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862100000004

第4章 古代科举考试教育知识(1)

漫话考卷弥封

为了防止考试阅卷录取中的弊端,多采用弥封考卷的办法。这种方法古已有之。

我国唐代开科取士,最初试卷上有举人的姓名、籍贯,能靠特权录取。

武则天曾下令用纸糊上举人姓名,但没有形成制度。

考卷弥封制度始于宋。根据《宋史》卷155《选举》谈到,宋太宗淳化年间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糊住姓名、乡贯,决定录取卷后,才拆弥封。“革考官窝私之弊”。从公元999年到1033年礼部和乡试都采用弥封,在交卷后弥封卷首。不过从字体上,或许还能辨认。因此宋真宗大中样符八年(1015年)设誊录院。由书吏抄试卷副本,评阅副本。根据(宋会要)记载,当时为防止亲戚关系舞弊。宋真宗曾下诏“别头试”。就是让与考试官有亲戚关系的考生“移试别头”换一个考区避嫌疑。当时还有让负责的考官,暂不回家“锁宿贡院”等措施“杜绝请托”。

古代的童科中国古代不乏神童。他们小小的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对于这些神童,封建政府也非常重视,一旦发现,往往着意加以培养,并以此作为皇朝幸事。

早在汉代,一些在太学里读书的少年,年纪俱在12岁以下,往往被称为“圣童”、“奇童”。

唐代实行科举取士,中间就有童科。只要是年纪在10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诵文十通者,就可以给予出身,他们不必穿麻衣,因为他们是有身份的人了。但是,由于年少不经事,所以,虽然做官,但却不让他们去治民。

宋以前,童子科里没有女孩应试,宋淳熙元年夏天,有个叫林幼玉的小女孩,在中书省应试,主考官挑试诗书43件,全部通过。皇帝特地封她为孺人。

童子科所取的名额,在唐每次大概不超过10人,宋朝只取3人。南宋度宗时,礼部侍郎李伯言认为人才贵在培养,不在速成。所以他建议撤消童子科。宋度宗三年,童子科被废。

金熙宗天眷二年复设童子科。金章宗五年定经重升迁条例。

元代,到成宗三年才设童子科,凡是中试的往往送到最高学府——国子学里加以培养。

明代的科举中没有童科,但一些神童,仍被荐到朝廷。他们或者留下读书,或者送回就学。

六艺

“六艺”的解释有两种,第一种乃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即儒学家说的一部分。《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保氏掌谏善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这里所说的六艺,即礼、乐、射、御(驭)、书、数。

礼,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如敬礼、礼貌。再者即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丧礼。礼一般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乐,为音乐,诸如声乐、器乐、奏乐。扩而展之还包括舞,合为乐舞,是宫廷与民间结合而成的综合表演艺术。

射的本义较简单,即放箭,亦包括用枪炮射击。

御,指驾车技术。《论语·子罕》:“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书,指书写,含书法绘画一数,指计算、算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第二种曰《六经》,据《史记·滑稽列传》载,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刘歆《七略》着录六经经籍,称为《六艺略》(见《汉书·艺文志》)。

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也叫制义、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等。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特点是:题目采自《四书》、《五经》,论述内容以程朱学派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规格。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各部分组成,作用互不相同。

八股文对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文中要求点句、勾股(标明段落)、涂改的字于文末以大字注明,试题低两格,试文顶格,不符合规定的试卷取消资格。

五花八门的八股文题

科举考试八股文的题目都出自四书。四书一共才5万余字,其中《大学》1600余字,《中庸》3500余字,《论语》约1.5万余字,《孟子》约3.5万余字。从现在的眼光看,不过是薄薄的一册。自明至清,科举考试500余年,哪有那么多题目好出?八股文章刻印流传的数以万计,四书中的每句话几乎都能找到多篇现成范文。考官为了避免士子抄袭模仿,便千方百计在题目的花样翻新上打主意,于是题目越出越奇。

清人高塘在《论文集钞·题体类说》中将八股文题分为48类,诸如:单句题、虚冒题、截上题、截下题、过脉题、口气题、比兴题、攻辨题、枯窘题、俚俗题等。双扇题如“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三扇题如“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双扇题、三扇题不要求作满八股,可根据题中每扇的意思各作两股。截搭题比较特别,是指截取四书中某些语句中的个别词语,搭配而成文题。此类题目不仅题意难明,作法也不易掌握。

康有为曾批判八股取士“剪断经文,割截圣语……譬如《中庸》‘及其广大,草木生之’,则上去‘及其广’三字,下去‘木生之’三字,但以‘大草’二字为题,如此之例,不可殚书,无理无情,以难学者”。

左学·右学·辟雍·泮宫

这些均为我国古代学校名。据甲骨文和古书上记载,殷商时代已出现了正式学校。上述的一些便是殷、周时期,设立在都城内的各级学校。左学即小学。殷周时期,小学设在国都内王宫南面的左首。右学即大学。殷人崇尚右,崇尚西,把大学设在都城的西郊以示尊崇,因而称大学为右学。辟雍,是西周时期的大学,又称“射庐”、“大池”,也设在都城的西郊,因而又称西雍。泮宫,是各诸侯国内设立的大学,《王制》:“诸侯日泮宫。”《诗经·泮水》便是赞美诸侯国大学的诗篇。设在王城和诸侯国城内的学校,不论小学或大学统称为国学。国学是对乡学而言的。

庠·序·校·塾

均为我国古代学校名。《周礼》:“乡有庠,州有序,党(五百家的地区)有校,闾(二十五家的地区)有塾。”最初,它们的职能和教育作用曾有某种不同,“庠”和“序”有分工,一是养老,一是习射,到后来这种分工便消失了,只是名称的差别而已。

这些都是贵族学校,教养贵胄子弟的场所,是为奴隶主阶级培养人才的,殷商时期的学校,以祭祀、军事、乐舞和文字的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

周代设有专职的教育官师氏,分大师小师等级别。教师的职责是教授音乐、礼仪、射箭、驾车等。还设有专门的乐师,周天子很重视乐教。

太学·郡国之学·国子监

均为我国古代学校名。太学,郡国之学,是汉代两种宫学。太学是中央的主要官学;郡国之学则是地方的官学。

武帝元朝五年(前124)于京师创办了太学。学生称博士弟子员,初期的有50名,都是年满18岁以上的剥削阶级子弟。教师称博士官,博士官中的领袖叫做仆射,东汉称祭酒,博士官是用征拜或荐举的办法,选择西汉学术上的名流充当。

教学内容以五经(《诗》、《礼》、《易》、《春秋》)为主,《论语》和《孝经》可能列为公共必修科目。

郡国之学即地方学校。汉代,设县以下的教育机构称“校”、“庠”、“序”(沿袭殷、周时代的旧称)。“校”即蒙书,相当于今天的小学,以《仓颉》、《凡将》、《急就》、《元尚》等书为教学内容,目的在识字、习字。郡国之学,可能相当于今天的中学,教学上以《论语》、《孝经》、《尔雅》为主要内容。

国子监创立于隋朝,是设在京师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最高学府。它的名称,是由汉的太学,西晋的国子学,北齐的国子寺等逐渐演化而来的。国子监的发展和定型是在唐朝。学生称国子生,全是尚书省选送的。监下统领六所学院,分别培养九品以上官员的后代。太宗时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都曾相继派遣子弟来国子监留学。

我国的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对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学术文化中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良好的学术传统。

书院学士皆为有志于学的成年士子。书院主持人称山长或堂长,由书院办院人聘请或自任,此人须是名重一时的学者。书院采取问难论辩式,师生各抒己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学术研究和教育相结合,是书院教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十一年,诏置丽正书院,聚文学之士修书院侍讲,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书院。唐代书院分为官办与私人办的两种,官办的书院以收藏、编纂、校勘经籍为主;私人设置的书院以个人读书治学为主。到宋代书院逐步形成一种制度。北宋初年出现了白鹿洞、岳麓、应天府、石鼓、嵩山、茅山六大着名书院。它们在我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元代,由于政府的奖励和支持,不仅文人荟萃的江南普遍复兴和兴建了书院,北方也相继设立了书院。到明代,书院已发展到1200多所。其中无锡的东林书院最为着名。高攀龙、顾宪成曾主持该书院。东林书院的特点是重视气节,培养学子不畏权奸、刚直不阿的精神。1962年董必武同志视察东林书院旧址时,曾题诗云:“东林讲学继龟山,高顾声明旧史传,景仰昔贤风节着,瞻楹履国学弥坚。”

清代书院曾达2000余所。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采纳了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下诏将书院改名为学堂,我国书院制度到此而告结束。

中国古代着名书院

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有一所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白鹿洞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国第一所学院。唐朝末年,战争迭起,许多学校荒废了,不少学者便来到白鹿洞教书讲学,到了南唐升元中(937-942),这里正式建立为“访山国学”。时至宋初,白鹿洞扩为书院,成了当时国家最高学府。哲学家与教育家朱熹、陆象山(九渊)、王阳明等相继来此讲学。朱熹镇守南康(星子县),在视察白鹿洞遗址后,多次上书宋孝宗,几经努力,宋孝宗于1179年批准成“白鹿洞书院”,修建大小毁宇书堂、楼榭亭台,外加莲池小池、牌额石坊。涉关贯溪,过枕流桥,抬头可见院东北的“礼圣殿”。它是书院主建筑之一,是当年学生拜谒儒家鼻祖、教育家、哲学家孔夫子的地方。门上的两额匾为:“学达性天”、“万世师表”。殿堂正中有唐吴道子所绘的孔夫子像、两旁有72弟子贤人像。

朱熹制定白鹿洞学规,对后人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博学、审问、愤思、明辨、笃行等,教育人要多读书、多请教、多研究、多思考、多实践。

石鼓书院宋代着名书院之一。原址在今湖南衡阳县北石鼓山,旧为寻真观。唐刺史齐映就遗址建后江亭,元和年间李宽建屋山顶,在此读书。宋至道年间李士真再次就址重建,景祜二年仁宗赐名石鼓书院。《文献通考·学校》将其列为“宋兴元初天下四大书院”之一,但《玉海》列“宋朝四书院”有嵩阳而无石鼓。

嵩阳书院宋代着名书院之一。原址在河南登封县嵩山东峰,原为嵩阳寺,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始建,五代后周改名太乙书院。宋太宗至道年间改称太室书院,藏九经于其中。仁宗景二年,奉旨重修并更名嵩阳书院,《玉海》列为“宋朝四书院”之一。南宋时废,清康熙年间,再次重修扩建,院落宽敞清静,馆舍高大幽雅,为历代学士所崇仰。

应天府书院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原址在今河南商丘县城。最初为戚同文讲学之地,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曹诚就其地建学舍150间,藏书1500余卷,广招生徒。后来晏殊为应天府知府时,曾聘范仲淹在此执教讲学,自此宋代办学之风兴起。院址属应天府,故名,又因商丘旧名睢阳,亦名睢阳书院。

鹅湖书院宋代着名书院之一。鹅湖,山名,本名荷湖山,因晋末有龚氏畜鹅于此,故而改名鹅湖山。地处江西铅山县北。宋代此地有一鹅湖寺向为名人学士巡游讲学之所。南宋淳熙二年由着名学士吕祖谦邀集当代着名学者陆九渊和朱熹进行了一次学术研讨,原想调和二者的学术之争,不意二人会间各执一理,相争不下,并赋诗相互责难,形成一场真正的哲学辩论会,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鹅湖之会。自此鹅湖寺的名声大振,四方学士纷纷往投,朱、吕、陆等大学问家均曾在此讲学,后建为书院,即鹅湖书院。宋淳熙年间皇帝赐额文宗书院。

白鹭洲书院南宋着名书院之一。白鹭洲在江西吉安市赣江之中,南宋吉州知州江万里在此建书院谓白鹭洲书院,南宋名相文天祥曾就读于此。

洙泗书院古代着名讲学之所。洙、泗为山东二水名。古时二水在今山东泗水县北会合西下,至鲁国首都曲阜之北,重又分开,洙水在北,泗水在南,相传孔子当初就是在洙泗之间设学执教的。因此,自古以来此地均有学馆。宋代以来,书院名声甚盛,此地学馆也因而名之洙泗书院。

东林书院古代着名书院之一。原址在今江苏无锡市。北宋杨时讲学于锡邑东林,后以此地为书院。元代至正年间曾废为僧舍。明万历二十二年吏部文选司郎中无锡人顾宪成革职还乡,重修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此以讲学为名,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抨击阉党,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多相应和,名声远振,事发后,被称为“东林党”。朝廷为此大兴党狱,诏毁全国书院,东林书院首当其冲。明崇祯年间复予重建。旧址中的内祠堂等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现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漳南书院清代着名书院之一。原址在今河北肥乡县。清康熙十九年于成龙为直隶巡抚,在此建义学,稍后由郝文灿扩建,改称漳南书院。康熙三十五年着名学者颜元主持矫院,反对程朱理学,宣讲“实学”,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等斋,改变书院修心养性和专习八股的风气。后因漳水淹没院舍,未及半年颜元离去,修复后,虽屡请颜元,然也坚辞未就。然该书院自此名噪华北,极受冀人景仰。

岳麓书院书院坐落在历史名城长沙市湖南大学校园,掩映于深山大壑、茂林修竹之中的岳麓书院,据史书记载,于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创建,系创始时间尚可推到唐末五代时期。据南宋学者、曾是岳麓书院山长的欧阳守道的记载,岳麓实际是在唐末僧人智璇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成的。

从南宋到清代,代代有名人:陶澍、贺长龄、郭嵩焘、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陈天华、熊锡龄、程潜等,更是岳麓高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岳麓进入学堂时期,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邓中夏、谢觉裁、甘泗淇、周小舟等,毛泽东亦三次寓居岳麓,问学于杨昌济。似此一个学府培养出如此众多的人才,不要说是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难于寻见。

历史证明,岳麓书院,包括改制之后的学堂在中国教育史上,是有它的突出地位的。

同类推荐
  • 武林丛谈

    武林丛谈

    本书介绍了武林行当、武林习俗、江湖特征、江湖规矩、江湖习气追溯了武林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武术流派发展成武术门派、武术门派和江湖帮派割舍不断的联系,以及武术从民间走向殿堂的历程反映了民间对武术的见解和理解记述了以良莠混杂的江湖文化为特点的武术文化现象,还原给读者一个真实的武林。
  •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著名晋商家族祁县渠家在晋商后期具有重要的代表地位,其经营的票号、茶庄、布庄遍布海内,盛极一时。
  • 中华姓氏大探源

    中华姓氏大探源

    本书集丰富有力资料性、充满趣味的娱乐性、论证严密的学术性和文采斐然的文学性于一炉,给读者朋友们烹制出了一份美味无比的姓氏大餐,能让你在入口之后,犹入时空隧道,遨游于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身监其境地感受姓氏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行一次趣味非常的寻根之旅。
  •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2册)(选题报告1)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2册)(选题报告1)

    美文是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不仅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能够在精神上获得启迪和昭示。作家以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美文经典,在人类灿烂的文明史上描绘了一幅幅耀眼夺目的篇章,是人类永恒的印迹。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体育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体育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热门推荐
  • 你的多情,我的追寻

    你的多情,我的追寻

    千年之前,她来到了那个世界,打乱了所有的安排,却在最后因为误会惨死。千年之后,他追寻而来,因着眼角的泪痣找到了那个牵绊自己千年的人。可是,时空的穿越,带来了他们共同的磨难,各种圈套,各种误会,却是各种信任,各种合作……到底这一世,他们可否共待余生?
  • 伏羲琴谱

    伏羲琴谱

    西明543年,西冀一朝覆国,皇太子南宫鸿被掳入中原。他这一生本不应再爱上谁,却偏偏爱上了大徵宫太子爷心尖尖上的人。一位隐世佳人,两位盖世储君,七年爱恨光阴,从不周山到鲛人国,从女子国到君子国,所有爱恨深情,终在不周山巅那一回眸中,化为一缕琴音一场幻梦。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诸天之钧天云歌

    诸天之钧天云歌

    楚云歌睁开眼,就来到了波澜壮阔的洪荒世界。抱上了通天道人这个金大腿。也有神秘的离岸之轮,带他穿幽冥,临诸天。化聊斋之难,解西游之密,避封神之劫,叩钧天之道……穿越无量世界,遍阅万般风情……这,让他前途可期,长生有望。唯一有些不痛快的,就是转世,成了女子之身。变身无限流,大家慎入哦~书友群:972144669
  • 灵龙帝渡

    灵龙帝渡

    她只是一个有时候会犯点二的杀手,善良,从来不杀老弱病残,只杀大恶之人。她,只是一个孤儿,为了赚钱,才加入杀手团队。她,可以对自己很狠,为了赚钱才加入杀手团。却因为一直照顾她的夏姐过生日,吃蛋糕吃到一样硬硬的东西而被噎死,到了异世。她刚开始不适应不懂如何处理人脉关系,还很弱,但慢慢的,她会变强大,会懂得如何处理人脉关系。直到回来她去寻她的母亲,碰到很多问题才发现她的身上越来越多迷题。她问“便宜娘亲,我到底是什么啊?”她的便宜娘亲却说:“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要不你去找找看你是什么?”“……”后来寻到了,她再去问她的便宜娘亲“我是这个东西吧!”“是啊,你怎么那么快就找到了真没意思,还想和你爹……
  • 万古一圣

    万古一圣

    十万年前,审判者降临,挥“裁决之镰!“降下“天罚!”“武圣星球,不得有圣!”十万年后的今天。在这个以觉醒的“武魂”数量,质量为天才标准时代。少年萧奈,因“武魂太多”而导致武魂觉醒推迟万年,被家族当作弃子抛弃,受尽侮辱!“武圣有圣,万古一圣!”“萧奈为圣,谁敢不从!”
  • 那些日子,那些美女

    那些日子,那些美女

    讲述草根2b青年!在都市生活中的典型亮点!约女,打炮,一夜情~~奋斗,惊险,困难重重。步步为营,为你讲述不一样的都市性爱与爱情。由仰慕到被仰慕的大神修成日志。
  • 这个世界有妖魔

    这个世界有妖魔

    周强穿越了,他发现自己来到一个类似古代的世界,父亲是一个捕头。就在他以为自己可以子承父业,混吃等死的时候,却忽然发现捕头正在慢慢变成一个高危险职业。因为这个世界有妖魔。在这个群魔乱舞,人命如草芥的世界,他只能拿起身边的武器,让自己活下去。
  • 你有小酒窝

    你有小酒窝

    你是春日里吹来花信的风,是夏夜里倒悬的星河,是秋风中渐行渐远的雁,是冬雪初霁时的暖阳闪烁着金边。星辰交替,四季更迭,而我的欢喜不变。
  • 终极武魔

    终极武魔

    修炼一途,乃夺天地之造化,逆转生死,异行异类,武极巅峰
  • 胖女郎的恋爱日记

    胖女郎的恋爱日记

    绅士温暖的上司总经理!纨绔任性的小狼狗!你会选择谁?当然,这只是想想而已!对于已经二十九岁的胖女郎李智恩而言,这看起来更像是不着边际的幻想。恋爱之路波折不断,自卑的胖女郎如何才能勇于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