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41500000026

第26章 山西省各市县书院(13)

“故君子入先门则怀德,瞻仪门则正履,视碑以惧后,居斋以斋心,陟崇义思人神,降远利思窒欲,升讲经以考业,处退思以防过,守四教以存诚,仰山以乐仁,览水以乐知,睹蜂房以思义仁且知与义矣。斯周德日心忠也。月种顺也,忠顺不失,斯见岁寒不凋之节,故松棚在其后,松棚者与松为朋也;是故历乱石滩可以知险,登书林楼可以知危,游杏坛以述古,访桃源以济世,憩悠然以正出处,阅丽景以观造化,抚绿漪以成圭璧,赏微风而识乾坤,是故余珮如兰斯馨,籍草靡他其适,若是乎,可以游息矣。”书院有地40余亩,课租以备膏火脩膳之用。嘉靖十三年(1534)时任巡盐御史余光重修。万历八年(1580)张居正奏毁天下书院,河东书院也在毁废之列。御史李廷观以河东书院内祀奉有尧、舜、禹三圣为由,将它改名为“三圣祠”,才免遭毁废。十三年(1585)御史赵楷更名崇圣馆,十六年(1588)御史吴达可更名育才馆,天启三年(1623)御史李日宣增建书屋。清初恢复书院活动,仍名河东书院。

康熙十年(1671)御史布舒、熊一潇重修,二十年(1681)御史黄斐再修。乾隆四十八年(1783)巡盐御使沈业富捐俸重修并捐集银1449两。道光二十九年(1849)河东盐法道张大镛重新修葺,首捐廉银2000两,饬商捐银4250两,均发商生息,遇闰加增。又每年扣捐坐商加增销价银1239两3钱,共计岁得银1900余两,以备师生脩脯膏火、夫役工食等费。定陕豫商籍、河东三十六属民籍生童,均准送院肄业。聘郭椿寿、姬光璧等为主讲。光绪二年(1877)河东道升泰因斋房不敷,复捐廉添置学舍22楹。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称河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又将其改为省立第二中学校,后又改为省立运城中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10月奉令停办。沦陷后被日军占据,后被焚毁。除藏书楼外其余建筑均为废墟。遗址今为大渠乡乡政府所在地。

有《建河东书院记》,吕楠撰文。

《重修河东书院记》,余光撰文。

弘运书院院址在在旧运城学宫东,今运城中学所在地,明天启三年(1623)曹于汴门人御史李日宣创建,为其先生邑绅曹于汴讲学而设,供商籍生童肄业。从游后学,会讲不辍。李日宣捐俸置夏县地1顷40余亩,御史姜思睿捐置安邑县地5顷71亩,御史楚朗扬捐置夏县地80余亩,以其租入为讲学会文费用,各有碑记。明末兵燹,书院衰微。清康熙间重修。御史郝惟谦檄行两县,自二十九年(1690)为始,仍照碑额完租,安邑县收租47两7钱2分6厘8毫,夏县地收租103两1钱2分3厘7毫6丝8忽,三十六年(1697)减半收租。康熙五十八年,河东道和明详准,将藩库存储的盐池生息银拨归弘运书院,作为书院经费。雍正三年(1725)王又朴重修书院。据《盐法备览》载,乾隆四十四年(1779)议于加增销价内每年捐银1239两3钱,以供脩脯膏火等费。《增修河东盐法备览》载,河东道季学锦详准每年在商捐盐池生息项下动支银1200两,以后每年共在盐池生息项下动用息银2049两6钱,作为书院经费。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宏运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又改为河东初级师范学堂,为今运城师范学校之前身。

有《重修宏运书院碑》,康行僩撰文。

秀山书院原安邑县属书院,院址在原安邑县治东郊,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邑民创建。以其地“左峙條岭,右绕河渠,雉堞屏其前,茂林拥其后”,故颜其匾曰“秀山书院”。立知县张缙禄位,并树丰碑。书院内计有中庭3间,窑房3间,文昌阁1座,厨房3间,门楼1座,外铺6间,置地30余亩,为脩膳膏火之资。后废。

有《邑侯张公碑记》,景仑撰文。

条山书院旧在县东门外,后废。清乾隆十一年(1746)安邑知县佟浚于安邑城北门内察院旧址重建书院,名条山书院。二十一年(1756)知县李本桪重修。书院前建振教培风坊1座,大门二门各3楹,东西角门2座,讲堂5楹,东西学舍各13楹,堂后卷棚5楹,后堂5楹,东西厢房各16楹,寝室5楹,双柏亭3楹,八角亭1座,共计有正房5座,学舍厢房14座,为屋95间。聘进士牛问仁为主讲。书院共有经费:佟浚捐集银4800两,发当商岁生息银384两,积存银874两,钱80千文,发钱行岁生息银87两4钱,钱8000文,又由县署拨山陕保用银120两,拨银炉羡余银300两,又提清徭局余钱360千文。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县杨国翰将碾拨豫省余米粜银1065两拨入书院。以上全部发商生息,以充经费。后因地震书院房屋塌毁,剩者无几。道光元年(1821)知县秦恒柄将书院大加修葺。四年(1824)知县刘养锋劝捐银5000两,发当生息,为膏火脩膳之资。七年(1827)知县周师复劝捐银1000两。同治十一年(1872)知县陶汝霖以办团余银2000两,钱2495串拨归书院。计先后共集银8000两,钱2495串,俱发当商钱行生息,书院膏火充裕。光绪三年(1877)大祲,练勇弹压经费无资,取用钱2054串350文,余钱并银照旧生息。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安邑高等小学堂。

有《重修条山书院碑记》,秦恒柄撰文。

《条山书院新设膏火碑记》,刘养锋撰文。

《条山书院膏火碑记》,周师撰文。

《增建条山书院膏火碑记》,陶汝霖撰文。

永济市(原蒲州)

首阳书院院址原在蒲州府城西南隅明远坊,元至正三年(1343)河中人王无矜与弟无伐,愿以己所居宅及田设立书院,以祀孔子及二子。守官上奏于朝,尚书议曰:首阳山名山也,伯夷叔齐古贤人也,宜可以先贤故事立书院。距郡治东南有山曰首阳山者,伯夷叔齐兄弟让国而逃,谏伐而死,孔子曰,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即谓此也。准办并赐额“首阳书院”。北面建夫子殿,东建讲堂两斋,庖廪12楹,其它未备。至正十年(1350)又于夫子殿西建屋,以祀伯夷叔齐,中建神门,外建櫺星门。聘老儒张镛为书院山长,士子多人来学。元国子司业王士元为之记。书院至明初废。宣德中知州改其处为仓场,旧迹就泯。弘治四年(1491)知州许鹏重新修建书院于宣化坊。“中为堂,曰‘崇德’,以施讲校;后为堂,曰‘养正’,以藏图籍;傍为左右庑,以为肄习之所;又后为祠堂三区,中以祀夷齐二贤,左祀名宦,右祀乡贤;而总名则因其旧。”有生徒200人讲诵其中,聘国子生王绅为之师。嘉靖中书院复废(不知废自嘉靖十六、十七年的两次诏毁还是废于地震,旧志记载不详。道光十三年(1833)知县莫兆文抵任,考首阳山二贤祠旁有书院故址,于是捐廉添建斋舍10余楹,重修斋舍20楹,使书院恢复,仍名为首阳书院。并捐集银1000两发商,岁生息银120两,又从契税中每年拨给五百两以作书院经费。订立条规,延请名师执教,贫寒子弟可以免费学习。他死之后,乡人为他建祠纪念,所以书院内有莫公祠一座。此后几经修复,至民国四年(1915)改为永济县第四高等小学校。1938年日军入侵时毁。

有《首阳书院记》,王士元撰文。

《重建首阳书院碑》,李东阳撰文。

《兴复首阳书院碑记》,莫兆文撰文。

《复设首阳书院条规并叙》。

《吊书院故址》,王崇古撰文。

河中书院蒲州府府属书院。蒲州府城东门外峨嵋南冈上,有泰山祠一座,明正德十二年(1517)蒲州同知吕经自吏科给事中谪官州同,将东岳庙(泰山祠)改建为书院,“匾以河中,仍古郡也。”尚书韩邦奇记其曰:“得屋殿寝廊庑凡若干间,以其中殿为重华殿,重华者即以祀舜;配食者即伯夷、叔齐、王通、薛宣凡四人;以东堂为名宦祠,汉黄霸而下凡四十三人;西堂为乡贤祠,周段干木而下凡四十七人;以旁殿为讲堂五所,以露台为尊经阁,以余屋居生徒。已而太守又尽取其旧屋而葺之,为坊牌四,为砖门一,有匾,为井二,有亭,检闲田二百八亩为祀养,作新屋若干间……”生徒入院肄业者将近百人。副使李梦阳作赋赞之。万历中河东道陈儒、知州胡大壮相继重修。旧志记载:明初时郡士多学于首阳书院,自河中书院立,而首阳废。正德至万历间,郡人科第尤众,半出河中,书院名声极盛。清初渐废。康熙三年(1664)总督白秉贵、守道陈秉直、知州侯康民各捐俸重修,共有大厅5间,乡贤祠3间,八角亭、碑亭、井亭各1座,新建二门3间,后楼1座,南北讲堂3间,号房14间,道院3间,道房6间,皆列置门庑,筑以围墙,又特建砖门1座,架以层楼。康熙十一年(1672)知州许嗣兴重修。至雍正六年(1728)设府时,知府刘登庸将书院拆毁,撤其材修建知府官署,于是书院仅存基址,只有侯康民及隆庆时二碑还立其处。

有《河中书院记》,韩邦奇撰文。

《河中书院赋》,李东阳撰文。

《重修河中书院记》,侯康民撰文。

来复书院清雍正中复州为府,知府刘登庸将河中书院拆撤,修建为府署,“未几宪府知之,以檄下诘安得毁书院。刘惶窘惧劾,即诡言书院旧在城外,远而不便,故移之城中,非敢毁且私侵木植也”。于是即在城内府署后,以所撤余材建屋数楹,名为“来复书院”。实际是刘为了免责而建,故书院简陋,湫如芜如,殆不可居,最终未曾延先生舍弟子,书院有名而无实,旋即就废。

河东书院清乾隆十九年(1754)河东分守道尹乔光烈命蒲州知府周景柱、永济知县张淑渠重建河东书院,地址在蒲州城,聘牛运震为山长。旧河中书院学田80余亩,书院废基38亩,来复书院废基7亩4分,永乐书院学田62亩,社学田租38石,首阳书院生息银300两,全拨入书院以为脩脯膏火之资,不敷者太守及郡之属六县割廉俸增之。“当是时,黄河以东、中条以北,观察所治三十五州邑知名之士咸檄调来蒲,太原、平定诸生千里闻风云集,河外陕之大荔,皆观察旧治诸生负笈渡河来学,书剑载道,衿带盈门。廊舍墙庑之制,几案床篑之属,庖湢盥燎之器,缥帙椠削之具,悉张公先期供置,人至如归,弦歌不辍。日省月课,蒸蒸咸进。”乾隆中观察叶佩荪莅临蒲州,修葺书院,改讲堂文明堂为慎五堂,延江南名士王元音主讲。嘉庆二十五年(1820)知府周寿春重建,移址河中书院旧址。道光时知县莫兆文、同治时知府江人镜相继捐廉修葺书院,延名师主讲,其时肄业者至屋舍不能容。因河中书院旧额膏火不敷,将办理河防余银5000两,发六县典商生息,又每年拨生息纹银80两,添设膏火。光绪五年(1879)钦差查办山西赈务阎敬铭拨本银2000两,发六县典商一分生息,每年得息银200两,余40两在支应局项下动用,以作山长束脩之资。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民国年间改称永济县第一高等小学校。

有《创建河东书院碑》,牛运震撰文。

吴公书院院址在蒲州治东南,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分守河东道驻蒲州吴自肃创置书院,康熙四十六年(1707)知州朱岩重葺。久废。

崇实书院康熙三十六年(1697)蒲州知州李六成设,地址规模不详,久废。

敬敷书院永济县属书院。在县署东南,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邵棻捐廉置民宅一所,建书院以课士,规模未就以忧去。道光十四年(1834)莫兆文抵任,以河东书院地僻,就学者寡,复捐廉就宅西购地数亩,在邵棻筹建基础上创建敬敷书院,使乡人就近从学。设膏火,延名师课生徒其中,每月三日亲自课试,一切饮食奖赏之资皆捐廉自备,暇则诣院与诸生讲艺。莫兆文自记云:“……首阳书院去城南五十里许,应课者不便,为令近乡人士肄业其中,颇有成才者。又明年甲午乃谋建书院于城中。先是邑宰邵公棻僦民居十数楹于府治之南将为书院地,规模未就以忧去。兆文乃议先延师,令子弟无远近皆来学,期以必成。师为浙西名士鲍君光矞……兆文因捐廉为本岁师生脩脯膏火之费,于是邑人之输者相继,得白金3000余两,以2000两发商生息,以为度支,而以其余置地于旧屋之西偏,中构讲堂,后为正寝,稍前为东西斋,堂之前为船室,又前为小斋,栽花种竹,宽敞幽静,其东则有前后厅事并东西斋,乃席邵公之旧重修之,而南其门,门前为半壁池,池有水道通于院内,讲贯游息是焉……”光绪十二年(1886)知县贾成霖又将县署岁入陋规茶行银60两、当行银240两捐充书院经费及宾兴解茶之用。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敬敷高等小学堂。

有《创建敬敷书院碑记》,莫兆文撰文。

敦德行书院(简称敦行书院)在今永济市张营村,东靠基督教福音堂,清光绪十二年(1886)后建,创办人不详。掌教为任德恒,书院设董事会,负责筹款、延师等事务。所教课程为四书五经及历史,清末改为高等小学堂,民国年间改为县立第三高级小学校。

王官书院原虞乡县属书院,在清华乡王官峪东陵上,原址无存,或曰即今高寺。明嘉靖十三年(1534)临晋知县焦子琳毁寺拆观,创建王官书院,为临晋县属书院。久废。清朝雍正八年(1730)分设虞乡县,150年来书院阙如。山长设帐无屋宇,寒门后生无力延师以致废师教辍弦诵。同治十一年(1872)知县汪守正开始筹款设王官书院,书院未及修,师生仍无讲肄之地,月课仅在署试。光绪三年(1877)大祲,知县黄缙荣以工代赈,始于城南相地创建,计大门3间,仪门1间,旁附夹室2间,大门两边有一副对联,曰:“倚条山,向涑水,汇天地英灵,定卜人文蔚起;左蒲坂,右解梁,旁圣贤故里,试看名士再生。”甬道两边及东西斋房各9间,讲堂5间,堂后为毓秀门,内东西斋房各3间,上庭3间,四围缭以周垣;院东南隅建奎楼三层,大门前为照墙,东为栅门。光绪五年(1879)知县崔铸善踵成其事,仍名王官书院。书院经费系汪守正劝捐银2400两,光绪五年(1879)阎敬铭捐俸银1200两,两项发当典生息,岁得息银468两。黄缙荣又拨收南胥村绝户地2顷30余亩,招佃租谷,俱充经费。凡收支各章由阎敬铭酌定,详刊于碑。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虞乡县高等小学堂,民国八年(1919)改称高等小学校,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军入侵,将其拆毁。

有《新建王官书院记》,明吕柟撰文。

《动用运粮脚资余款创建王官书院禀牍》,黄缙荣撰文。

费君书院在中条山太乙峰下,唐代费冠卿读书处,费冠卿其人不详,杨巨源有《题五老峰下费君书院》诗。此书院只是文人读书场所,而且不是费冠卿本人所题,后人称之为“书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书院。

陈氏书屋在虞乡石鹿谷,明处士、华州诸生陈道周,嘉靖时遨游虞乡,爱石鹿山水之秀,于谷口建书室,啸歌自适,士多从之。规制及废年不详。

扈氏书院在原虞乡县南郭村,乾隆中副贡生扈文韬率族人同立,为家族书院。

河津市

同类推荐
  • 一杯饮尽千年

    一杯饮尽千年

    本文围绕樟树几千年的两大特色“药”和“酒”,展开对樟树历代文化、民俗的追述。而“药”又是紧紧辅佐着“酒”而展开,表现了樟树以“酒”为核心的民俗、民情和上层文化形态。作者累积了大量丰富的文化历史史实,穿插一些个体的历史想象,使得这部地方文化散文灌注了丰沛的人文情愫,作者文笔沉稳,语言畅达,诗情盎然,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散文。本文围绕樟树几千年的两大特色“药”和“酒”,展开对樟树历代文化、民俗的追述。而“药”又是紧紧辅佐着“酒”而展开,表现了樟树以“酒”为核心的民俗、民情和上层文化形态。作者累积了大量丰富的文化历史史实,穿插一些个体的历史想象,使得这部地方文化散文灌注了丰沛的人文情愫。
  •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

    从“崇文重教”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四川客家教育的族群性和区域性特色。即从族群比较的角度,将四川的客家人与湖广人作比较,分析客家文化在与巴蜀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四川客家教育所充当的角色及发挥的功能,突出客家教育的族群性特色;通过区域比较,即在比较四川客家聚居区与客家散居区以及四川客家与闽、粤、赣客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出四川客家教育的地域性特色,揭示了四川客家教育的时空差异,分析四川客家教育发展模式与特色,从而勾画出四川客家的教育史轮廓。
  • 荀子学院

    荀子学院

    《荀子学院》以荀子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在荀子对天人的思考范畴上,对做人、做事、处世、言谈、交际、识人、用人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又浅显易懂的探讨,希望在重读这些先哲智慧的同时,能给我们的人生以新的启发,那么编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 绘画艺术(下)

    绘画艺术(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水浒黑白绰号谭

    水浒黑白绰号谭

    长期以来,世人对《水浒》人物及其姓名和绰号颇有兴味,它们已被视为水浒文化的标识,它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如天罡星群中林冲的绰号“豹子头”,王英绰号“矮脚虎”等,认识、研究中华人文,可以借读本书人物的绰号,探寻它们的由来、发展和影响,以及它们所蕴涵的社会众生相和时代风尚。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九天无上决之月神传

    九天无上决之月神传

    天陨阁天才少年皓月,因被天寒山山主――林天阁封印了灵力,一落成为了废物,从此每个人都远离他,但是一场意外令他得到了一部功法――九天无上决的第一卷并打破了封印,隐姓埋名重回天陨阁,修成了那传说中的境界――神尊,人们称他为月神。他的神圣故事就此开始。
  • 最终修仙

    最终修仙

    一个39岁善良的已婚男人,带着他的懦弱去修仙,他有他的坚持,修仙有修仙的规则……
  • 黎夜:陌生的黎明

    黎夜:陌生的黎明

    她本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却因进入贵族学院因此陷入一场巨大的阴谋中。却没想到这本就是属于她的宿命,她的蜕变结束了这长达五十年之久的阴谋,可她却深陷泥沼而无法自拔......
  • 肥妞翻身大作战

    肥妞翻身大作战

    丑小鸭变天鹅,没有魔法。只是努力是不够的,甚至要牺牲很多东西……
  • 蜀山剑气传

    蜀山剑气传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世家豪门,圣地仙岛。练气吐纳,御剑飞行。渡劫成仙,天外有天。
  • 恐怖奇谈

    恐怖奇谈

    孙小权这辈子没什么大志向,吃好喝好,有妞泡就好。什么?邀请我当鬼差?不去!什么?有鬼敢动我兄弟?干死他!什么?上司是灵媒,说我配不上她?那我就去当灵师!什么?还有…………那个下着暴雨的夜晚,他被恶鬼袭击,被鬼差解救,从此,卷入一个个灵异事件,他的人生不再普通!
  • 痕与珀

    痕与珀

    人类两大种族之争,而吸血鬼参与其中。和平与纷争交替,人类与吸血鬼既依赖又排斥。人类想要强大,离不开吸血鬼的力量……
  • 我喜欢你是静美的

    我喜欢你是静美的

    那是越南战火纷飞的70年代初……为了避免美国飞机B-52的疯狂轰炸,北方各大城市的高等院校纷纷把师生们疏散到了偏远的农村或山区。“厨房里没米啦!请经济系三年级的同学立刻到操场集合,到小镇上担米!”……
  • 散魔

    散魔

    众生天下,一分为四,各大种族主掌一方。东域万魔领域,地狱魔龙主宰,十万魔族动天地。南域众生道盟,五大势力林立,万法之威不可匹。西域荒芜之地,寸草不生,蛇虫鼠蚁皆退避。北域群妖乱舞,惜尝一败,归于人族守一域。.................从一个小村落中走出,少年白夜、左奕身为一名普通的散修猎魔师,走向那精彩纷呈的万魔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