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79600000008

第8章 包拯何为青天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清官,敢于直言犯上、为民请命,被老百姓称为“青天”。在合肥包公祠里有一副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高度概括了包拯一生不谋私利、廉洁爱民的品格。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详……”中国百姓对包公的最初认识,多是从戏文或是评书一类的公案小说或民间传奇中得来的。在这些演义中,包公一副黑脸,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位好汉班下听差,三口铡刀,上斩皇亲国戚、贪官污吏,下惩刁民恶霸,甚至于还能到阴曹地府断案决狱,总之一句话,没有他不能伸的冤。如此神化包公也并不奇怪,中国百姓向来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物,加以神化,其实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借这些历史人物,出一口怨气,寄托些希望,寻找点安慰,图个痛快而已。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包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历史上真实的包公的确是一个好官,敢于直言犯上、敢于惩大奸、除大恶;能一心为民、忠于国家。因而,中国百姓赋予包公这许多传奇色彩,并不奇怪。在封建社会,像包拯这样一个为百姓拥戴,屡屡犯上、得罪皇亲国戚的封建官员,能够声誉日隆,晚年善终却不多见。所以,在小说、戏曲中,包拯大多以法律与正义的代表出现在舞台上。

包拯既留得一世英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清官;且又仕途平坦,权倾朝野,连皇帝都对他敬重有加,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断狱英明、避免冤假

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29岁的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实职为建昌知县。后父母病故,包拯为双亲守孝,守孝完毕出任扬州天长县知县。这一年,他已经接近40岁了。

包拯担任天长县知县时,有一天,一个农民的耕牛被人割了舌头,耕牛满嘴淌着鲜血。这个农民牵着牛来衙门告状,请包拯找出割牛舌的盗贼。包拯沉思片刻,若无其事地说:“耕牛已经无法再耕田了,你回家把牛杀掉吧。”这个人不明白包拯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便说道:“大人,我的牛让人割去舌头,够倒霉的了。你再让我把它杀了,这可是犯国法啊!”包拯说:“你只管回去杀牛卖肉,别的不用多问。”那人虽仍不明白,但对包拯断案如神的威名早有耳闻。于是,回家真的把牛杀了。其实,这是包拯有意设下的圈套,他要等着割牛舌人自投罗网。不久,果然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等告状之人述说完毕,慢慢说道:“你为什么要割了人家的牛舌头呢?反而来控告人家?”这个人一听,顿时哑口无言。包拯一声令下,命人将其拿下,这个人又惊又怕,只好从实招来,乖乖束手就擒。

第二,不畏权势、为民做主

包拯为官,处处以百姓利益为重。他任开封府府尹时,首先改革不合理的诉讼程序。原来百姓有冤要诉,须把状纸交给“门牌司”,再由他们收转。这就给这些人造成了勒索钱财的机会。包拯洞悉其中弊端后,撤销了“门牌司”,要申冤的百姓可以直接到开封府的大堂上投递状纸,避免了“衙门口冲南开,有理没钱少进来”的后果,老百姓有理无钱也能申冤雪恨了。

开封城是北宋的京畿重地,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遍布,所以,开封府尹的官最难当。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是由江南向开封漕运粮物的重要航运。惠民河两岸风光秀丽,交通便利。因此,许多达官显贵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在此修建府邸。惠民河两岸原本居住的平民百姓,全被挤到了低洼地带。如果遇到雨天,河水泛滥,两岸百姓房屋全都被淹,惠民河成了一条“害民河”。包拯听说过开封往年也曾下过大雨,但河水却并未曾泛滥成灾啊,今年这是怎么了?包拯满腹狐疑,为了弄清河水泛滥的原因,就带人亲赴河道察看灾情。经过周密调查,他终于查清了河水泛滥的主要原因:河道拥塞不通、不能排水是造成惠民河河水泛滥的主要原因。两岸有钱的达官显贵私自在河上拦坝筑堤,将河水引入府邸,在里面种花养鱼,修建了亭台水榭,建成水上花园。河道因此变得狭窄,淤塞。一旦大雨到来,河水猛涨,无法排洪,哪有不淹的道理?因此,要想解决河水泛滥的问题,就要将这些堤坝挖掉,疏通河道。于是,包拯决定去堤开河,彻底整治惠民河河水泛滥的问题。

消息传出,两岸的达官显贵反应不一:有的托人求情;有的轻蔑一笑——量他一个小小知府,也没这个胆;有的扬言,谁胆敢拆他们的花园,就先让他自己身败名裂……气氛一时紧张起来。一些怕事的人劝包拯别再追究此事,但包拯不为所动,决心一查到底。他对同僚说:“包某为民兴利,为国除弊,何惧之有?”包拯知道这些达官显贵不好惹,一定要抓到确凿的证据,不然就很可能被反咬一口,于是他命人画了详细的地图,让私筑堤坝的达官显贵交出地契。审验这些地契后,发现有许多是伪造的,这下包拯心里有了底。他有了充分的证据,便下令把私自建筑的堤坝和花园统统拆毁。同时把名单报到皇上那里,请求严厉制裁这些人。这一招果然好使,没有谁再敢闹事。有几个自恃权高位重的人不服气,跑到仁宗那里去告状。包拯并不害怕,当场拿出证据,证明他们非法建造水上花园致使河水泛滥,仁宗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再为这些人说话了。

第三,不畏权势、敢惩大奸

张尧佐是仁宗贵妃的伯父,这个人没什么真才实学,却极善投机钻营,特别是最会讨好皇上。仁宗晚年贪恋酒色,不理国事,每天只知道宴饮享乐,后宫藏着无数美女,只要高兴,赏赐动辄数以万计。张尧佐摸准了仁宗的脾气,极尽巴结献媚之能事,为仁宗广搜美女,遍寻山海奇珍,变着法儿地讨仁宗欢心。在仁宗高兴时,还不失时机地谈几句“治图方略”、“用兵之道”。这一招果然灵验,把仁宗哄得不亦乐乎,仁宗一高兴,就封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等要职。

仁宗的册封圣旨一下,满朝震惊,包拯联合一些正直的群臣极力进谏,恳请皇上收回成命,仁宗不听,反而说:“张尧佐是个人才,朕不会看错人的。”张尧佐一见有人撑腰,于是四处散布谣言,说包拯此举是出于对他的嫉妒,并且气焰嚣张地狂言:“看谁敢动我张尧佐一根汗毛?”一些大臣胆小怕事,慑于张尧佐的淫威,不敢再言此事。可是包拯却不为所动,连续上本弹劾此事,尖锐地指出:赏者必当其功,不可以恩进;若滥赏必行,必然有损于皇帝尊严,使朝纲紊乱。由于包拯的力谏,仁宗怕群臣不服,迫于舆论压力,最终免去了张尧佐的官职。同时规定一条:凡是后妃家庭成员,今后不得担任国家的军政要职,彻底杜绝了外戚专权的源头。

“七弹王逵”是包拯又一著名的弹劾案。王逵是仁宗面前的红人,曾任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转运使。每到一地,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任湖南转运使时,许多百姓被他逼得逃往深山,人们对他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就把他的名字刻在木偶上,时时鞭打以发泄心中的愤恨。当王逵调走时,百姓们聚会庆贺,接连三天张灯结彩,通宵达旦。王逵虽是巨贪,由于他经常把搜刮来的钱财分一部分进奉给朝廷要员,因此官运亨通。一旦有人告发,王逵便进行诬陷、排挤。洪州知州卞威基于民愤告发王逵,王逵随即捏造罪名逮捕卞威下狱,并且株连五六百人。包拯屡次上书弹劾,仁宗把王逵贬为徐州知府。由于王逵交际广、行贿多,不久又官复原职。包拯得知,第七次上书,痛斥王逵作恶多端,指责其“累任皆惨虐不法,降黜差遣,纵该赦宥,不可复任原职,乞迫还敕命”。由于包拯的据理抗争,仁宗最终罢免了王逵,赶出朝廷,永不录用,为民除了一大害。后来,包拯七弹王逵的故事被编成评书或戏剧,在民间广为流传。

第四,无私无畏、法不避亲

无私才能无畏,包拯不畏权贵的忠肝义胆,源自他的廉洁奉公、坦荡无私。

端砚被誉为中国诸砚之冠,产于广东古端州端溪水一带!历来被达官贵人、名人雅士所珍爱。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有一块自用的端砚,背面镌刻有铭文:“坚持、守白、不懔、不缁。”寄寓自己“精忠报国”志如磐石之坚。此砚后为文天祥所得。文天祥得砚后,又在旁边刻下铭文:“砚虽非铁磨难守,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

端砚是朝廷贡品,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因而很多在此处任知州的黑心贪官,经常以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任端州知州时,下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实际数目制造,他自己没拿过一块砚台回家。他离任时,只身而行,端州百姓仰慕他的清廉,感念他的恩德,特意制作了一块上好的砚台送给包拯。包拯执意不收,他对这些百姓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这砚我不能收。如此自然清白之物,决不容丝毫的玷污。我要为自己,为端州这块好地方,也为这么好的端砚留个好名声。”

百姓知道包拯肯定不要这砚台了,就将端砚偷偷地放在他的行李中。行至半路,包拯发现了砚台,但已无法送还。包拯拿起砚台,仔细端详了半天说:“真是块好砚啊!”他看着路旁一泓碧蓝的湖水,自语道:“我为你找个好去处吧。”说罢,就把砚台投入湖中。那砚果然不凡,落砚处矶出一座沙洲,人称“墨砚沙”,有人写诗赞曰:“星岩朗耀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这自然是一个美好的传说,寄托了人们对清官的爱戴和仰慕。

包拯出任过许多地方官,尤其是在庐州任上,这对他是一种考验。因为,庐州是他的家乡,亲朋故旧,熟人熟事,容易受人情左右,包拯又是个至仁至孝的人,面对故里乡亲,他还能做到铁面无私吗?

果然,包拯到任不久,就碰上了一件棘手的案子。

这天,包拯正在府中理事,忽报门外有人喊冤。包拯即刻升堂问案,原告、被告被传唤至大堂之上,包拯不免吃了一惊,被告竟是自己的堂舅!但包拯很快就定下神来,他抬头看了看堂外黑压压的人群,心情显得很沉重。堂舅见包拯端坐在大堂之上,顿时气焰嚣张起来,包拯喝令堂舅跪好,然后让原告如实禀告。这时,他才知道,堂舅倚仗他是知府,经常胡作非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老百姓都懂这个道理,所以受欺负的人一直忍气吞声,无人敢来告状。直到今天,才碰上这么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把这位“堂舅”揪到了公堂上。

传唤了其他几个证人后,包拯确认了堂舅的可恶行径,不觉大怒,当堂命差役依法责打其堂舅70大板。消息传开,百姓拍手称快,盛赞包青天铁面无私。自此,族人中再也没有人敢为非作歹了。

当初,包拯刚一调任庐州知府时,亲戚朋友奔走相告,个个笑逐颜开。以为这下好了,不管做什么,都会有人为他们撑腰了。但事实很快就令他们大失所望,包拯居然“六亲不认”,那些企图仗势凌人的人,不仅没讨得便宜,反而得到了严厉的处罚。家乡的人这才亲睹了“包青天”的公正、威严。

有人不理解包拯,说他无情无义。其实,包拯何尝不爱这故乡故土、父老乡亲啊。但他是朝廷命官,代表的是国家的利益和法制的尊严,还有他自己的正直和良心。所以,不管是谁,只要触犯刑律,包拯一律将其绳之以法。即使自家亲戚,也不能留一点情面。旧时戏文《铡包勉》、《包公赔情》虽为虚构,但戏中那个大义灭亲、刚正忠直的包公形象,却达到了高度的真实。在忠与孝发生冲突时,包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忠,这种忠是一种责任、一种信任,是一个忠臣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包拯面对误解和流言,曾写下一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无所畏惧的性格,吐露了不苟且求荣的心声和为国家百姓做一番事业的抱负: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这是包拯留给后人的唯一诗作。

第五,不惧流言、挺膺负责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清官,总会有荣辱、毁誉之词,包拯也不例外,尤其是“蹊田夺牛”事件,包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流言攻击,就连正直渊博的欧阳修也对包拯多有微词。

这件事的主角叫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张方平才智超群,是当时的天下奇才。出仕后,他曾上《平戎十策》言破敌之道,亦曾奏免横赋40万,减铸铁钱10余万缗。任三司使时,张方平上“十四策”以论国事。仁宗接到他的奏章,一直看到半夜,连连称是。

但是,张方平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在三司使任上,倚权仗势巧取豪夺。有人把这事上奏给了仁宗皇帝,却迟迟不见反应,包拯知道仁宗有意袒护张方平。于是,他上书弹劾,包拯在奏章中言辞犀利地说:“张方平身为朝廷重臣,上不兢兢业业为朝廷尽忠,下不全心全意为百姓谋利,反而倚仗权势聚敛财富,用皇上所给的权力谋取私利,这样的人不配做官!”仁宗接到奏折后犹豫再三,招来包拯说:“张方平恃权敛财,固然有错,但他有功于朝廷,办事精明强干。把贪污的钱财退出来就是了,何必罢他的官呢?”包拯坚决不同意,他说:“越是这样的人越不能纵容,这种人的‘精明强干’一旦用在邪道上,危害更大。至于张方平以前的贡献,是他为官的本分之事,又怎么能功过相抵呢?”

仁宗听了包拯这番话,觉得有道理,罢免了张方平的官职,改由宋祁代之。谁知包拯还是不答应,他以宋祁昏聩无能为由,请皇上再换能人继任,结果刚刚上任的宋祁也被罢免。这下仁宗为难了,一时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仁宗问包拯:“你看别人都不行,你来干。”包拯并未推辞,慨然从命,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兼任了三司使。对此,欧阳修很有些看法,他说:“包拯正是《左传》中所说的,‘有人牵牛踩了别人的地,地的主人不仅责罚了牵牛人,还把人家的牛也抢夺过来’。包拯奏请皇上罢了张方平的官,这惩罚已经够重了,但他贪恋三司使的肥缺,不也太过分了吗?”此次,生性耿直的包拯并未前去找欧阳修理论,而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待在家里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因此引得人们议论纷纷。褒奖者认为包拯这是顾全大局,非议者认为这是包拯做贼心虚。此事未见包拯自己陈说是非。“蹊田夺牛”之事到底是包拯秉公从事,还是耍弄权术?只有留待后人评说了。不过,从包拯的为人、地位和他做官的原则看,该不会贪恋这一官半职的。

其实,包拯是否觊觎权位,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任上做了些什么。《宋史》记载:包拯在三司使任上,廉洁守法、秉公办事。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包拯特地设置榷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过去,一些小官吏欠公家钱财长时间还不上的,大多被处以拘禁。包拯上任后认为这样做徒劳无益,就改用安抚政策,把抓来的人全都放了。这一招果然灵验,欠钱人感恩戴德,又慑于包拯的清正威严,很快就把欠账还清了。

因此,即使包拯有如欧阳修所指的有巧取权位之嫌,从客观上看,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第六,上书言事、改革弊政

包拯为官始终以关心天下百姓疾苦为己任,他能清醒地认识到维护百姓利益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因此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当然也有利于国家、皇权稳定的事。

在政治上,包拯主张整顿和改革弊政,建议裁撤冗官,改革选人用人制度。北宋仁宗时,授官制度极其混乱,官僚机构庞大臃肿。皇族皇室还在襁褓之中,就可以授官。仅庆历七年(1047)一年内,单是属籍皇族授官的就有1000多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家族可以授官,文武官员中地位高的家族亲属可以恩荫授官。此外,如遇荒年,地主肯开仓出粮出钱,也可以授官;甚至朝廷可以公开卖官,出钱六千贯给予簿尉官,出钱万贯给予殿直官等。除正官之外,等候官缺的人员,更是“不知其数”,大约三员守一缺。这仅指朝中而言,地方州县官吏,更是多到数不清的地步。庆历六年(1046),包拯曾上书力主裁撤冗官,反对滥设官职,任意封官许愿。同时主张官员年届70必须离职,即使是恩赐,即由父亲的功劳而录用的子孙,也要通过考试,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解决北宋冗官成灾的问题。

经济上,包拯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一方面主张不能苛剥平民。陕西秦陇斜谷专门置办造船用的木材,随意向老百姓摊派征收,这里的七个州负责提供造河桥用的竹索,多达几十万,包拯调查属实后上奏朝廷,请朝廷停止这些摊派。

一次,他巡视山西,见成千上万顷良田沃野却被用作牧马场,就上奏朝廷,请朝廷把这些良田全部给老百姓耕种,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包拯还请求不要轻易大兴土木,禁止妖妄荒诞的事情等等。此外,包拯还主张方田均税,严格丈量地主豪强的土地,防止他们偷税漏税。可见,包拯的经济主张和措施的确利国利民。

在国防和对外政策方面,包拯同样认为民富则国强,他认为现行的边防措施,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他积极建议朝廷加强边境的战备,增强国防与军事实力。包拯建议增强国防军事实力不能无辜增加百姓的负担,丰收之年,可以购买当地农民的粮食,储备起来用作军粮,以减少运输困难。

包拯把老百姓视作国家的根本,认为只有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不受贪官污吏欺压了,国家才能富强,才能太平无事。如果过分榨取,使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就会导致官逼民反,动摇封建统治。

第七,直言政事、敢犯天威

包拯为后世所歌颂和怀念,不仅是由于他当时为人民做了好事,而且也由于他个人的道德品质,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强大的人格力量。

包拯为人刚直,敢于忠言直谏,从不趋炎附势。在皇帝面前,包拯从来都是直言不讳,不怕冒犯天颜。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进谏。他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迟迟不立太子,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让谁立为太子呢?”包拯说:“我没有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70,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的。”由于包拯“有直节,著在朝廷”,对包拯的提议,“朝廷多施行之”。

包拯这种刚正不阿的大无畏气概,不仅受到当时百姓的仰慕,也使一些有正义感的官吏从内心感到钦佩,欧阳修称他“天姿峭直”,连仁宗皇帝也格外尊重他的意见。

嘉祐七年(1062),包拯去世,享年63岁。包拯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闻听他去世的消息,“忠党之士,哭之尽衷,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包拯的逝世,仁宗悲痛不已,派专人护送其灵柩到合肥,安葬于合肥城东五十里大兴集。今合肥包公祠里有一副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高度概括了包拯一生不谋私利,廉洁爱民的品格。因此,后人称包拯为“真御使中丞”。

一个人的功过历史,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谱写。名垂青史的包拯为人民所歌颂与怀念,是由于包拯一生有利于社会与人民,为当时的人民做了好事,是真正为百姓谋利益的好官。

同类推荐
  • 猎三国

    猎三国

    一次突如其来的旅游事故,北漂杨逸不幸横死,灵魂未灭回到东汉末年,成为北方豪强公孙瓒次子公孙逸。再世为人的杨逸只想好好活下去,有吃,有喝足矣,只可惜时年风雨飘曳,灾祸连绵,庙堂之上,宦官当权,把持朝政,地方城邑间豪强环视,乱军丛生,天下之大,竟然没有一处容身之所。杨逸决心扫清宇内,一统中华,为万民争取一条活路,待君临天下,许她四海为家。
  • 怎么才能当皇帝

    怎么才能当皇帝

    从草根到千古一帝,李逸飞告诉你怎么做才能当上皇帝。穿越即死之身,扭转乾坤,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灭水浒英雄,谍战皇城司,领时代风骚,诛外族入侵,逐鹿天下!走进战争,品味战争。站立于高山之巅,看清战争的来龙去脉,才是最值得开心的事。知道了战争的目的,或许就会把握住战争的脉络。与此同时,烽火戏诸侯与雄霸天下也能和谐共存。剖析以皇权为中心的垄断史,寻找那些真正促进社会发展的脉络,书本中的历史就会立即变得苍白无力。而被极力渲染的那股无恶不作、流着鲜血的吃人力量,反而真正贯穿了漫漫时间史。群号:726714931
  • 第三只眼看日本

    第三只眼看日本

    一本书看透日本。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日本民族面面观。东瀛孤岛民族的自卑,军国主义日本的张狂,经济强国日本的压力,追根溯源,寻幽发微,走进日本人的内心世界,为读者展现一幅日本民族与社会的全景图。
  • 重生之徒弟黑化了

    重生之徒弟黑化了

    苏慕白是一个归隐的桃花仙,由于一个意外,收养了一个小徒弟,而徒弟原本走的是正常路线,突然有一天徒弟崩了,徒弟这是怎么了?
  • 武王灭商

    武王灭商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倾城神偷:废柴九小姐

    倾城神偷:废柴九小姐

    现代神偷穿越到离奇的玄幻世界,幸好穿在了一个大家族里,但是!这种没爹没娘叔嫂不爱爷爷嫌弃兄弟姐妹们轮着来欺负的生活...还让不让人过了!不能修炼灵力?废柴一个?擦亮你的玻璃球眼珠子仔细看看!这万年难得一见的天赋也算废柴?废柴?这个词从来不属于她!但是!这个整天站在珠穆朗玛峰上的萌系银发小正太,真的是传说中的神兽白虎?说好的霸气侧漏,说好的高贵无比呢?摔!逗她呢!
  • 清苑斋诗集

    清苑斋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逆天重生:邪王的倾世狂妃

    逆天重生:邪王的倾世狂妃

    21世纪,最为杰出妖孽的杀手组织首领云倾梦,在站到世界顶峰之时无聊之余,独闯亚马逊,得到了随梦镯,结果魂穿异世。且看她云倾梦怎样在异世闯出一番天地。可是,她怎么会惹到了那个人。可恶,不要粘着我了,我跟你不熟。
  • 木叶之漩涡血鸣

    木叶之漩涡血鸣

    抛弃所有东西!!只愿找回您!九喇嘛!!!!
  • 夜已凉心已覆

    夜已凉心已覆

    这是一本关于女主重生报仇的一本小说,故事来源于我的一些脑洞和梦,因为是新手所以写的不好请见谅
  • 如若来世,未见你

    如若来世,未见你

    人生总有美好的邂逅,每次邂逅下,纠缠不休,注定前世今生不愿不休。在诸多坎坷过后,看淡俗世繁华,回首当初,如果未见你……
  • 媚眼天成

    媚眼天成

    一场车祸,一只手镯,成就了她一身异能,媚眼天成!一件往事,一段噩梦,让她相信只有自己变强才不会任人凌辱!她究竟是谁?出身农家,却身怀绝技,断生死,识顽石。从一个任人欺负的普通学生,摇身一变成为所有人眼中的宠儿,苏翊表示压力很大。柔荑轻抚,媚眼微眯,拜倒在她裙角下的又何止是男人,更有美玉翡翠!苏翊傲然:我能看穿你的心肝脾肺肾!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机战之歼星者

    机战之歼星者

    近千年前,人类登临星空,定及名为拓星。拓星历134年至726年里,人类发动过四次世界大战,实施过数十次核弹打击,导致母星濒临毁灭。也在此时,母星意识苏醒,唤醒沉眠在极地之下的智慧虫族,同时,母星上的动植物异变进化,人类陷入危局,为种族文明能得以传承延续,和虫族、异兽、异植血战!拓星历828年,人族觉醒了异能;拓星历830年,人族制造了机甲;凭借着异能和机甲,式微的人族横扫局势,再次成为星球霸主。但,危机尚未消除,母星意识在暗中扶持虫族、异兽、异植,加速它们的变异,加快它们的进化。也许是命运的制衡,母星沉积了两百多万年的人族恶孽罪业,成就了一人超脱成神。他高居天外,谋划着吞化母星意识,超升于神之上,撕裂时空维度,重修再造!在斩断为人之时的羁绊执念后,他开始实施布局……
  • 上古问天路

    上古问天路

    “道者,万法诸象始尽头,一曰无名,无名天地之始。在曰有名,有名万物之母。名者,命也。人皆有命,数则不尽相同,命格闪耀者称王封侯,命格黯然者诸事不顺,生来坎坷。世人命皆可观其一二,唯汝命远观似云若雾,一眼望去如无底深渊。好像藏龙潜海,转瞬云散风清如梦似幻。此命,前路不可测,不得知,不敢言……”。
  • 星帝战神

    星帝战神

    【2016年最新火爆爽文!免费新书!】天帝附体,万界臣服。你是学院天才?老子打得你满地求饶!!你是神皇儿子?老子揍得你爹妈不认!你是万古神兽?过来,给小爷当坐骑!再不服?杀你没商量!全家强者找上门?杀!被命运操控?我连命运都杀!顺者昌!逆者亡!杀出一条唯我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