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41500000027

第27章 山西省各市县书院(14)

文清书院原名南书院,因其址在河津之老城南街,与贡院相别而名。初为薛宣(文清公)故宅,明正统十二年(1443)薛宣因得罪权宦,罢官回乡,以其宅第作为讲学之所,设教7年。后因薛宣应诏回京停办。天顺元年(1457)薛宣辞职还乡,重新设教,四方追从者越来越多。6年后薛宣去世。明弘治初(1488)薛宣的弟子王盛,时任河东道参政,巡行至河津,捐资修葺薛宣设教之故宅,取其师谥号并亲书“文清书院”匾额。隆庆间,知县张汝乾奉上司命,追寻薛文清公之遗迹,在文清书院周围买地扩大书院。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县钱元台重修。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黄鹤龄再修增扩,买书院之南土地若干亩,又买公输子庙址,以龙门书院基易之,与文清祠相通,创建讲堂学舍共70余间,曲折深邃,园亭俱备。大门东向临大街,额曰“文清书院”。道光五年(1825)知县汪桂葆重修,监生柴文理倡捐银2000两,各绅士亦量力捐助,堂斋房屋门墙,俱饬整完固,焕然维新。书院经费来源:自道光五年(1825)捐修工竣,尚有赢余经费,在本城内置店房两座,又馀银3310两,由知县发交各商,每年以八厘生息。嗣因经费不敷,同治二年(1863)绅士柴逢年首倡捐银200两,各绅士共捐银1000两,亦由知县发交各当,每年亦以八厘生息,经费尚可敷用。院外有地数亩,收租为院夫工食之需,悉由绅士经理。延请书院山长,进士出身者每年束脩银140两,举人出身者每年束脩银120两,副榜出身者每年束脩银100两。主讲不拘何项出身,总以品端学粹,不染习气,禁绝洋烟,教法森严者任之。猗氏进士乔及鵷等曾任主讲,同治二年(1863)聘荣河县王麟祥任主讲。不仅河津童生来院求学,而且吉县、稷山、荣河及陕西韩城等学子纷纷负笈而来。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

有《文清书院记》,王盛撰文。

《邑侯黄公重建文清书院记》,王居正撰文。

龙门书院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县杨玉复于县治东南另建龙门书院,康熙五十九年(1718)知县钱元台增修该书院,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黄鹤龄扩建文清书院时买地与龙门书院易之,遂将其并入文清书院。

临猗县

桑泉书院原临晋县属书院,院址在县学宫右。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临晋知县傅克钦捐俸500两,集资1000余两,创建书院,河东道沈栻颜其额曰“桑泉书院”,以猗氏县曾一度称桑泉县而名。有坐北向南大门高楼3楹,上祀魁星,门内为照墙,左右各有旁门,名“功崇”、“业广”;从照墙向北前为牌坊,题曰“中和”;升阶为讲堂5楹;堂之左右壁间,刊列朱子《白鹿洞教条》及程、董二先生《学则》以示诸生,颜曰“喻义堂”;堂阶东为峨嵋山7间,讲堂后东西泮池、左右平房各1带;中为景贤堂,供设帝君圣像,东西厢房各5间;东偏隙地构堂3楹,颜其额曰“雨化”,诸生学舍20间,厨房3间,其他经营虽未全备,而规模粗就,已觉可观。又置地征租,延请牛问仁为山长,勉励诸生务遵学规学则,躬行实践。至道光十年(1830)旧址多就倾圮,而束脩膏火依然阙如。知县廉九经重修书院,创建点名厅5间,正厅5间,考棚30间。余银2000两,发当生息,以为书院山长脩膳之资。咸丰四年(1854)邑绅又以修文庙余银建卷棚5间,造长号板一百二页,砌以砖坐。咸丰间,知县鲁鸿畴捐俸及同人资助共得银500两发商生息。同治八年(1869)知县钱官俊捐廉俸100两并邑人捐助,共得银1200两发商生息。有地1顷50亩,招佃收租。光绪四年(1878)知县方戊昌又以团练余银拨给书院300两,均助士子肄业膏火。光绪二十一年(1895)大水,考棚并景贤堂前东西斋舍悉倾圮,知县郑景福筹款修筑复旧。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桑泉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又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

有《桑泉书院碑记》王先第撰文。

《重修书院新建考棚碑记》廉九经撰文。

城东书院原猗氏县属书院,在县城东门外,创建年代不详,约在明万历年间张居正大毁书院之时遭摧毁,后渐废为民田。

郇阳书院(原名涑水书院)

涑水书院原猗氏县属书院。院址在县城北隅。清乾隆二十二年(1747)猗氏知县李合至庄武王庙之左曰:“此文庙来龙也,冠冕宜堂皇。”于是改建老君殿3楹为讲堂,添建前后房门楹22间,学使题其额曰“涑水书院”,因猗氏县为涑水故道而名。置地1顷10余亩作为费用。涑水书院后被郇阳书院取代,旧址改为文昌宫。

郇阳书院原涑水书院,乾隆三十年(1765)猗氏知县史湛以“书院利于巽方,今乃在坎,宜移置之。讲堂应居中,今乃建于后,宜改正之。肄业之地须宽广,今乃俭于制,宜阔大之”。于是筹集资金3780余两,将涑水书院移建城内东南角高地,并更名为郇阳书院(因猗氏为郇国之地,猗氏附近有郇伯故城)前建仪门1间,大门并耳房3间,中构讲堂3间,后建养正轩3楹,两翼各3楹,东西学舍各12楹。复建厨房3间,大门之南浚池,仿学宫泮池之制。“郇阳书院之设昉于前任史公,虽曰移置,实创始也”。书院外有旧存地90余亩,又置地2顷30余亩,所得租息供每岁师生脩脯之需。养正轩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毁于火,知县曹镇重建,并捐集银3000两发当商生息。后房垣倾颓。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县傅猷著重修,于仪门内创建奎星楼1座,后舍添设内厨房3楹,外厨房东西各2楹,大门扩充为3楹。拨入发当生息银3000两,立规条数则,山长由绅士延请,生息银两官绅互为稽查,不得私自挪用。咸丰十一年(1861)知县李浚提生息本银800两并历年书院余银买地共2顷20余亩,岁收租息俱作经费。至光绪末年书院本银共有5000余两,每年应得息银500两。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郇阳学堂。

有《重建养正轩碑记》,曹镇撰文。

《改建郇阳书院碑记》,史湛撰文。

《重修郇阳书院并添置膏火记》,傅猷著撰文。

观生书院原猗氏县私立书院。约创建于明崇祯间,为王村举人王岩祯(王岩祯,字惟肖,进士王国瑚子)创办。王氏一门名望甚高,书院蜚声晋、陕、豫,学子多达数百人。后曾短期衰落。至康熙中期,岩桢子进士王含真重整父业,书院复振。

敬交社在猗氏城内兴教坊。清康熙四十年(1701)解元郭九会辞官后在该坊所立,讲教课士其中,成就人才颇多。其弟进士郭九同告归后继兄故业。敬交社虽无书院之名,却有书院之实。

新绛县(原绛州)

崇理书院为明藩王府书院,在绛州治灵邱王府东。弘治间(1488—1505)敕建,因灵邱王俊格善属文,聚书万卷,摹古篆籀六十余种勒石,名崇理帖。明亡而废。

启光书院在原绛州城内龙兴塔东,旧名启光楼。明嘉靖九年(1530)建,宗人肄业之处,后废。清顺治间旧址卖与闻喜乡宦翟凤翥,康熙间翟凤翥建为书院,名启光书院,施与绛州官署,令绛州士子肄业其中。后亦废。

河汾书院创建年代不详。明崇祯初(1628)知州笪继良临行前,将所佩银带赠给该院,作为修复之费。州人理学家辛全执教于院,其弟子甚众,李生光、党成、文养蒙等人都是他的弟子,形成绛阳学派。

文式书院清顺治年间,州人大理寺寺副段炳然亲老,乞终养归,创建文式书院,延请进士阎调鼎主讲,成就尤众。

敦复斋清初绛州人李毓秀创办并讲课其中。因其精研《大学》、《中庸》,来听课的人很多。李毓秀为人忠诚,治学严谨,教育学生独有精辟见解,一字一句明析含义,举证释疑。例如他认为“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一句中,“毒”是“度”的讹传。句义是:没有宽宏大量的人,就不配做君子和丈夫。无度的“度”和量小的“量”,合并起来便是“度量”一词,应解释为:心胸狭窄、缺乏度量的人不配做君子和丈夫;具有远见卓识,有魄力,敢作为的人,才可称为君子或大丈夫。弟子著名者有姚吉士、阎廷玠等。敦复斋虽不称书院,但人们仍然认为其是一所著名的书院。

东雍书院原绛州州属书院,院址在城内正平坊,故明王府基址。清初西洋人据为天主堂,雍正二年(1724)知州万国宣逐回,改建为东雍书院。书院规制为:门楼祀魁星,大殿祀先师,后殿为三贤祠,大殿西为薛文清公祠,前后房舍共69间,为士子肄业处。雍正十一年(1733)知县童绂延请进士阎廷玠为主讲,将书院旧存房地每年租银35两,作为膏火费。乾隆十四年(1749)知州李高移三贤祠于大殿西庑,改为先贤祠,增祀冯白石、梁广庵、王始旦、王子郁、陶肇尧、李子潜六先生,东庑为名宦祠,万国宣去后郡人感其德,设禄位于后殿祀之。仍聘阎廷玠为主讲。咸丰十年(1860)西夷和议既成,谓绛州书院为法人教堂故址,遂檄令将书院还给天主教会。州人愤然争之,但无济于事。

有《开设书院详文》,童绂撰文。

城内东雍书院因东雍书院还给西人,州人大惧圣道之为异端所挤也,咸丰十一年(1861)知州李廷樟禀明巡抚,邀集绅耆,议定用修文庙余金购地于城内卢家巷,鸠工庀材,建正殿3楹,恭移圣像供奉于此,大成殿祀先师、先贤、先儒,东庑祀名宦,西庑祀乡贤,南为功德祠,祀州牧有功于书院者。永济人任永兴捐银1000两,增廓地址,续购南院共80余间房舍为讲舍。官绅捐脩膳银2600两,发当商生息;又有水地8亩4分,岁收租银以为膏火费;同治二年(1863)绅士张其籍等捐集银3400两发商,岁生息银408两;又有三林镇地亩若干,岁收租钱12千文;同治十一年(1872)知州沈钟以罚款800两拨给书院,仍发当商生息,以上均作经费。光绪三年(1877)大祲后房地减租,月课奖赏由官捐给。光绪三十二年(1904)改为第一高等小学校。

有《重建东雍书院碑》,裕彰撰文。

南关书院(或称南关东雍书院、汾南书院)院址在城南关,清咸丰十年(1860)西夷和议将书院还给天主教堂。同治元年(1862)南关副贡生刘国铨慨然发愤,愿捐其先人旧园70余间为育才地,于是肇基分建书院,遂有南北两东雍书院。共建讲堂斋房48间。共有捐地74亩,知州李廷樟又典入中社地63亩,共价银935两,钱33千文;同治九年(1870)知州沈钟拨入罚款800两发当商生息;光绪十三年(1887)知州捐廉银300两,劝集绅商捐银1800两;又光绪十七年拨入养正义塾罚款银300两,均发商生息,藉充脩膳膏奖等费。光绪三十四年(1906)改为高等小学校,民国元年(1912)改设为第二高等小学校。

有《补立南关东雍书院碑记》,李焕扬撰文。

《两书院碑记书后》,李焕扬撰文。

桂林书院在原绛州城内西南隅桂林坊,清乾隆十年(1745)建,创建人无考。有房屋7间,窑3孔。后废。此名为书院,实为社学。

稷山县

思文书院院址在县治古塔东南,为府馆旧址。清康熙二十年(1681)知县朱文爵就府馆改建为义学,堂宇迫隘,日久废圮。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韦之瑗捐资倡建书院,将义学旧址规划改建而成书院。计有讲堂3楹,正厅3楹,前后学舍20楹,大门3楹,二门1楹,花亭、牌坊各1座,隅建文昌阁,书院名曰“思文书院”。取《诗经》“思文后稷,克配彼天”之语。因无经费,不能延师课士。历年既久,渐就倾圮,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县以修考院余资为经费修葺书院,捐廉以为膏火,使书院得以维持。咸丰六年(1856)遭火灾,书院益废不可居。咸丰八年(1858)知县沈凤翔筹设经费大加修葺,使书院焕然一新,复延师课士。书院前此因无经费,不能延师,知县只能自行课试。光绪五年(1879)钦差稽查赈务工部侍郎阎敬铭、王南因案筹捐银2100两发商生息,作为山长脩膳、士子膏火之用,并饬立章程,勒石院中。知县王希濂捐廉银100两;光绪七年(1881)知县马家鼎又筹捐银265两,钱262千文,拨地30亩;光绪九年(1883)知县马鉴又拨银526两,均发当商生息,并所收地租以充经费。书院山长由绅士择定,禀明该县聘请,不由各衙门推荐。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设为高等小学堂。

有《思文书院碑记》,韦之瑗撰文。

《重修思文书院记》,沈凤翔撰文。

《思文书院经费札文》,阎敬铭撰文。

《思文书院续捐膏火碑记》,马鉴撰文。

杜陵书院(原名致极书院)院址在稷山县稷峰镇小杜村,小杜村旧有庙,相传唐杜甫(子美)读书处,元大定间改为寺,清雍正六年(1728)里人阎鹏起等改为义学,雍正十一年(1733)知县梁长淳改建为“致极书院”。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张应辰重修,易名为“杜陵书院”。并著有《重修杜工部读书台记》:“……村东皋畔翼然有亭,传为少陵先生读书台……构而新之,题为杜陵书院,所以述先贤召来学也,并志之以诗:胜迹村名杜,文星旧暂栖,亭高锦里宅,树压浣花溪……”道光二十一年(1841)光绪三十三年(1907)均有修葺。书院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布局。现存山门、藏书楼及东西耳殿。山门面宽一间,进深二椽,单檐悬山顶。灰筒瓦覆盖,檐下无斗拱装饰,中辟大门。藏书楼一层为砖券窑洞三孔,中辟小板,其顶部为二层孔圣堂的月台。窑洞两侧有石砌台阶可登二层。孔圣堂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悬山顶。三架梁前带插廊,无斗拱装饰,廊柱四根,柱头均有砍斜。明间柱础为双层,下层圆雕六位力士,上层为素面鼓石。孔圣堂两侧各跨耳殿一间,进深二椽,单檐硬山顶。东耳殿檐下走马板,阴刻楷书“敬业”两字,通雀替高浮雕牡丹、莲花图案;西耳殿檐下走马板,阴刻楷书“乐群”两字,通雀替高浮雕二龙戏珠纹饰。书院后为小杜村学校校址。

垣曲县

勉庸书院原址在县城西北隅,明天启初(1621)徙建于学宫右,年久湮没,仅存遗址。创建人无考,废时不详。

亳城书院院址在垣曲县文昌祠西侧。旧名讲堂,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知县许谷建,延张笃文为书院长。书院年久倾圮。乾隆十三年(1748)知县秦振赢更名为“亳城书院”(亳城在治西10里,相传汤都遗址,亳城后并入垣曲)捐俸置地42亩5分,租钱为书院经费。乾隆十七年(1752)设弦歌书院时,将亳城书院并入弦歌书院。

同类推荐
  • 生肖民俗

    生肖民俗

    生肖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肖民俗》归纳、总结、展示了十二生肖文化的内涵、历史传承和其基本构成,让每个属相、而又意欲了解其知识的人都能从中有所获益,抑或是为临时需要者答疑解惑。它能成为您的案头之物,贴近您的生活。
  • 中华鬼神

    中华鬼神

    历代统治者建造了用来举行国家级祭祀神灵仪的场所,如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日坛、月坛等建筑;而广大乡间则是“村村各有庙,户户都有神”,中国神的队伍庞大可想而知。
  • 红色文丛-解读红色精神(下)

    红色文丛-解读红色精神(下)

    本书撷取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具时代特征、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红色经典故事,向青少年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克服艰难险阻,奋斗不息,在内忧外患的多重压力下突破险境,绝处逢生,在道道关隘和重重考验面前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
  • 中华传统语典

    中华传统语典

    本书精选了歇后语、俗语、谚语、绕口令、对联、劝世贤言、诗赋、语典故事等内容,并根据实际需要,将每个条目按主题分成简明而系统的体例,实为妙趣横生的语言储备库。
  • 开心小辞典

    开心小辞典

    本书是从知识性、趣味性出发,内容包括国际纵横、历史溯源、地理考究、地域仿真、经济法律、邮政、历史集锦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命运的交织:命运为何如此

    命运的交织:命运为何如此

    同样的外貌,同样的性格,同样都是各个时代的才女,只是性格的表现方式不同,换来的却是“冰山"男主别样的情感,正值发展到了黄金时期,居然又换了回来……命运啊,你为何如此弄人!
  • 我在上清天

    我在上清天

    从梦中醒来的林一发现自己身在一个奇异世界,修士满天飞,九国战火起。权倾天下?长生不老?不,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浪子,只想回家…
  • 小雪天未晚

    小雪天未晚

    想跟着他们的脚步,游过长安古城的三千繁华,行过江南小巷的浅浅幽苔。作者写本篇的目的这是单纯的开心而已,大家看看就好。
  • 从灵笼众筹全宇宙

    从灵笼众筹全宇宙

    《灵笼》热播第六集,在线观看一万一。急急急!众筹炸金色大厅(1/10000)!我也来!(2/10000)带我一个!(3/10000)(4/10000)。。。(9999/10000)(10000/10000)!叮!众筹成功!请拿好你们的武器,马上进入《灵笼》世界!3,2,1!等等,我菜刚下锅!
  • 囚爱:楚楚不准逃

    囚爱:楚楚不准逃

    他是一个背景全白什么都没有的男人,可他凭自己的一双手,打下了让人望尘莫及的一片天。她是一个养女也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孤女,无父无母,从来只有自己一个人………“你怎么会在这里?”男人修长的手抬起了她的下巴,霸道,不容置疑的问。她没有说话,什么也没做。就静静的盯着这个混身一丝不挂的男人。眼神中闪过愤怒。“不说?”男人蹙眉又问,手中的力又不自觉的加大,好像一定要顾楚楚说出来,否则就要捏碎她的下巴一样。“我不知道。”顾楚楚痛得无以复加,又无法挣脱男人钳制,所以朝男人怒吼道。明明是他上了她,难道受害者不是她?这个臭男人凭什么在这里嚣张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威武娘子

    威武娘子

    琴棋书画不会,吟诗作对不通;女红厨艺抱歉,温柔娇嗲无缘;兵书阵法娴熟,旁门左道精通;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什么?!你这纨绔竟敢嫌弃?找打!看拳。。。
  • 相思入骨情怯怯

    相思入骨情怯怯

    我追着你,你不必知道,也不必停留。苏子衿暗恋了陆泽六年,没有人知道,只有一本本日记本记载了入骨相思。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对你一见钟情。我这一辈子最庆幸的事,就是幸好对你日久生情。——陆泽
  • 在异世界平凡生活

    在异世界平凡生活

    普通的高中生男主,因为一次偶然,在原来的世界中死去。但却意外在异世界重生,并获得了非凡的实力,但他却只想过上平凡的生活。在途中,他遇上了与自己来自同一个世界的女生,两人共同踏上追求平凡生活的道路。但各种各样的事情在他身边发生,他所追求的平凡生活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呢?
  • 陌上花开九爷宠妻悠着点

    陌上花开九爷宠妻悠着点

    【男强女强】超级宠文~“啪~”一个带着怒火的巴掌落在许槿陌的小pp上,疼的她呲牙咧嘴……某位在总统套房的大佬:“以后还敢不敢了?嗯?”某位给自己老公找女人的小妮子:“不敢了不敢了,再也不敢了,呜呜呜~”————————————————————一夜之间,年仅16岁的许槿陌,失去了唯一对自己好的亲人,在走投无路下,被九爷捡回家,从此被宠上天,可惜因为太能作,小pp每天都是肿肿的(特意强调:女主开始特别作,恨不得把地球都给炸了,但到后来就不作了)【首发作品,多多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