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12100000030

第30章 现代:人文的关怀(1)

以发展科技为特征的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一方面毫无疑义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另方面,它的负效应也是巨大的。正是其巨大的负效应,导致了一种新的思潮——非理性主义思潮悄然而生,并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冲击着现代西方文化。非理性主义的特征就是反对科学,贬低人的理性,抬高人的非理性成分,诸如直觉、本能、意志、生命存在等,并进而把这些看作是人的本质。

叔本华:“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

阿图尔·叔本华,自幼深受印度佛教的影响,他认为:“意志” 是生命的本质乃至整个世界的本质。“意志” 实际上就是盲目的冲动、是生命的欲望。因此,叔本华的理论又被称为“生命意志论”。

1. “痛苦是永恒的,快乐是短暂的”

“人生好比钟表机器似的,上好了发条就走,而不知为什么要走,每有一个人诞生了,出世了,就是一个‘人生的钟’ 上好了发条。”

“人生好比一场短梦,是无尽自然精神的短梦,常住的生命意志的短梦。”

“人生只不过是一幅飘忽的画像,被意志的游戏的笔墨画在它那无尽的画幅上,画在空间和时间上,让画像短促地停留片刻,和时间相比,只是近于零的片刻,然后又抹去,以便为新的画像空出位来……”

“人生如灼热的红炭所构成的圆形轨道,轨道上有几处阴凉的地方,而我们又必须不停地跑过这轨道,那么被拘限于幻觉的人就以他正站在这上面的或眼前看得到的阴凉之处安慰自己而继续在轨道上往前跑。”

这些生动而可怕的比喻,把人生看成是痛苦的渊薮。在叔本华看来,但丁的《炼狱篇》 之所以比《天堂篇》 写得真实成功,就是因为但丁所描写的地狱惨像就是现实生活苦难的写照。在叔本华看来,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而且意志现象愈完善,痛苦也愈多。植物无痛感,低等动物痛感微弱,高等动物痛感强烈,人的痛感达到顶峰。智力愈发达,痛苦愈多,所以天才最痛苦。正如歌德所讲,“天才的命运注定是悲剧”。在他看来,人生好比一个钟摆。摆的这端是“痛苦”,而另一端则是“无聊”。当人的欲望没得到满足时,便产生焦虑、痛苦感; 而欲望一旦得到满足,便又会觉得“不过如此”,百无聊赖,于是又产生新的欲望,寻求新的刺激,重新回到痛苦的欲望中,开始新一轮的“钟摆” 生活。

那么,人的本质存在为什么就是痛苦呢? 或说,为什么痛苦会成为人类不可摆脱的命运呢?

叔本华说,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生而有欲,因为人就是意志欲求的客观化,是“盲目的生命意志和冲动的表现”,他说,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总是挣扎的,因为挣扎是它的惟一本质。只有受到外部的阻碍,才有可能被暂时地歇止。你瞧,自然的重力就一个劲地向一个无限广袤的中心挤去,固态之物向液态挣扎,而液态又向气态挣扎。在生物界,到处盛行丛林法则,你死我活,相互吞食的斗争随处可见。

至于我们人类,是千百种欲求和需要的凝聚体,人带着这种需要而活在世上,除了自己以外,别无其他任何依靠,一切都是未定之数,唯独人自己的需要和匮乏是肯定的。据此,整个的人生在这样沉重,在每天开门相见的需求之下,一般人都充满着为了维护那起码的生存而生的忧虑。

不仅如此,直接和这忧虑连在一起的又有第二种需求,即种族绵延的需求。同时,各种各样的危机又从四面八方威胁着人,他以小心翼翼的步伐,胆战心惊地向四周环顾而走着自己艰难的路程,因为千百种偶然的意外,千百种敌人都在窥伺着他。在荒野里他这样走着,在文明的社会里,他也这样走着。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就是被无限的欲求鼓动起来的一叶扁舟,在茫茫的苦海上挣扎。他把人的意志或欲求受到外部的阻碍叫做痛苦,而把意志和欲望的暂时满足叫幸福。在人生的大海里航行,也有风平浪静的时刻,这时他或许体验到他梦寐以求的满足,称心如意,或快乐和幸福,但这只是痛苦的间息期,而决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在两个痛苦、即一个刚消失的痛苦和下一个即将而来的痛苦之间息期,并不是被幸福和满足的感觉所充实着,恰恰相反,在一旁窥伺已久的无聊寂寞之感又迅速乘虚而入。

他说“困乏和痛苦如果一旦予人以喘息,空虚无聊又立即围拢上来,以致人必然又需要消遣”,这叫做“逃避空虚无聊的挣扎”。逃避空虚无聊的挣扎有时会使人陷入真正的绝望。叔本华说:

空虚无聊绝不是一件可以轻视的灾害,到了最后,它会在人的脸上刻画出真正的绝望。它使像人这样并不怎么互爱的生物,居然那么急切地相互追求,于是,它又成为人们爱社交的源泉了。和对付其他一般灾害一样,为了抵制空虚无聊,单是在政治上的考虑,就到处安排了些公共的设施,因为这一灾害和相反的另一极端,即饥饿一样,都能驱使人们走向最大限度的肆无忌惮。“面包和马戏” 是群众的需要,匮乏是平民的日常灾难。空虚无聊是上层社会的日常灾难,在市民社会中,星期日代表空虚无聊,六个工作日则代表困乏。

总之,人生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欲望在其本质上便是痛苦,愿望的达到又很快产生空虚。目标只是如同虚设:占有一物便使一物失去了刺激。于是,愿望、需求又在新的姿态下卷土重来,要不然,寂寞空虚,无聊又随之而起; 叔本华对人生的根本结论是:“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空虚无聊之间抛来掷去的。”

叔本华还说:

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愈高,因此随着认识的愈益明确,意识愈加强,痛苦也就增加,这是一个正比例。到了人,这种痛苦也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并且,一个人的智力愈高,认识愈明确,就愈痛苦,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

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大抵把痛苦、悲伤、忧虑、畏惧、孤独等等看作是人的消极心理体验,而把幸福、快乐、满足、高兴、愉快等等看作是人的积极心理体验,但叔本华把这个提法全部翻了个向。在他看来,人生的本质既在于痛苦和无聊,那么,当他说:“一切幸福只具有暂时的、消极的特征”,也是必然的逻辑结论了。

2. 艺术审美:暂时的解脱之途

要摆脱痛苦,必须舍弃欲求,否定生命意志。解脱分两种:暂时的与永久的。前者可由艺术的途径获得,即沉浸到艺术的追求中去,暂时忘掉生命意志; 后者则由禁欲的方法获得。禁欲又分三个步骤:(1)放弃性欲; (2)甘于痛苦; (3)绝食而亡。关于艺术审美,叔本华为我们精心挑选了以下自然景色:一幅是冬天的夕阳图:

在严寒的冬季,大自然在普遍的僵冻之中,斜阳的余晖涂抹在堆砌的砖砺之上。

第二幅是空旷的草原:

一片很寂寞的地区,一望无际,在万里无云的天空下,树木和植物凝结在空气之中,纹丝不动,没有动物,没有流水,没有人,只是幽静的肃穆。

第三幅是狂怒的暴风雨:

大自然在飚风般的运动中,天色半明不暗,透过山雨欲来的乌云,赤裸裸的,奇形怪状的巨石悬崖,重重叠叠挡住了前面的视线,汹涌的,泡沫四溅的山洪,全是孤寂荒凉、大气流通过岩谷隙缝的怒号声。

第四幅的画面是:

当我们在辽阔的,飓风激怒了的海洋中,看到汹涌的巨浪此起彼伏,猛烈地冲击着壁立的岩岸,水花高溅入云,狂风在怒吼,大海在咆哮,乌云中电闪雷鸣,盖过了风浪的喧哗。在那第一幅景色中,由于轻微地想到那光线缺少温暖的作用,缺少助长生命的原则,这状况就已要求超脱意志的利益,已包含着一种轻微的激励,要在直观认识的坚持下,避开一切欲求。

在那第二幅画的幽静、肃穆的环境中,其中更无物能引起意欲的追求,只剩下纯粹观赏的状态。这里只有寂寞,但“忍受和爱好寂寞的能力程度” 本身就是测定我们直观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至于在狂风暴雨、山呼海啸之中,我们更放弃一切欲求,一切需要,而只是“宁静地,无动于衷地” 观赏着,体验着,体验到个体的渺小和偶然,“但与此同时,又有一种直接的意识起而反抗我们自己的渺小,这种幽灵似的想法,反抗这种虚假的可能性,就使我们意识到所有这一些世界只存在我们的表象之中,只是作为纯粹认识的永恒主体所规定的一些形态而存在……原来使我们感到渺小的世界,现在却已安顿在我们心中了,这种人与宇宙合一的境界,使得人并没有被无边无际的宇宙压低,相反却被抬高了。” 这样的一种体验和感受,叔本华把它称之为壮美感。正是在这种艺术的审美中所获得的这种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境界中,我们的认识才彻底挣脱了为意志服务的枷锁,而终于把我们从无穷无尽横流人欲中超拔出来,我们终于获得了休息,获得了宁静和毫无欲念的喜悦。

叔本华说,一个为情欲,或为贫困和忧患所折磨的人,只要放怀一览大自然无限壮丽的景色,就会突然获得一种力量,又鼓舞起勇气,挺直了脊梁。这时,情欲的狂澜,愿望和恐惧等等,由于欲求而产生的一切痛苦都立刻在奇妙的方式之下平息下去,我们好比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那儿,日常推动我们的意志因而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东西都不复存在。我们已从欲求的重压下解放了出来,这种没有痛苦的心境,即是最高的善。

不过,叔本华反复强调说,绝大多数的人,即普通的人,是根本不能通过艺术而得到暂时的解脱。能够闻到艺术这朵人生鲜花香味的只是少数天才和哲人。普通的人终生被自己的欲望所压迫,所牵累,他们为自己众多的欲望搅得心力交瘁,又不具有艺术的直觉能力以便使自己从欲望的洪流中超脱出来。艺术的审美和创作是少数天才的特权。

为什么呢? 叔本华认为,天才和众人最大的区别在于认识能力的不同。天才人物富有直观的艺术审美能力,他们是“普照世界的太阳”,而众人仅满足于抽象的概念和理性思维,他们的理智只是“照亮他生活道路的提灯”。天才被召唤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为了用他们的“通天眼” 识破表象世界的虚幻,揭示宇宙和人生的真理。而普通的众人在强烈的欲求推动下,斤斤计较于世俗的利害得失。虽然,在这中间他们也有自得其乐的片刻,但根本无法与天才的无欲的宁静和怡悦相比。

天才与众人不仅在认识水平上有区别,且在气质和外貌上也有不同。叔本华说:“人的眼神很容易把天才标志出来,因为这种眼神既活泼又坚定,明显带有静观、审视的特征。” 而大多数人的眼神则“显得迟钝,或深于世故而寡情,在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到,‘窥探的神态’。” 天才在气质上常有“疯癫” 症,如卢梭、拜伦、阿尔菲厄瑞明显带有疯癫症。

叔本华还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其佐证。柏拉图说:“没有某种一定的疯癫,就成不了诗人。”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一个伟大的天才不是带有几分疯癫的。”

除了在认识能力、外貌特征、气质素质上的差别,天才一般迂阔而疏于人事,“一个天才诗人能够深刻而彻底地认识人,但他对于那些(具体的)人却认识不够,他是容易受骗的。在狡猾的人们手里,他常是被人捉弄的工具。”

最后,天才人物在世上极其稀少,“大自然在无数千万人中不时产生出一、二个天才来。” 整个欧洲文明史上,天才人物实在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在叔本华的“天才” 辞典中,所有的以理性方式从事数学和自然科学的伟大人物都排斥在外。虽说,从艺术观审中得来的喜悦,对天才劳苦的一种安慰,是天才在一个异己的时代中通常所遭受到的寂寞、孤独的一种补偿,但这种怡悦、宁静在天才的劳苦困顿的一生中只是短暂易逝的片刻,即令是这样的一种片刻,也被天才所特有的敏锐感觉而造成的比常人多得多的痛苦所抵消。

所以,在叔本华看来,从审美中得来的暂忘只是意志的清静剂,远不是永久的解脱,而要使专门制造痛苦的欲求在内心熄灭,从而使人获得永久的解脱,更彻底的办法就成为必要,这个办法就是禁欲主义。

3. “绝食而死”:人生的最高境界

既然欲望是痛苦之源,那么禁欲,自然是解脱痛苦的惟一办法。他认为,禁欲的第一步是要断绝对世界的迷恋。时时压制随时而起的欲求,对外界纷至沓来的各种诱惑抱不动心的态度,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处于贫贱,就甘处贫贱,而决不企慕富贵,你如降生于富贵之家而拥有家财万贯,那么散尽家财而甘心情愿过一种清贫的生活,即令遭人欺凌、横遭祸害,也逆来顺受,泰然处之,这就叫做“清心寡欲”。

叔本华主张彻底的禁欲,所以他主张第二步要禁绝性欲和食欲。他说:

性冲动是他的身体通过性器官表示出来的,但是,他否定意志而惩罚这身体哄骗人。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要性的满足,自愿地、彻底地不近女色是禁欲或否定生命意志的第一步。叔本华的这一禁欲“高论” 使他疯狂地反对结婚。他有一句格言:“结婚意味着战争和要求”。认为婚姻制度是大自然为了做出世界上最大的罪恶而给人设下的陷阱。他说:我们看到一对情人焦灼的目光相遇,为什么那样神秘、那样胆怯、那样隐隐藏藏? 那是因为情人都是叛徒,他们使那些本来会结束的人类的全部欲望和苦难延续下去。

一个有理智的男人不可能去做与女性恋爱这样的蠢事。可是,叔本华是一个言行不一的人,口是心非。正如他自己所言:哲学家是教人去怎么做,而自己则可以不必去做。

他曾经疯狂地爱过一个女人,她叫卡诺苓叶格曼,是当时皇家宫廷戏院最有名的女伶,她长得娇小白皙,曾经是魏玛公爵的情妇。叔本华认识她的时候,公爵已经去世。据说他还曾有过一个私生子,但他拒不承认自己是孩子的父亲。

禁性欲之后,便是禁食欲。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个体的死亡,他说:

采取斋戒绝食的措施,甚至采取自辱自苦的办法,以便用经常的菲薄生活和痛苦来逐步降服和灭绝意志……如果死亡终于到来而解散了意志的这一现象,那么,死,作为渴望的解脱,就是极受欢迎而被欣然接受了。

如此说来,我们想必会推测叔本华主张人人都去自杀。不是,在他看来自杀是“愚蠢的行为”,叔本华只主张自愿选择绝食而死,不过,叔本华在《悲观论集》 的一篇《论自杀》 的文章中说:“自杀是自杀者以其自由意志,弃此尘寰,吾人将先以悲悯和同情,继以赞叹其勇决。” 显然,他对自杀是抱悲悯、同情和赞叹态度的。

叔本华的禁欲“高论” 奉劝人们“绝食自杀”,而他自己在这方面仍是言行不一的人,口是心非。不仅没自杀,而且对自己的生命很珍惜,特别怕死,活得也很长寿。

叔本华的禁欲论,就是要彻底灭寂人的生命意志,最后导向绝对的虚无。

同类推荐
  • 柏拉图的智慧

    柏拉图的智慧

    柏拉图的哲学世界博大精深,穷其毕生之力所钻研的理念论是他一切哲学的核心。这是他从巴门尼德的逻辑、毕达哥拉斯的数形玄学理论、赫拉克利物的热情及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出发,创造出的一种具有极大诱惑力又能满足宗教情操的哲学。柏拉图有力地发展了世界可知论,这对自在自为的认知行为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从而使之达到了一个明确的高度,他认为知识是可以得到的。这是他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最大贡献。
  • 人生不过俯仰进退

    人生不过俯仰进退

    《人生不过俯仰进退》是一本教年轻人涵养心性、收获淡定人生的智慧书!它囊括《孟子》、《老子》、《庄子》、《易经》、《传习录》、《小窗幽记》等数部国学经典中折射出的修心智慧,为现在社会疲于奔命的人们,打开一扇心灵之窗,告诉大家如何修炼一颗淡定洒脱的心,收获通透自然的人生。
  • 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本书所讲“易经”,包括“经“和“传”,行文时或注明“经”,或注明“传”,或注明为后来学者论述,或总称“易经”或“易学”。全书收录了略说易经与辩证法、易经的对立统一律、易经的质量互变律、易学循环论的再认识——否定之否定律等近40篇文章。
  • 中国现当代伦理思潮

    中国现当代伦理思潮

    本书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自由主义西化派、现代新儒家、中国马克思主义三大伦理思潮的发展特征和主要人物的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反思,并对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新发展做出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与阐释,涉及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伦理思想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创新性研究,认为要建设中华伦理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清理和发掘以儒家为主干的传统伦理文化,借鉴和吸纳近现代西方伦理文化。全书史论结合,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热门推荐
  • 胭脂泪:凤倾天下

    胭脂泪:凤倾天下

    她本是浮丘国宰相的女儿,却沦为杀手!处处受人牵制!还爱上了自己的哥哥…有朝一日,真相浮出!她变身亡国公主,身背复国重任。复国便复国,可为何复仇对象是他?老天爷!她不想玩了!为了复国,她阴差阳错的开启了一个玄幻大门!破了上古大阵!可是那个和她哥哥长的一模一样的男子,究竟是什么鬼!为何要叫自己“娘子”,又为何自己要叫他“爹爹”?扑扑朔朔,迷迷离离…她的清闲之路…远矣::>_<::……
  • 丹修

    丹修

    炫丽的法宝,传说的异兽,神奇的地域,各异的生灵,主角因为一心求死而误入了一个奇异的世界,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一种修真的法门,为了在异界生存,为了回到熟悉的世界,从此踏上了一条漫漫修真之路……
  • 大宋西门笔记

    大宋西门笔记

    “大哥!此乃何物?”端王赵佶弱弱的问。“此乃SCAR也!”西门庆抱着迷彩涂装的scar突击步枪臭屁的说……“死~嘎!!!”“嗯~指谁谁死~”“666……”QQ书友群882873123
  • 快穿之我家校草是女生

    快穿之我家校草是女生

    苏以沫平生最重要的事就是一觉睡到自然醒,突然有一天,苏以沫一觉醒后发现自己穿越成了一名女子,而且还是个校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青春从未走远

    青春从未走远

    李文超,名牌大学理工科的高材生,因为青春期的一次误会,赌气选择了不一样的职业人生……和李文超一起的,还有林斌,徐洋,梅梅,潘雪莱等人,他们在一个并不丰富多彩的圈子里,各自诠释着对青春/爱情/梦想和责任的理解。
  • 我为仙皇至尊

    我为仙皇至尊

    为救生母,平凡穿越者柳宣,丢掉凡俗之心,义无反顾的踏上令众生色变的绝路,以绝世无敌之资踏破绝路而出,荆棘密布的路上,轰杀各种逆天天才,成就永恒仙皇至尊!
  • 赞赏有方

    赞赏有方

    本书以真实、生动的个案,再现一个个家庭中父母赞赏孩子时孩子给父母带来的欣慰和成就感,内容涉及父母必备的9种赞赏技巧、被赏识的孩子智慧超群、赞赏造就高品质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界下无双

    界下无双

    真仙与人的结合,看透世间,不知梦。本欲游戏人间,风流少年。不知为谁而活,不知为谁修仙。恨,让我屠仙!爱,让我逆天!欲望,让我登临绝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