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930500000005

第5章 西域的发现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登基,他决定向匈奴发动进攻,试探匈奴的实力。因此,他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来击败蒙古草原和中亚未知地区的匈奴势力。这些举措促进了中国文明与古代河中地区、阿富汗、印度和伊朗等城市化王国之间的第一次直接接触。这是中亚丝绸之路的起源,它为国际商业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进而巩固和加强了包括罗马在内的偏远国家的实力。

汉朝的进攻

汉朝进攻匈奴的第一阶段作战方针是在亚洲草原上寻求盟友,他们可能会同意与中国步兵团一起作战,或为汉军提供宝马。当时,汉人不知道月氏向西逃跑后定居在了哪里,因此,汉武帝派张骞带队找到通往中亚的路线,并与他们的老盟友联系。张骞率领的使团约100人,有士兵、斥候和参谋,其中包括宣誓效忠汉朝的匈奴人和囚犯。

公元前139年,张骞离开了汉朝的西部边境,穿过草原,进入了危险的未知地区。这支使团向西北方向行进,他们穿过了河西走廊,到达了天山山脉那刀锋一样的山脊。天山山脉北面是开放的草原,外来者很容易被匈奴和他们的盟军俘虏。天山山脉的南面是中亚的内陆中心,这是一片广袤的干旱地带,而张骞率领的这支使团传来的最后消息便是:他们当时正向西边沙丘绵延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前进。后来,张骞使团便杳无音讯,汉朝猜想张骞和他的随从们可能死于恶劣的环境当中,或已被草原势力俘虏或杀死。

因此,武帝意识到:中原不能指望外援来一起对抗匈奴,并开始为汉人与匈奴之间的全面战争做好准备。因此,汉军征募了大批农民入伍,并对这些新兵进行培训和给予装备,为规划中的战争做好准备。但是,由于攻打匈奴不仅需要长途跋涉深入草原,还要找到流动的匈奴骑兵部落的具体位置,因此,这场战争前景不容乐观。此外,汉军还需考虑补给线过长、易损以及汉军遇到阻碍或战败时,可能无法获得营救或增援等问题。综上所述,汉武帝决定将匈奴引到中原决战。

众所周知,中原与匈奴的边境贸易对匈奴而言非常重要,他们经常来到中原边陲,用贵重的动物皮毛来换取中原的丝绸和其他制成品。他们需要汉族的金属制品,如钢和铁,而中原也总有一些走私犯冒着被处死的危险,向匈奴人提供这些违禁品。这便为汉朝提供了一条途径,来引诱匈奴到预设的陷阱中,在匈奴人反击之前,摧毁他们的力量。

公元前133年,一位名叫聂壹的走私犯提出要叛出中原边境城市马邑,归降匈奴。聂壹和他的一帮同伴承诺会打开马邑的城门,让匈奴乘虚进击,然后匈奴便可尽得该城财物,俘获从事各种城市贸易(包括钢铁生产)的工匠。匈奴单于信以为真,亲自率领10万骑兵进攻马邑。其实,这只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陷阱,聂壹实际上是汉朝的内应。在匈奴向马邑发动袭击之前,汉军已经在马邑城(山西朔州)附近埋伏了30余万大军。通往马邑的道路已事先得到清理,如此一来,匈奴便可畅通无阻地进入马邑附近的包围圈。汉军计划:一旦收到指定信号,便将匈奴军队包围起来,阻断他们退回草原的后路。他们希望杀死和俘虏匈奴的大部分士兵。但是,为了执行这个计划,汉军还把包围圈附近的百姓都疏散了,因此,当匈奴向马邑进军时,他们发现周围田野中并没有人和牲畜。感觉到有什么不对,匈奴单于在汉军发动攻击前,立即停止袭击马邑,并撤军。

之后,汉军试图通过屠杀匈奴人赖以生存的牲畜来打败匈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两支大军直捣龙城。之后,汉朝花了10年的时间,将匈奴驱逐出漠北、漠南地区。战争期间,汉朝在蒙古安置了数千名士兵,并在适宜农业生产的草原北部边境内,建立了一座名为朔方郡的新关塞。朔方郡位于一个军事缓冲区的中心,该城市成了中原军队进攻蒙古草原的补给站。[153]

公元前123年,汉军向草原发起了几次重大战役,斩杀匈奴1.9万余人。但汉军在这几次战争中的损失也非常严重,总共有10万余兵马在战争中身亡或致残。为了维持士气,汉帝从国库拨出大量黄金,奖励在战场上获得胜利的军队。

汉朝的军事战术

汉朝统治期间,有几起事件可以揭示汉朝战术、装备和领导力的高效。公元前120年,汉朝将军李广率4000名骑兵组成的援军,抵抗匈奴大军。当时,李广率领的军队是前去援助深入草原战斗的汉朝主力军。但是,李广进兵数百里后,突然被匈奴4万名骑兵包围。起初,匈奴军队隐藏实力,只派出一支先遣部队与汉军交战。匈奴军还假装撤退,以引诱部分汉军到距主战场较远的埋伏圈中。

但李广将军熟悉这种常见的策略,因此,他象征性地派一支小队攻打佯装撤退的匈奴士兵。据司马迁记载,当匈奴兵出现时,“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李广对他的部下说“匈奴人都是懦夫”,并以“敌人并没有做好战斗的准备”来鼓舞士兵。

匈奴的大部队还在预定的埋伏圈设伏,在发现他们的佯装撤退计划失败后,他们重新布阵,向汉军发动正面攻击。李广怀疑匈奴即将发动大规模的攻击,因此,他利用这次攻击来拖延时间,将他的部下转移到更佳的防御阵地。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李广令手下骑兵下马,并且让士兵都列成圆形阵列,面向敌人,加强防守。这些士兵手持弓箭和弩,蓄势待发。司马迁描述道:“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在匈奴的包围下,李广将军突然命令士兵们停止射击。他推测:汉军突然停火,可能会让匈奴军官出来查看,这样,制服与士兵不同的军官便会暴露出来。接着,正如司马迁所记载的那样:“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随着前线指挥官的突然死亡或受伤,敌方骑兵开始从战场上撤退。

这时,天色已晚,汉朝士兵看到如此多的匈奴士兵包围着自己,都面无人色。司马迁描述道:“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第二天,匈奴军又围攻上来,久战,汉朝主力前来援救,匈奴军才解围撤退。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但这是一场消耗战,他们也给匈奴军造成了大量伤亡。因此,这场战役被定义为军事胜利。[154]

次年,即公元前119年,汉军向匈奴发起了另一次大规模进攻。汉令两名将军,各率骑兵5万人,步兵10万人,穿越戈壁沙漠,进攻匈奴。匈奴退居漠北,撤退过程中,匈奴人在汉军途经的水源中丢弃死去的动物,污染水源。喝了受污染的水,很多士兵因此染病,而当时补给线已经拉得非常长,不足以满足士兵们日复一日的需求,因此汉军被迫撤退。在草原北部,汉朝将军似乎已经到达了作战极限,而此种规模的冲突正在耗尽大汉的作战能力。在此次战争中,汉朝损失了五分之四的骑兵,不过,这场战争仍被认为是一场胜利,因为匈奴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人口约9万人。[155]

在接下来的20年里,汉朝持续发动讨伐蒙古草原的远征,以挑战匈奴和损耗他们的战斗力。其中,一支由5000名精兵组成的步兵队伍创造了最佳战绩,他们的带队将军便是经验丰富的李陵。公元前101年,李陵率军进入蒙古草原,试图挑起与匈奴之间的战争。他所带领的军队规模与罗马一个军团相当,军队里的每个士兵都身经百战,并且装备精良。他们穿的薄片铠甲形似夹克衫,制作原料是野牛皮或钢片,用的武器是戟盾和射程较远的弓弩。他们还通过一道防线,用加固的供给战车运输五十万支带有钢质箭镞的箭矢和弩箭。李陵军行军至匈奴境内几百英里处,等待时机开战。

在选定的战场上,汉军的供给战车在外围建立了一层防御圈,汉军则以这个防御圈为中心排兵布阵。前排的士兵持戟盾,以正面阻挡匈奴骑兵的冲锋,后排的士兵则密集排列,随时准备向任何靠近的敌人发射弩箭。由于战争多噪声,且混乱,所以军队用鼓和锣来传达攻击的命令和发射箭矢的频率。士兵们还会用小小的手推独轮车来运送新的箭矢,以及将前线受伤的士兵运送回来。只有当敌方骑兵冲破己方防御,令己方阵型大乱时,士兵们才会向前方发出信号。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步兵将冲上前来,用他们长长的钢剑与匈奴骑兵进行肉搏战。每名汉朝士兵都手持一小块隆起的盾牌,当匈奴骑兵向下劈砍时,他们就可以将盾牌高举过头顶,以进行防御。

汉军取得了首战的胜利,但是,匈奴单于亲自带兵参与了此次战争,因此,他能否在匈奴保持声望,取决于他这次能否歼灭这支中原军队。经过8天的战斗,李陵带领他的士兵撤退到了距离汉边境250英里的安全地带。在这段时间里,当他的军队被敌人无情地追捕和骚扰时,他让士兵用手推车推着伤员,始终保持着有序的撤退。与此同时,匈奴单于召集8万名骑兵,以确保歼灭这支汉朝军队。他们在山谷中包围并伏击了李陵,但李陵手下的弩兵爬到周围山坡上向下射箭,以驱赶匈奴射手,如此一来,李陵军便可向中原边境要塞继续撤退。

当李陵军到达靠近汉边境的山口时,他们军中的箭矢完全耗尽。于是,李陵等到月色降临,尽斩旌旗,并将其埋在地下,以免这些旌旗被敌人夺走。

然后,他带着剩余的骑兵,骑马出了军营,并制造声响,让敌人陷入混乱,从而令幸存的士兵们有机会逃到周围的山坡上。只有大概400名士兵安全返回中原境内,而李陵本人则被匈奴单于俘虏。在这次战争中,李陵军杀死了近万名匈奴战士,但是,汉武帝认为这场战争失败了。当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迁试图为李陵将军辩护,他认为在这场根本没有胜算的战争中,李陵已经非常英勇了。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行为激怒了汉武帝,他下令对挑衅皇家权威的司马迁施以“腐刑”。司马迁被罢职,并被施以腐刑。不过,他并没有如人们预料的那样:为了尊严而自杀。因为,司马迁曾向他的父亲承诺:他将完成汉朝历史的记录,他的职责就是要完成这项任务。他的著作《史记》后来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不久后,汉武帝后悔自己之前在愤怒之下撤了李陵的职,因此,他派了一支远征军去匈奴的羁押地,寻找并解救李陵。前往解救的人无功而返,但他从捉到的匈奴俘虏那里得知:一名汉朝高官正在帮匈奴练兵,并制定针对汉朝的战略。汉武帝误以为那个帮匈奴练兵的人是李陵,为了报复,他将李陵全家都处死了。当李陵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接受了匈奴为他提供的军职,并和单于的女儿结了婚。那时候,他已无一丝返回故乡的念头了。

中原人发现西域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使者张骞带领一支远征队前往中亚,以寻找汉朝之前的盟友月氏。传闻,张骞已逝于远地,但是,公元前124年,距张骞动身出发十几年后,张骞回到了中原,身边只有一位当时远征队的幸存者。张骞带回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在遥远的西方,有许多先进的城市文明,而这些国家将有助于改变中国与匈奴之间战争的局面。

张骞向汉朝皇帝详细介绍了他之前出使的、遥远的西方那些未知领域的具体情况。离开中原后不久,张骞就被匈奴俘虏了。他在匈奴被拘禁了10年,在这10年里,他与一个匈奴女孩结了婚,生了孩子,并按照草原的传统来养育这个孩子。不过,张骞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逃跑,当机会到来时,他与使团中幸存下来的部下一起逃跑了。张骞和他的部下沿着一个巨大的山脉,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天山或“仙山”的南麓逃跑,以避开匈奴。

天山山脉自河西走廊附近的草原起,向西绵延1700英里,至阿富汗东部边缘的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的一些较低的山坡有森林覆盖,较高的山峰则覆盖着永冻土。正因如此,该山脉在中亚北部草原和南部草原之间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线性屏障,也就是内有沙漠的干旱荒地——塔里木盆地。当张骞沿着天山南麓的一条小道逃亡时,他发现了许多大型的绿洲城市,这些城市都已经拥有了成熟、先进的都市文化。张骞使团先是经过天山山脉边缘附近的一个肥沃的盆地,即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接着向西经过奥克苏斯河,然后便是月氏国的新定居地。费尔干纳盆地长180英里,距塔里木盆地和奥克苏斯河上游差不多1000英里。

月氏国仍旧重视过去与中原的关系,因此,对于张骞的到来,月氏国首领表示非常欢迎。他们告诉张骞他们如何逃离匈奴,以及经过数十年的战斗和长途跋涉跨越草原后,他们已经在奥克苏斯河上游附近占据新的领地。月氏国无意再回去与匈奴斗争,因此,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后,张骞南下进入了大夏,以了解更多关于遥远西方民族的情况,并为汉朝计划中的讨伐匈奴的战争寻找新的盟友。

由于与邻国频繁交战,统治大夏的希腊王国已遭到严重削弱。约公元前150年,这个希腊王国在与安息国的交战中一败涂地。来自邻近草原地区的塞种军团利用此次机会,蚕食该地区的大部分土地,并永久终止了该希腊王国对大夏的统治。因此,当张骞于公元前127年到达阿富汗时,他目睹了希腊王国瓦解后的余波。虽然这个地区的城镇人口还是公认的希腊人,但是这里没有强大的统治势力来统一各个城市,以及协调任何领土防御。大夏,曾由古希腊王国统治的各个城市依旧繁荣,并通过商业纽带,有着良好的往来,但是他们无法再调动有效的军事力量。张骞发现“大夏(巴克特里亚)没有强大的君主,只有城邑里的小官”。但是,他们有公认的都城叫篮市城,这里“有市,贩贾诸物”。与装备有弩箭的中原军队相比,这些希腊文明的幸存者被评价为:“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古代大夏的领土面积约为现代法国的一半,张骞估计其人口超过100万人。

张骞在河中地区花了近一年的时间以收集关于安息国以及印度北部王国所经营的远洋贸易的信息。他还了解到:沿着内有沙漠的塔里木盆地南侧走,可以躲开匈奴的视线。当张骞决定回到中原时,他决定沿着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昆仑山脉的山麓走。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延伸至河西走廊,全长1900英里,主脉略呈弧形,形成辽阔的青藏高原的外围。当张骞沿着昆仑山山麓艰难跋涉时,他在沙漠边缘发现了更多的绿洲。这些绿洲距离周围的城市较远,不过,它们能够得到高山上融化的雪水的灌溉,农业较发达。

在这次围绕塔里木盆地的长途跋涉中,张骞幸存了下来,但是,在他即将进入汉朝边境时,他又被匈奴人抓住了。他在匈奴又被关了两年,直到有一天,匈奴单于逝世,匈奴人营地一片混乱。张骞再次抓住机会逃跑,并最终于公元前124年,在阔别汉朝15年后,回到了家乡。此次出使西域的使团中,只有一名忠诚的匈奴向导幸存了下来,在张骞的探险和囚徒生涯中,他始终陪在张骞身边。[156]

张骞的发现对于汉政府而言,简直前所未闻。西方诸国不仅为汉政府提供了政治联盟的机会,还提供了开发重要资源的机会,进而为推进中国文明提供了重要动力。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费尔干纳、巴克特里亚、帕提亚)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若这些计谋成功了,那么可以向西扩大万里(3100英里以上)国土。[157]

汉朝对西方诸国感兴趣的原因还在于:获取西方的农作物和牲畜,这些都将改变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张骞介绍了大宛居民如何培育葡萄以及如何酿造可储存几十年都不会坏的优质葡萄酒。中原人也不了解苜蓿,这是一种生长迅速的作物,它可为马匹提供极好的饲料,却不需要大面积的牧场来种植。汉朝立即派特使前往西域引进这些新作物的培育技术。数十年内,汉帝的离宫别馆旁都种满了葡萄、苜蓿。据闻,站在多层瞭望塔上看这些新作物,都看不到作物的边际。在这期间,中原引入的蔬菜包括:胡萝卜、芝麻、大蒜,以及不同品种的香菜、洋葱、黄瓜和豆类。中原首次种植的新植物包括:核桃、石榴、橘子和无花果。亚麻也被引入中原,随之引入的有:玫瑰、杜鹃花、菊花和藏红花等装饰性花卉。

汉使节报告说:费尔干纳盆地的草原有优良品种的战马,据说这种马拥有无与伦比的速度和耐力。汉武帝非常渴望得到这种马,因为在与匈奴的长期斗争中,汉朝的骑兵损失严重,汉武帝想要重组骑兵队伍。随着马饲料的改进和优良马种的引入,汉朝知道它们可以提高自身的统治地位,并建立草原势力无可匹敌的军队。但首先,他们必须保障中原与张骞在遥远的西域所发现的、资源丰富的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的路线的安全。

西域的战争

为了进入遥远的西部,汉朝必须开辟可靠的路线来进入中亚,这意味着:汉朝必须控制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一个相对平坦、干旱、宽阔的草原,长近600英里,沿途有一连串绿洲。河西走廊的南部紧临祁连山脉,这片山脉覆盖着皑皑白雪,并一直延伸到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和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河西走廊的北部地区与荒芜的鄂尔多斯沙漠相接,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其表面常常受到猛烈的风暴吹袭。鄂尔多斯沙漠一直延伸到蒙古,并与周围的戈壁沙漠融合。

河西走廊的表面覆盖着沙质土壤,支撑着贫瘠的草地、骆驼爱吃的鼠尾草和低矮的灌木丛。该地区冬季天气极端寒冷,但在春季有限的季节性降雨的帮助下,少量的绿色蔬菜也能在这片荒芜之地生长。在那时,匈奴人已经占领了河西走廊,但由于对西方文明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汉朝对这片土地有了自己的打算。

公元前123年—公元前119年,匈奴人在汉军的打击下,要么战败逃亡,要么投降,汉军取得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权。此后,汉朝开始派兵驻扎该地区,以防止周围草原的匈奴人的反击。此外,还有成千上万的中原人被送往该地区定居,这些人包括:自愿前来的贫民、应征而来的工匠、叛乱之人、罪犯和来自饥荒地区的难民。汉朝为他们准备了农业用地,并为了控制主要的绿洲地区而新建了防御城镇。这些城市之间铺设了道路,供商队沿着一系列城楼和堡垒出行,从而令中原军队能够保护新的定居者。长城向西延伸了数百英里,直至一个名为“敦煌”的前哨站。长城上还新建了570多个瞭望塔,用于监视交通情况,并警惕草原骑兵的入侵。

司马迁指出:在此期间,边境粮食供应是一个问题。他记载道:“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158]公元前121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从侧面证明了这一供给系统的规模,这一年河西边境的数万匈奴士兵向汉军投降,并同意归属汉朝。匈奴人将其首领押往汉朝都城之前,汉朝发车两万乘迎接他们,并向他们提供物资和奖赏。匈奴归降的成本耗费巨大,据司马迁记载:该年,汉朝外交礼物和士兵封赏的价值总额超过了100万钱。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第二年“是时财匮,战士颇不得禄矣”。[159]

10年之内,河西走廊是安全的,汉朝因此控制了一条连接中原和塔里木盆地外围地区的长600英里的通道。边境城市敦煌,寓意“闪耀的烽火”,建于此新定居地的西缘,其名字取自烽火,寓意为:点亮河西走廊沿路中原前哨基地的烽火。敦煌以西是玉门关,被称为“玉门”,因为它控制了通往塔里木地区的主路,而塔里木地区盛产玉石。在玉门关,汉军在其新设定的西部疆域界限内建立了一个军事哨所和一个关隘。

在敦煌之外,有一片炎热的沙漠地区,被称为“鸣沙山”,这里无法种植农作物。为了穿越这片区域,途经此处的人只能丢弃有轮子的车,然后带上负载其行李的骆驼、驴或马,徒步穿过流沙。敦煌到塔里木盆地有三条路线可选。其中,北道横跨“白龙堆沙漠”的浅色沙地和干涸的盐田,长400英里。白龙堆位于敦煌与哈密和吐鲁番绿洲前哨基地之间。吐鲁番是一个重要的农业中心,是靠近天山山脉通往北部草原的必经之路,因此,该地对于贸易以及塔里木盆地和中国边陲地区的防御具有战略意义。

中道从敦煌和玉门关出发,向西300英里至楼兰。此路线沿途是沼泽遍布的罗布泊北缘。罗布泊也称“盐泽”,是一片广阔的、无生命迹象的荒漠。罗布泊沙漠的中心由枯竭的古代河床形成,里面有许多矿物残渣,周围的河道因此受到污染。第三条路线,也就是南道,从敦煌出发,沿着罗布泊南部,经玉门,直至绿洲城且末,全长500英里。无论选择哪条路线,行人们都必须带上水和食物,并沿着有骆驼粪便和动物骨头标记的路线行走。白天,人们都避免出行,而是携带轻型帐篷,在临时营地避暑。

从敦煌出发,这三条路线向西都能通向塔里木盆地,这是一个巨大的盆地,其位于亚洲中心,环绕着世界上最高的几座山脉。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一个流动沙漠。按其地理位置来算,整个沙漠东西长600多英里,南北宽约250英里。根据这些测量结果,塔克拉玛干沙漠所覆盖的椭圆形区域的面积比当代法国的面积还大。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大部分地区由细小的红金色的岩石颗粒组成,这些岩石颗粒通过风堆积到沙丘上,令这些沙丘的高度甚至可超过40英尺。沙漠距离最近的海洋超过1000英里,且由于其太靠近内陆了,因此,这里几乎没有云层覆盖。这里白天的温度可飙升到100°F(38°C)以上,仅在夜晚时,其温度才会骤降至冰点以下(-20°F或-29°C)。

行人们都沿着冰源河形成的旧水道行走,以尽量保持在沙漠边缘,而这些冰源河都流自周围的高山。大部分行程在晚上完成,但有些危险无法避免。比如,旋涡状的沙尘暴可能会令这些古代游客窒息,而穿过沙漠的气流可能会制造出虚幻的声音或海市蜃楼,从而引诱游客远离沙漠路线中公认的相对安全之处。骤变的温度可能会使高耸的沙丘上的沙子崩落。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都被认为是恶意超自然力量的行为。如果使用传统商队的装备出行,那么当代探险家大概花上两个月的时间,便可以走完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北道(从楼兰走到喀什需要59天)。这条路线的距离大概是780英里,要走完这条路,平均每天至少要走13英里。[160]

在古代,没有生物可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心,但毛发丛生的双峰驼可以沿着沙漠的外缘行进。双峰驼已经进化为具有迁徙行为的群居动物,因此,它们很适应中亚极端变化的环境。从早期开始,中国在中亚的前景就取决于这些动物的特殊属性。作为驯养家畜,双峰驼是非常出色的驮畜,在地形复杂、自然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它们独特的能力在长途旅行中尤为可贵。

此品种的骆驼肩高6-7英尺,其背部有两个大驼峰,可储存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脂肪。双峰驼身上覆盖着浓密的绒毛,当暴露于零度以下的温度时,这些绒毛能够起到极好的保温效果。在炎热的夏季,它们迅速脱毛,以抵御古代迁徙路线上遇到的沙漠高温天气。进化后,它们的脚掌变得耐磨、扁平,每只脚都有两个宽宽的脚趾。这使得它们可以走遍各种地形,包括冰雪覆盖的山坡、带有尖锐石头的岩石平原和移动的沙漠沙丘。它们长长的睫毛可以保护眼睛,而可密封的鼻孔可以防止灰尘和沙子侵入,从而令它们可以承受沙漠栖息地经常发生的沙尘暴。双峰驼也具有发达的视觉和敏锐的嗅觉,可以从相当远的距离找到水和植物。它们的嘴唇坚韧,可以嚼碎多刺植物,而它们的消化系统可以消化对于其他牲畜来说太多尖刺、太干或太咸的植被。它们可以喝咸水,并且是少数几个经常吃雪,而且体温不会降至危险水平的动物之一。它们可以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跋涉5天,如果它们有植被可吃,那么即便没有水喝,它们也可以忍受数周的旅行。当脂肪逐渐消耗时,它们的驼峰会变得柔软松弛,但很快便会恢复。一只口渴的骆驼能在15分钟内喝下30加仑的水。

中亚商队行走在沙漠中时,通常是让骆驼驮着粮食、行李和水,出行之人则和骆驼一起行走。双峰驼可以驮运重达1000磅的货物,是阿拉伯骆驼能够承受的重量的两倍。相对双峰驼而言,阿拉伯骆驼更加纤细。作为驮畜,双峰驼可以毫不停歇地进行长途跋涉,它们通常一天可以行走约15英里。双峰驼对环境变化也非常敏感,当它们察觉到剧烈的、令人窒息的沙尘暴就要来临时,它们便会设法聚集在一起。这会提前警告行人们停止前行,以保护他们的财物,并拿出厚厚的毛毡布遮住自己的脸。[161]

中国探险队沿着一系列绿洲城市穿过了塔里木地区,这些绿洲城市是由周围山脉流下的季节性冰雪融水浇灌而成的。绿洲王国楼兰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部边缘,从这里出发,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有一条长600英里的环形路线,商队可以沿着北道或南道前进。其中,北道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和天山山脉的山麓延伸。天山山脉在中亚的部分长1100英里以上,其山峰高达2万英尺。南道则沿着塔克拉玛干的南缘延伸,在这里,昆仑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相接。海拔至少1.8万英尺处,喜马拉雅山出现了好几个山口。塔里木盆地西端被帕米尔高原封闭,并与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相接。塔里木盆地周围的这些路线会受到地理、气候、水源供应和途经城市的友好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此期间的旅程变得极度困难和危险,因为商队可能会面临脱水、饥饿、力竭以及受到当地人袭击的危险。

塔里木盆地外缘散布着30多个绿洲王国,这些国家各自控制着不同的路段,如此一来,他们便可以帮助或阻挠计划跨越此区域的商队。其中一些王国拥有城市,这些城市拥有果园和大片耕地,用以支撑拥有成千上万的居民、筑有围墙的首都。沿着塔里木盆地进行长途跋涉非常艰苦,商队可在这些国家稍作休整,并在下一阶段旅行开始之前,修理他们的装备,并替换驮畜。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路线对于商队来说更容易,因为沿着天山山脉的山麓分布的绿洲城市之间距离相对较近。周围山脉的冰川融水不仅灌溉着这些绿洲,还滋润了外围的牧场。从鄂尔多斯地区进入塔里木地区的商队或草原牧民们便可从这些牧场获取资源。相反,塔里木南部路线上的绿洲城市之间相距甚远,这使得南道路线的旅程更具挑战性,但途经这条路线的商队不太可能被草原入侵者拦截。

昆仑山脉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部边缘形成了几乎不可逾越的障碍。这里,有一条宽阔的沙砾带从沙漠延伸到贫瘠的山坡,而从这些山峰流出的冰川融水也都汇入了难以进入的深涧峡谷当中。通过山脉的唯一道路是:靠近塔里木盆地西南边缘的绿洲城市于阗。选择这条路线的商队须沿着一条陡峭的道路穿过喀喇昆仑山脉,向南通往克什米尔,然后横穿印度河上游,进入印度北部。

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的两条商队路线相互交会,交会点便是塔里木盆地西缘的喀什。从喀什出发,商队可以通过相对较短的路线穿过高峰密集的帕米尔高原。帕米尔高原高耸的山峰巨石遍布,高度可达2.4万英尺以上,常年覆盖着冰雪。这些蜿蜒在帕米尔高原、陡峭又崎岖的山路随处散落着石头,几乎没有树木。取道这条路的行人会遇到严寒天气和高原反应,因此,古代中国人将帕米尔高原称为“头痛山”或“葱岭”。[162]

离开帕米尔高原后,商队便进入了气候温和、景色别致、土壤肥沃的费尔干纳盆地。该盆地呈椭圆形,长约180英里,宽约40英里。盆地两侧的山脊将该盆地与中亚草原和临近的大夏(阿富汗)隔离开来。冰雪融水从白雪皑皑的高山上流下,形成溪流,灌溉着富饶的土地。多亏了这些溪流,这里才会形成灌溉充足的平原,这里的人们才能广泛开垦耕地。这些溪流许多汇集在宽阔的中央山谷当中,形成了宽广的特斯河(锡尔河)。特斯河从开阔的山谷向北流到周围的草原上,形成了粟特和草原之间的边界。这条河向西注入内陆的咸海,长1000英里以上。费尔干纳因伊朗和希腊文明而变得城市化,但在公元前二世纪,它被一个名为康居的草原国家占领、征服。费尔干纳为康居提供了良好的养殖场。在这里,牲畜所吃的饲料由苜蓿制成。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苜蓿可长至齐腰高。

通过天山山脉上的山道,来自东部大草原的匈奴有能力派遣骑兵到塔里木地区北部的一些小型绿洲城市,要求这些城市定期向匈奴进贡。贡品包括: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包括玉在内的宝贵商业资源。因此,塔里木地区的财富充实了匈奴的钱袋,也增强了匈奴对东亚草原的影响力。

汉武帝认识到:如果塔里木地区的绿洲能够被置于汉人控制之下,那么匈奴就会被严重削弱。汉朝官员认为:如果这一成就达成,那么这就好像“断匈奴右臂也”。[163]汉朝的朝贡制度提供了一种外交模式,通过此模式,中原和塔里木王国可以建立一种长期的联盟关系。因此,汉朝派出国家组织的商队经过玉门,与塔里木统治者建立联系,并向他们提供宝贵的商品,以换取长期的援助和政治保证。塔里木统治者决定:与其向匈奴进贡,还不如借此机会接受汉朝的礼物和保护。汉朝使节提供的货物是外交礼物,但该礼物的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说服了许多塔里木统治者放弃对匈奴的支持,并宣布忠于汉朝。这些礼物包括几捆中原最好的丝绸,这些丝绸比塔里木地区制作的任何粗制的织物都要柔软和耐用。汉朝使节承诺:只要这些塔里木统治者为汉朝提供支持,汉朝便会向他们定期给予外交“奖励”。汉朝还出动小部分中原驻军,帮助一些塔里木的盟友阻止和抵制匈奴的袭击。部分塔里木的统治者接受了汉朝的提议,不过,一些较远的王国还有一些担心,并决定还是不要将自己国家的命运托付给看似遥远的中原帝国。对此,《汉书》记载道:“及至汉使,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所以然者,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164]

骑兵的重要性

养马是一项劳动密集型活动,它需要大面积的牧场来放牧。汉朝对此很头疼,因为中原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更适合用来种庄稼和蔬菜。如需动物进行一些负重活动,农户们首选驴和牛,如果田地不多,养马并不划算。此外,中国古时候的马品种类似小马驹,碰到坚硬的路面时,这种马的马蹄会很快磨损。它们驮不动重骑兵,一场战役过后,它们得休息很长一段时间方能进行下一场战役,以便马蹄角质重新长出来,这种角质能够保护未装蹄铁的马蹄。

匈奴骑兵的坐骑是矮小、结实、有力的马匹,因为繁殖需要,它们需要很大的力量和很强的耐力。它们可以忍受长时间的寒冷天气,刨开薄薄的雪来寻找稀疏的植物,还能够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靠吃草原上的草、树皮和嫩枝存活。如需远征,每个匈奴战士都会带上几匹备用马,这样他们就可以频繁更换自己的坐骑,以防止马匹过度疲劳或未安装蹄铁的马蹄磨损过重。在横跨草原边境那些地表坚硬或不平的沙漠时,即便这些矫健的马,它们的马蹄也会磨损。

为了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军事大国,汉朝必须获得可靠、优良的马种。公元前117年,汉朝的机会来了。这一年,张骞率领的远征队来到了草原民族称之为“乌孙”的国家。在那时,乌孙已经脱离了匈奴帝国,并在征服了塞人(塞种人)后,占领了位于天山山脉北部的领土。张骞向乌孙人赠送黄金和价值超过1亿钱的丝绸,以换取数千匹良种草原马。[165]据闻,这种特殊品种的马在山坡上都能走得非常稳,并且可以轻易跳过小瀑布或小峡谷。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收到了大量的乌孙马,并在皇宫亲自测试这些马的技能。

当汉武帝获悉费尔干纳的康居的马比其他草原国家的马个头更大、身体更强壮时,他决心要得到这些马。相较匈奴马或乌孙马,康居马个头更高、皮毛更光滑、奔跑速度更快。它们拥有坚韧的蹄子,能抵抗长期的磨损,它们宽阔的背上还有一排界限分明的肌肉。这些费尔干纳马是由高营养的苜蓿饲料喂养大的,它们的汗水会分泌出一种奇特的微红物质,因此,中国人称之为“天马”或“汗血宝马”。

公元前107年,汉朝特使穿越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高原后,抵达了费尔干纳。他进入了一个名叫大宛的草原王国,要求与这个国家交换珍贵的汗血宝马。大宛国王拒绝了,于是汉使便威胁大宛国王说:中原朝廷可能使用武力来获取这些马种。大宛国王感觉受到了轻视,于是将这位放言威胁的使者杀死了。国王向其部下保证:中原帝国没什么可怕的,因为夹在汉与大宛之间的塔里木王国无法为汉军提供充足的食物和马饲料。大宛国王估计:塔里木到这里的路不够方便,没办法支撑足够多的军队到大宛展开实质性的攻击。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遣一支大军来攻击费尔干纳。这支军队包括许多犯人和被放逐者,他们身上穿着类似红色夹克衫的囚衣,脖子上戴着枷锁,头发也被剃掉了,以显示他们罪犯的身份。这支军队从敦煌出发,走了1000英里,到达塔里木盆地北缘附近。为了确保通信和补给线的安全,这支远征队伍不得不攻占沿途那些不臣服汉朝的绿洲国家,并派兵在那些国家驻守。因此,当指挥官李广利抵达费尔干纳时,他发现剩余的队伍不足以攻克大宛。于是,李广利只能放弃这次远征,带兵回到中原。

汉武帝无法接受这次失败,因为“天子已业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仑头易苦汉使矣,为外国笑”。因此,当李广利抵达玉门关时,他发现回中原的路被汉军挡住了,因为汉武帝下令:这支队伍当中,谁敢进入中原,就斩首谁。之后,汉武帝令李广利再率6万士兵来完成这项任务。李广利将步兵团分成较小的部队,以便成功通过塔里木各王国。这次远征军带了10万头牛和3万匹马,以及无数的驴和骆驼,来轮流负载汉军穿越塔克拉玛干所需要的食物和军事装备。据说,为了此次远征,中原各个地方都得捐赠物资,所捐物资包括大量的大米和干粮。

当汉军再次在费尔干纳集结时,草原霸主大宛逃到了一个名为贰师的边境城市。这座城市位于费尔干纳盆地的西部入口处,马其顿的国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9年在特斯河附近建立了此城。[166]这座城市最初的居民是希腊和马其顿的士兵,但在公元前150年,塞种人侵略大夏后,这里的居民都向这个草原统治者臣服了。李广利包围了贰师,经过40天的围攻后,汉军摧毁了这座城市的外围城郭。无奈之下,大宛贵族谋杀了大宛国王,并承诺向汉朝提供3000匹天马,以换取自身生命。

尽管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还是有一半以上的中原士兵死于艰苦的旅程或与敌人的战斗当中。而这批珍贵的天马当中,只有1000匹幸存下来,来到了中原。这些马后来被养在皇家马厩当中,受到精心的饲养。不过,这场战争还是被当作一场胜利记录于宫廷著作和盛行的宫廷画像当中。当时曾为汗血宝马打造过这样一种雕像:高大、肌肉发达的骏马三条腿从地面抬起,仿若在空中驰骋。汗血宝马可以承载装备精良的骑兵,这令汉朝可以为士兵们研制钢制盔甲。为了庆祝其新的军事胜利,汉武帝发明了一种新的称量货币,也就是形似袖珍马蹄的“马蹄金”。此后,汉朝向很多附属国统治者赠送的黄金用马蹄金支付。[167]

在之前汉军围攻贰师的战役中,一些亚裔希腊人可能曾帮助那些草原战士攻打中原士兵。汉朝对于投降的外族士兵的政策是:这些士兵须服从大汉统治,并作为边防军,定居在新的边疆地区。因此,这些俘虏当中的一些人可能已经从费尔干纳转移到了河西走廊,以保护通往中原的主要入口。据中国史料记载,河西有一个城镇名叫犁鞬。这个名字表明:这里的人是希腊—马其顿人,也就是“亚历山大帝国”(犁鞬)的遗民。中国有一个从公元5年便已有记录的地理志,在地理志里,中国有1500多个城市和城镇,犁鞬被列入其中。犁鞬和外国境内的其他治所都被列入河西走廊。这些城镇包括龟兹和温宿(吐鲁番),这些城镇是由中原与塔里木北部地区的王国的战争中的俘虏建立的。按照儒家惯例,一个地方的地名须能够传达其起源。公元9年,犁鞬改名为“揭虏”,意为“抓获的俘虏”。因此,其原始居民被正式确认为:在早期战斗中被抓获的外族。中原的犁鞬镇可能直接取名于亚历山大(犁鞬二世)。若是如此,那么这个特殊的亚裔希腊人群体的最终定居点距亚历山大城1000英里,距其希腊祖先在地中海的故乡5000英里。

同类推荐
  • 三国风云之中原争霸

    三国风云之中原争霸

    凶残狡猾的董卓、文武双全的曹操、善于趋利避害的刘备……。这是一本完全不同的三国,但却是最忠于历史的三国。没有穿越、没有架空。只有真实发生的三国故事。
  • 异界争雄之乱世崛起

    异界争雄之乱世崛起

    现代人华鸿飞穿越来到天凤大陆,获得召唤功能,将率三国群英决战异界名将竟发现他们都是各朝名将。诸葛亮,周瑜,司马懿同朝为官,曹操,刘备,孙坚共聚一堂。主角要怎样带领他们统一天下呢,当天下一统之时,花小宅才发现,这片大陆的神秘面纱才刚刚被揭开
  • 明末之匹夫凶猛

    明末之匹夫凶猛

    开局西平堡,前有老奴五万大军重重围困,后有奸贼孙得功卖国求荣,区区一介匹夫,如何是好!
  • 士族为王

    士族为王

    大宋河清二十五年,老皇帝已经御极四十三年,表面盛世的大宋却暗含隐忧,北边有唐,齐相争,三国的士族门阀掌控大权,值此三国乱世,一个来自异世的灵魂穿入,成为一名寒门子弟,在这乱世之中能否觅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 玄宗新史

    玄宗新史

    汉唐之盛,自安史之乱不复。然一行者梦入唐玄宗,锐意进取,革故鼎新,治大唐之弊病,挽国祚之危局。
热门推荐
  • 魔嗤

    魔嗤

    我愿化身成魔,来回报这个世界的善意和恶意。
  • 浮水之华

    浮水之华

    姚一水,涂水河上一船家女,傅钦,当今皇后之侄。贡品的失窃缓缓拉开了两人之间的序幕。。
  • 江南鱼鲜品

    江南鱼鲜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苏荷旅行日记

    苏荷旅行日记

    为了回到家乡,莫名成为傀儡的荷夜便与一个一模一样的小女孩踏上了旅途……
  • 剑门飞雪

    剑门飞雪

    江湖上有一个门派叫做飞雪剑门,飞雪剑门之下有两个分支,分别为金钱帮和权力帮,两个分支在飞雪剑门门主的统领下相互合作,彼此信任,用通过追杀罪犯领取的官府赏金救济流民,用为官得到的权力彻查冤案,惩治腐败。然而当飞雪剑门的老一任门主退隐,新任门主接任之后,金钱帮帮主却妄图吞并权力帮,从而整合飞雪剑门,将金钱和权力都据为己有。所以在飞雪剑门制造了一系列的暗杀行动,也对权力帮多方为难,新任门主需要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彻查所有疑团,诛杀金钱帮主,恢复飞雪剑门原有的秩序!
  • 权宠嫡妃

    权宠嫡妃

    [面冷心热黑化嫡女VS心狠手黑透明皇子,暖心治愈故事]三年前,外祖家逢巨变,娘亲悲伤病逝,自个清誉被毁,未婚夫家退婚,一连串的变故,萧青宁认清了所谓的“亲人”,一身狼狈离开靖宁侯府。而今归来,她只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还有……以命抵命。欠了她的,还回来;吃了她的,吐出来。只是,这位爷是怎么回事,三年未见,竟将自己搞得这般落魄,还缠着闹着要她负责。萧青宁忍了又忍,最后没忍住糊了他一脸,“滚!”那个混蛋,她就不该一时心软手欠帮他。
  • 豪门契约:天价娇妻

    豪门契约:天价娇妻

    一夜莫明失身,15天招来一个万人迷老公,30天,一亿天价,她直接被打包送给另一个男人。背叛再背叛,出卖再出卖,他们说这是游戏,规矩由他们定,由不得她说不。忍无可忍的她绝地反击,怀着不明出处的宝宝跑路。1800天后,某市某街头,某个酷似某女的女娃抓着某男的西装裤角……
  • 无极幻梦

    无极幻梦

    这是一个从过去走向未来的故事,主要讲述了秦暮风的成长经历。秦暮风从童年走向中年期间经历了很多取舍和无奈,最终看清了这个世界,实现了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对接,创造了一个传奇性的VR游戏世界。在这里生活可以被回放,记忆可以被保存,工作学习可以和游戏娱乐完美的结合。
  • 我有故事而你有酒吗

    我有故事而你有酒吗

    有多少人,从无话不谈到无话可谈;有多少缘,从一朝相逢到一夕离散。缘分的深浅,总是忽近忽远;人心的冷暖,总是一直变幻。熟悉的陌生了,陌生的走远了。