在县治东(今浮山中学前院)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莫安近以察院旧址建,名神山书院,因浮山曾称神山县而名之。道光十三年(1833)知县陈维屏维修,咸丰年间知县吴清江再次维修,使书院廊舍一新。清光绪年间,本县教谕武克明(寿阳人)主讲神山书院达20年。举人尹凌云、张捷三、程启泰也在本院任教。经费:乾隆年间邑绅捐入书院地亩并施入市房22处,道光、咸丰、同治年间陆续添置地亩,实有地679亩,岁共收麦租28石,谷租52石,房租钱270千文以作脩膳膏火之资。同治年间又将民摊军需余钱1197千文、田270余亩归入书院,神山书院共有发商膏火本银1500两,按年一分行息,岁共收银150两,以补经费之不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建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有《神山书院田亩记》,余泽文撰写。

安泽县(原岳阳县)

石渠书院在岳阳县石渠村,清嘉庆九年(1804)邑人常鉽、常录创建。计“正厅为楹者五,东西分布各三楹,中隔门楼一楹,以障内外。周围垣墙,迤逦缭绕,中外相维,高下相错,皆曲尽其制,既捐地财为营缮之资,又割饶沃为膏火之费,使一乡之子若弟挟书册,考德问业,息游其间,以相与有成焉……于是即以名其村者名其学,颜其额曰‘石渠义学’。延名师,设膏火,凡村中之贫不能读书者悉赖焉”。

有《创建石渠书院碑记》,杨士奇撰写。

运昌书院在岳阳县和川镇,清代邑人王士熠建,创建年代及规模不详。

古县(原岳阳县)

开运书院院址在文庙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岳阳知县朱亮采创建,有讲堂3楹,左右斋舍凡6楹,大门1楹。洪洞进士范鄗鼎捐钱购田,每年收租仅足延师,而膏火之资阙如。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县李希轼感慨邑中久不发科,商议于邑人,重新振兴书院,其时捐款者数十人,共捐银数百两,捐田若干顷,修葺讲堂3楹,添设斋房6楹,锹地砌墙,书院焕然一新。延请蒲州孝廉李莲、江苏举人金廷弼主讲。但余资只足供脩脯,其他事务仍无经费。嘉庆十四年(1809)知县王莘槐重修书院;咸丰七年(1857)丁希陶因书院经费不足,始将前任所办桥梁款入官地拨入书院;同治年间陆续捐入书院数百亩以增加经费。后连岁遭大祲,土田荒废,佃役流亡,每岁所收,入不敷出,书院勉强维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书院改为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为高等小学堂。后高等小学堂移建,书院旧地由两级女校占用。

霍阳书院建于原岳阳县文庙崇圣宫(即启圣祠)前,建筑年代、规模记载失传。

曲沃县

绛山书院位于县城西大街北侧,旧址犹存,现为曲沃一中。明末清初学者卫蒿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十七年(1644)创建。卫蒿,侯马秦村人。初名麟贞,后易名蒿,创建并在绛山书院授徒自给,倡明道学。清康熙十八年(1679)顾炎武来曲沃访卫蒿,住在绛山书院,后徙居东韩村宜园。卫蒿便邀他的好友顾炎武、傅山来院授课,开一代学术研究新风。本县学子、外地慕名前来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绛山书院一时名声大振,对曲沃乃至晋南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教书院(原名乐育群才堂、乐昌书院)

乐育群才堂清顺治十四年(1675)知县刘国桢同本邑兵部尚书贾汉复于文庙东,建文昌阁及南房2间,门楼1座;顺治十六年(1677)复于文昌阁后建乐育堂3楹,西房3间。贾生芝(贾汉复之父)又置高阳里河滩地500亩,捐入书院,交城隍庙公直经理,以为膏火之资,每年除完粮银15两外,其余租粟为延师束脩之费,延名儒卫蒿讲学其间。

乐昌书院(乐昌书舍)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郑志鲸扩建修葺讲堂,新建日新堂3楹,有“日新堂”匾,东斋房3间,西斋房3间,坊1座,书“苏湖规约,韩柳文章”,合文昌阁、乐育堂共20间,大门3楹,匾曰“乐昌书院”(隋开皇十年,即公元590年,城郭自乐昌堡徙治今址)延进士崔致远掌教其中。后邑中孝廉李龙光、邑进士刘朴、闻喜举人班熙相继任之。后汾河东决,河滩地尽被淹没,而租课为县官赔偿,公直岁无升合之收,束脩无出,不能继续延师。

从教书院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张坊在乐昌书院新建聚奎堂3楹,东西房各5间,牌坊1座,书“后进有基,前程无量”;外院东西房各2间,朱子祠3楹,房各5间,合乐昌书舍共56间。又以命名之不称其地,取《左传》“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也”之义改为“从教书院”。延襄陵举人徐储,邑绅官张宗颢掌教四年。恐书院延师之资不足,又清出邑中公地若干,各绅士捐助修建铺舍若干所,地基数处,岁约得租息四五百两,仍交城隍庙公直经理,为书院长久经费,延斋长管理学规,书院规模为之一备。道光二十一年(1841)县令张兆衡清厘租课之隐匿,补葺房舍之坏废,凡掌教束脩、诸生膏火,定有章程。咸丰三年(1853)邑遭兵燹,房舍有毁于火者。咸丰四年(1854)移书院于考院东贡院(今曲沃中学)旧有地租、铺赁岁获,均为书院之资。光绪三年(1877)时值大祲,铺肆颇多空闲。光绪五年(1979)知县张鸿逵清出地亩租课,补葺房屋,岁共收地租、房租银373两以作经费,并修改书院章程,其中规定:发给优秀学生膏火费800千文~2000千文。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曲沃高等小学校。

有《书院规例》。

《曲沃县从教书院记》,张坊撰文。

同类推荐
  • 民间婚俗

    民间婚俗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哭嫁仅仅是婚俗中的一个插曲。以上简单梳理了哭嫁习俗流变的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婚俗还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充溢着美好的情感以及人们对幸福家庭生活的向往。本书将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的风俗画面。
  • 鬼门关

    鬼门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上海特色风情(全集)

    上海特色风情(全集)

    《上海人家》探秘47户上海人家的居家生活,从中透露出上海人日常生活的千姿百态。《上海外国人家》介绍了48户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家,来自世界五大洲、十几个国度。不同的装饰风格、相同的生活热情,这些精彩缤纷的外国人家丰富了上海居室文化的色彩,也为上海增添了国际化的情调。《上海特色餐厅》选取了59家地处上海最热门消费娱乐区域的特色餐厅,荟萃了中外不同菜系,囊括了传统和创新各种烹饪流派,是探寻上海风味餐厅的可靠依据,也是了解上海美食潮流的方向指南。无论你是想了解上海的饮食文化还是想为旅游准备实用的参考书,这都是不错的选择。
  • 河南人的生存之道

    河南人的生存之道

    本书本书从近现代历史上的湖南现象剖析湖南人的性格,介绍了河南人的过去和现在,一方面为河南人正名的同时,理性、全面地分析了河南人的生存、发展哲学。
  • 虎之书

    虎之书

    本书包括虎年说虎、说文解虎和虎年赏虎三部分,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从生肖、姓氏、文学、艺术、民俗等不同角度展现了虎文化与中国人生活的密切关系,展示了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深刻影响,通过《虎之书》我们可以了解、认识老虎这个独特的文化动物,树立保护老虎的意识,领悟老虎的精神,并让这种精神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热门推荐
  • tfboys是我们的爱人

    tfboys是我们的爱人

    tfboys小的时候跟三位妹妹一起玩了很长时间,突然有一天,tfboys要去重庆,舍不得离开他们。过了几年后,tfboys跟他们有缘,又遇见了,开始了他们的恋爱史。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在那七年

    在那七年

    男女主在高中期间相遇,随后因为种种原因女主(赵乔一)喜欢上男主(周质);而周质也因为赵乔一的性格慢慢互相喜欢,周质和赵乔一表白,两人很甜蜜;赵乔一为了和周质在同一所学校奋发图强的学习;过了几年,周质提出分手,赵乔一也知道这段感情早就出现了裂痕,但是她一直不说;赵乔一一直在这段感情中逃不出来,她的好闺蜜们也一一有了男友但是她一直都是一个人。周质和赵乔一的缘分也就到此结束……
  • 玉蝴蝶的天使之翼

    玉蝴蝶的天使之翼

    各位看官大家好,夫人删除了一些章节,本书不多久,将正式签约与潇湘书院,改名为:赖皮妻子的忠犬爱情,以后其他网站的更新不会在继续了,起点,17K,等等等等!欢迎各位看官移步潇湘书院,留候夫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玄之天圣

    玄之天圣

    现实中的文学天才生死一念间。穿越空间。降临玄之大陆,凭借惊艳世人的天赋,过人的胆识,悍如坚冰的毅力,从一个废物牧希一步一步爬到震慑群雄的牧希圣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潇潇暮雨之一夜荒糖

    潇潇暮雨之一夜荒糖

    那一夜,林小雨喝的酩酊大醉,醉眼朦胧中被顾梓萧强占,一夜荒唐过后自己却想不起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记得依稀片段……
  • 造化玉卡

    造化玉卡

    造化玉碟化为造化玉卡,诛仙剑气技能卡,八九玄功功法卡,轩辕剑武器卡,斗战胜佛人物卡,如来佛祖人物卡,历史英雄,神话人物,各种卡片应有尽有。
  • 飘渺之王

    飘渺之王

    讲诉的是一个召唤师的世界。这大虚好强!排名第二的弟子竟然干不过,嘿嘿,排名第五千八百名的弟子一个召唤兽就把它干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